顏默
當代書法藝術走向市場不是壞事。但消解崇高,顛倒是非,誰賺大錢誰就是江湖好漢的錯誤觀念,不利于書法藝術向高品位發展。如果沒有客觀全面的清醒判斷和正確引領,書法藝術這種具有悠久歷史、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民族藝術,有可能逐漸滑向以庸俗娛樂單純追求經濟效益的泥沼。
從總體上看當代書法現狀,筆者認為存在“三多三少”:
一是展覽多,美譽少。據筆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擁有各級各類書法藝術團體2000余家、國有書法藝術團體60多個,從業總人數30萬余人,各級書法活動可謂紅紅火火。可是,從絕大多數的書法作品看,在繼承傳統經典作品上存在一定差距,由于受地域與文化的差別,許多民間書法團體的作品缺少應有的品味性,為了賣藝賺錢寧可矮化自己,以丑、怪、鬧、臟、庸俗取悅觀眾,以靠炒作拉觀眾,知名度有了,錢賺到了,卻把書法藝術的品位、品質丟掉了。
二是投稿的多精品少。書法本身就是一種含金量很高的藝術,尤其是歷史上的經典作品,代表了作者的全方位的文學修養與對藝術的認識。但是,在近幾年的全國書法大展賽中,參與投稿的作者很多,卻叫得響、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的精品少,個別書法愛好者,面對層出不窮的書法大展賽,如何創作出與評委審美一致的書法作品,成為大多數書法愛好者的追求,因此,在創作上失去了自我,進入了書法跟風潮,拿不出精品力作成為現象。
三是書匠多大師少。經濟社會大潮對書法家的創作行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書法家多了,出類拔萃、有創意的大師少了,這對書法藝術的發展極為不利,因為缺少頂尖的藝術人才,就不會有藝術精品,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源是為了名利,辦展覽、作宣傳、出作品集的書家多了,關注的實際利益的書法家多了,甘為藝術坐十年冷板凳的書法家少了。現在書法界有名氣的人,大多是以行政級別大小、職稱高低來衡量的,也就是具有較高官位的書法者是大家;或口才好、通過各種電視講座而快速出名的書法者是明星,利益驅使這些人全身心投入創作的能力不夠,直接導致的好作品匱乏,這與某些書法家的態度有關——不少人淺嘗輒止,學會執筆后就認為自己是書法家了,不深入鉆研了,而是盲目追求眼前的商業利益,擾亂了書法市場秩序。而一些真正有學術實力的書法者,往往大多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他們很少是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干將。所以,他們在現實社會中大多得不到書法界的關注和重視,有時還常會受到他人的貶低和擠兌,其超凡的學術地位不能被凸現出來。
書法藝術在發展中存在以上不盡如意之處,原因何在?
首先,書法藝術走向市場不是壞事,但在書畫經營迅猛發展的態勢下,忽略了對藝術立場的堅守和保護,消解崇高,顛倒是非,誰能賺大錢誰就是江湖好漢的錯誤觀念,不利于書法藝術的健康發展。其次,受消費主義思潮的嚴重影響,真正的書法創作人才大量流失,如:我過去的許多書法朋友們轉向了經商行業。再次,文藝批評的失語和缺位,造成了藝術標準含混,文化是非顛倒。假惡丑現象受不到鞭笞,實際上便是壓制了書法的真善美。
書法創作要走出困境,一定要堅持“深入經典、深入古人、走出古人、表現自我的書路”的原則。在提倡文化發展、大繁榮的今天,牢固樹立正確的創作導向,以傳統經典為標尺,創作具有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優秀作品引領書法創作的健康發展;書法家要樹立社會責任感和正確的藝術價值觀,要崇德尚藝,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形成優勢互補。成名的書法家要放下身段,向人民學習、向民間藝術學習,追求主旋律和人民喜聞樂見相統一;民間藝術家要發揮好接地氣的優勢,堅持尊重傳統,深入經典,以正能量、正趣味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提高思想水準和藝術水平,向人民藝術家和藝術大師的標準靠近;團結和培養一大批中青年書法藝術人才,使他們向更高的層次邁進,成為書法藝術事業的后備軍。書法創作走正路靠思想引領、理論引領,也要靠扶持、靠投入,要把創新的精神作為鼓勵廣大書法家同心同德、正道直行,創作出更多更好的無愧于歷史、無愧于人民、無愧于偉大時代的精美作品,促進中國書法藝術的大發展大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