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家庭財產的日益增多與多樣化以及人口老齡化,遺產繼承問題已經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独^承法》的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維護繼承人的合法權利、解決因遺產引起的家庭糾紛、保障債權人的合法權益。但因我國繼承法制定嚴重滯后且未進行及時的更新和完善,所以在司法實踐中遺產繼承問題仍然存在很多疑難之處。本文對繼承人的范圍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觀點。
關鍵詞:遺產繼承;繼承人;繼承權
一、繼承人的含義
繼承人,是指依法享有繼承權的人,亦即繼承權的主體。作為繼承法律關系的基本主體,繼承人具有以下含義:第一,繼承人是由法律規定的,而不是由個人決定的。第二,繼承人是在繼承中有權繼承被繼承人遺產的人。第三,繼承人是于繼承開始時有權繼承被繼承人遺產的自然人。
二、繼承人的范圍與順序
我國繼承法因受前蘇聯的影響,對法定繼承人的范圍的規定比較狹窄,一般也只是限定在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以及外祖父母的范圍內?!吨腥A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十條就規定:“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繼承開始后,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本法所說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子女和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本法所說的父母,包括生父母、養父母和有扶養關系的繼父母;本法所說的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異母或者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養兄弟姐妹、有扶養關系的繼兄弟姐妹。”
三、繼承人繼承權的取得與喪失
繼承權是指繼承人所享有的繼承被繼承人遺產的權利。繼承權作為一項獨立的民事權利,包含繼承期待權與繼承既得權。從表現形式來看,繼承權的取得是根據法律的規定和被繼承人在死前所立遺囑中所做的指定。而實質上,繼承權的取得是以血緣關系婚姻關系為基礎的。不過,現代許多國家在繼承權取得的問題上,逐漸突破了傳統的單純以血緣關系和婚姻關系為繼承權取得根據的做法,使與被繼承人形成的共同生活關系、扶養關系也成為繼承權取得的根據之一。
繼承權喪失有廣義狹義之分,本文主要分析狹義的繼承權喪失。狹義的繼承權喪失,亦稱繼承權的剝奪,是指在繼承人對被繼承人或其他繼承人有某種嚴重不法行為、犯罪行為或者不道德行為,或對遺囑有不正當行為時依法剝奪其繼承權,使其喪失繼承人地位的制度。繼承權的喪失對繼承人而言是一種嚴厲的制裁,因此既不能縱容繼承中的不法行為和不道德行為,也不能對繼承人過于苛刻,同時還應充分尊重被繼承人的意思。關于繼承權喪失的法定事由,在我國《繼承法》第七條中這樣規定:“繼承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喪失繼承權:(一)故意殺害被繼承人的;(二)為爭奪遺產而殺害其他繼承人的;(三)遺棄被繼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的;(四)偽造、篡改或者銷毀遺囑,情節嚴重的?!痹谶@四種繼承權喪失的事由中,只有繼承人由虐待、遺棄行為的被繼承人行為的可導致繼承權的相對喪失,繼承人確有悔改表現且被繼承人寬恕的,不喪失繼承權,其他的皆為絕對喪失。
四、我國法律對于繼承人規定的不足與立法建議
(一)繼承人的范圍規定的過于狹窄
根據我國《繼承法》的規定,法定繼承人僅包括被繼承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和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因扶養關系而享有繼承權的喪偶兒媳或女婿,被繼承人子女的晚輩直系血親為代位繼承人。一般而言,法定繼承人范圍較小無疑有利于被繼承人所遺留的財產相關系最為密切的親屬流動,而且往往也比較符合被繼承人的個人意愿,但這種立法模式可能面臨的最大問題在于,法定繼承人的范圍較小,如果該范圍內的繼承人都已死亡,這就可能造成死者尚存有其他親屬但其遺產卻被視為無人繼承的遺產而轉歸國家或集體組織所有,而此情況的出現既可能違背被繼承人的真實意愿,也不符合死者遺產應盡可能在家庭內部流動的傳統傳承習慣。因此,外國繼承法中盡管也有無人繼承之遺產由國家取得之規定,但因其法定繼承人的范圍較寬,故國家取得遺產之情形較少且也真正可以稱之為是對“無人”繼承之遺產的取得。而我國《繼承法》對客觀繼承人范圍的規定過窄,一定程度上可能影響繼承制度功能的正常發揮,故有學者建議“增加客觀繼承權主體”,適當擴大法定繼承人的范圍。又因為在我國歷史上,存在著叔伯姑、姨、舅、侄子女、外甥等可以繼承遺產的傳統,所以將四等親以內的近親屬等都列為法定繼承人范圍,賦予四等親以內的親屬以第三順序法定繼承權,同我國的歷史傳統習慣相適應。
(二)繼承人繼承權相對喪失的范圍太窄
如前所述,在我國《繼承法》的條文中,只有第三項遺棄、虐待被繼承人為相對喪失繼承權,其余皆為絕對喪失,這就顯得不盡合理。如遺棄、虐待行為的惡性甚至比比偽造、篡改遺囑行為還大,但遺棄、虐待能導致繼承權相對喪失,而偽造、篡改行為則為絕對喪失,這在立法上明顯失卻平衡。繼承權相對喪失范圍的寬窄是立法政策的產物,如果重視法律的懲戒功能則繼承權絕對喪失的原因應該占的比重大;如果重視法律對當事人的意志的尊重,則繼承權相對喪失的原因應該較多。
五、結 語
本文通過探究我國現行《繼承法》中有關繼承人的規定,從概念、特征和范圍等方面著手,總結出我國現行《繼承法》存在的不足之處。我國繼承法對繼承人的范圍規定的過于狹窄,不利于充分體現被繼承人的意愿,建議擴大繼承人范圍增加四等親以內的親屬以第三順序法定繼承權。另外,對于繼承人繼承權的喪失的規定也顯得不盡合理。
參考文獻
[1]解玉環.《繼承法百問》第二版.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安德魯·伊沃比.《繼承法基礎》 .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3]郭明瑞 房紹坤 關濤著.《繼承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4]岳志強.梁文松.論繼承法的不足與完善.《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2).
作者簡介:李勝希(1989-),男,漢族,河南信陽人,研究生在讀,貴州民族大學,研究方向:法學
(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