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萍萍
〔摘要〕五大發展理念是當代中國發展理論的一次全新突破,是對鄧小平發展觀的繼承、發展與創新,具體來說,是從“發展才是硬道理”到創新發展的新理念、從“兩手抓”的發展觀到協調發展的新理念、從“綠色革命”的發展觀到綠色發展的新理念、從對外開放的發展觀到開放發展的新理念、從反貧困的發展觀到共享發展的新理念。要科學理解和正確把握五大發展新理念,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鄧小平的發展觀。
〔關鍵詞〕鄧小平;鄧小平發展觀;五大發展理念
〔中圖分類號〕A8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21(2017)02-0089-07
20世紀70年代以來,大國博弈已不只是技術博弈,還是發展理念博弈、話語權博弈,在正確分析時代特點的基礎上,鄧小平認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1〕面對時代主題的變化,中國如何應對?在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世界主題的發展態勢下中國如何發展?面對占據優勢地位的西方國家,力量不強、經驗不足的中國能否做到既開放發展而又不被腐蝕?在“摸著石頭”地嘗試、探索破解中國遭遇到的發展難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鄧小平發展觀。鄧小平發展觀是聚焦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如何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鄧小平關于發展問題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是一種將發展視為硬道理的價值先導。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成為謀劃當代中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行動先導,同時,五大發展理念也是對鄧小平發展觀的繼承、發展和創新。
一、從“發展才是硬道理”到創新發展的新理念
鄧小平在探索中國發展的出路時,多次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
首先,以“敢闖敢試”的精神鞭策發展。改革開放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國際范圍內也是一場大試驗,是一項馬克思沒有講過、前人沒有做過的開創性事業,但也是中國發展的必由之路。“搞社會主義,中心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一切有利于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資和引進先進技術,我們都采用。這是個很大的試驗,是書本上沒有的。”〔2〕在沒有現成經驗可學、沒有坦途可走、沒有萬無一失的方案的情況下,鄧小平以一種革故鼎新的銳氣、一種善于創造的思維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大試驗,邊試驗邊調整,邊摸索邊總結,邊爭論邊深化,不斷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改革實踐并提煉新理論,敢破敢立、敢闖敢試始終是鞭策人們一往無前地把改革開放不斷向前推進的精神力量。
其次,重視發揮群眾的首創精神。人民是創新的主體,鄧小平堅持走群眾路線,注重發揮人民在改革中的主體作用,尊重地方、基層、群眾首創精神,善于聚合各項相關改革協調推進的正能量。改革中許多好點子都是人民群眾創造出來的,比如,在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就是農民的創舉,鄧小平十分注重把這些來自基層的創新加工整合,進而提升為全國改革的指導,讓人民群眾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推動發展。
最后,勇于創造性地破解發展難題。面對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缺乏敢闖敢干膽量的難題,深究其因在于人們害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其思想仍受“姓資姓社”問題的長期困擾和束縛,這無疑是深化改革創新的重大思想障礙。為此,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將市場經濟體制與社會主義制度相結合,開創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破解計劃與市場關系的難題,為創新發展破除思想障礙。
當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已成為中國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征,中國的發展動力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而發展動力又決定著發展速度、發展效能、發展的可持續性。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和弘揚鄧小平“發展才是硬道理”這一思想的同時,又認真考慮到新常態下中國發展所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新問題,適時提出了創新發展的新理念,并將創新提升為引領當代中國發展的第一動力這一重要地位。
首先,中國是一個歷史文化大國,同時也是一個創新活力之國,在傳統與現代、歷史與現實的交鋒交流交融中,創新發展的新理念十分注重培育與踐行“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
其次,尊重個人創造,發揮尖兵作用,抓住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創造的歷史性機遇推進人才發展體制和政策創新,更廣泛地激發人們的創新創意,更具創造性地為中國發展獻計出策,促使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的發展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
第三,聚焦集體攻關,發揮合作優勢,通過創新驅動推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3D打印、智能制造等新理念、新業態、新技術在當代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中的開發與應用,加快新舊增長動力轉換,為發展提供內生動力。
二、從“兩手抓”的發展觀到協調發展的新理念
鄧小平總是靈活運用唯物辯證法探索發展方法和路徑,提出“照辯證法辦事”、“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等著名論斷,科學把握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速度與質量、經濟建設與法制建設的辯證統一關系。
其一,注重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建設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把經濟建設當作中心,使國家發展避免陷入喪失物質基礎的危險,但同時也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集中表現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注重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養,將中國的人口資源轉化為人才資源,為發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撐、智力支撐、創新支撐,防止發展滑向“見物不見人”的泥潭。
其二,注重速度與質量的“兩手抓”。針對“文化大革命”中公布的數字存在虛假、重復計算、生產不對路、產品質量差等問題,鄧小平要求中國發展的速度、數字必須是扎扎實實的,沒有水分的,要生產出真正能體現生產力水平、講求質量的產品,這樣實際獲利會更多,發展風險也會小得多。速度過快還會對發展和社會風氣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嚴抓管理和質量,追求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這樣的發展速度對當時的中國來說才是踏實穩妥的。
其三,注重經濟建設與法制建設“兩手抓”。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經濟建設取得喜人成績之際,鄧小平冷靜地觀察和深刻地思考:把經濟建設搞上去是國家發展的成功一步,但若社會秩序、社會風氣壞下去,經濟成功又有何意義?因此,他強調:“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懲治腐敗,這兩件事結合起來,對照起來,就可以使我們的政策更加明朗,更能獲得人心。”〔3〕人心變質會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發展下去會形成貪污、盜竊、賄賂橫行的社會,人心渙散、弊病叢生,故不能不抓法制,運用法制手段糾正不正之風、打擊嚴重損害黨心民心的行為,保障發展政策的正確執行。
然而,“當前,國內外環境都在發生極為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我國發展面臨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戰,前進道路上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比如: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依然粗放,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社會矛盾明顯增多”〔4〕,并且“各種矛盾風險挑戰源、各類矛盾風險挑戰點是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的。如果防范不及、應對不力,就會傳導、疊加、演變、升級,使小的矛盾風險挑戰發展成大的矛盾風險挑戰,局部的矛盾風險挑戰發展成系統的矛盾風險挑戰。”〔5〕有鑒于此,習近平總書記在堅持鄧小平“兩手抓”的發展思維的同時,提出了協調發展的新理念,注重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和協調性,并將協調發展的新理念提升到當代中國發展之制勝要訣的新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協調既是發展手段又是發展目標,同時還是評價發展的標準和尺度”〔6〕,協調是發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統一、是發展短板和潛力的統一,然而追求協調發展并非搞平均主義,而是更注重機會公平、更注重資源配置均衡的發展,提高發展決策和管控的系統性、預見性、協同性以有效應對各種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矛盾、風險和挑戰。
三、從“綠色革命”的發展觀到綠色發展的新理念
人類所共同面臨的嚴峻生態問題已成為一項世界性的發展難題。在制定發展戰略時,鄧小平把控制人口增長、合理開發資源、發展綠色科技等納入發展全局中統籌考慮。
第一,重視綠色宣傳教育。鄧小平在多次參加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要堅持進行“植樹造林,綠化祖國,造福后代”〔7〕等綠色發展的宣傳教育,讓人民群眾深刻認識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的道理,不能急功近利、因小失大,追求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已十分緊迫。尤其是在土地開發的過程中,鄧小平多次告誡要把敬畏與尊重自然規律銘記于心、落實于行,兼顧人類長遠利益與大自然永續發展,才能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時走彎路。
第二,打好“綠色革命”持久戰。鄧小平倡導要把改革發展當作一項革命事業干下去,但既非“文化大革命”那樣的革命,又非對人的革命,而是一場持久而深刻的“綠色革命”,這場“‘綠色革命要堅持一百年,二百年。中國也一樣,對我們來說,最難解決的不是工業,而是農業。難處是人口多,控制人口生育工作做得不好。到本世紀末,恐怕十二億人口打不住,這對中國的發展是一個大的障礙”〔8〕。發展生態農業與控制人口要咬住“常”、“長”二字,經常抓、深度抓、持久抓,才能在實踐中不斷取得新成效。
第三,注重發展綠色科技。鄧小平關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觀點對綠色發展尤為關鍵,“解決農村能源,保護生態環境等等,都要靠科學”〔9〕,考慮到中國人口多、人均資源占有量少的國情,鄧小平指出中國不能走西方國家發展的道路,要探索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的發展路徑,比如“核電站我們還是要發展,油氣田開發、鐵路公路建設、自然環境保護等,都很重要”〔10〕。要充分發揮科技力量,不斷更新綠色環保新技術和開發綠色環保新產品,使科技成為推動綠色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動力。
在鄧小平關于“綠色革命”論述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了綠色發展的新理念。“糧食不足、資源短缺、能源緊張、環境污染、氣候異常、人口膨脹、貧困、疾病流行、經濟危機等諸多全球性難題,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嚴峻挑戰。實現夢想、應對挑戰、創造未來,動力從哪里來?只能從發展中來、從改革中來、從創新中來。地球上的物質資源必然越用越少,大量耗費物質資源的傳統發展方式顯然難以為繼。面向未來,世界現代化人口將快速增長,如果大家依照現存資源消耗模式生活的話,那是不可想象的。”〔11〕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時走彎路,踐行綠色發展的新理念是走出一條經濟、民本、綠色的發展新路的需要,是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的需要。綠色發展的新理念重視做好生態補償、生態安全等方面的工作,以更好地關懷和保障民生;綠色發展的新理念注重科學劃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開發管制界限,把修復生態環境放于重中之重的位置;綠色發展的新理念是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追求,“人類已經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每個國家都有發展權利,同時都應該在更加廣闊的層面考慮自身利益,不能以損害其他國家利益為代價”〔12〕,人因自然而生,傷害自然終究傷及人自身,積極構建人類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的綠色發展方式,才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
四、從對外開放的發展觀到開放發展的新理念
鄧小平自覺站在國內大局和國際大局緊密相連的高度審視中國和世界的發展,既積極、大膽地對外開放,又具有足夠的智慧和定力駕馭對外開放。
首先,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學習借鑒人類文明發展的優秀成果。中國是一個后發追趕型國家,改革開放之際,如何以科學態度對待蘇聯模式、西方現代化模式?如何既擇其優點為己所用,又避免簡單照搬而陷入迷失?對此,鄧小平認為,“開放不僅是發展國際間的交往,而且要吸收國際的經驗”〔13〕,自己的不足之處要努力改革,外國有益的東西要虛心學習,以開放包容的胸襟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文明發展的優秀成果,充分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和有益管理經驗來發展自己。
其次,正確處理開放與自主的關系。改革伊始面對的就是一個開放的世界,如何正確看待世界開放的總體格局與中國自主發展的關系,是建構改革戰略的一個重要立足點。世界科技革命迅猛發展之時,中國吃過閉關自守的大虧,錯失多次科技和產業革命帶來的巨大機遇,發展長期停滯。鑒于此,鄧小平摒棄閉關自守政策,實行對外開放的科學決策,指出“在堅持自力更生的基礎上,還需要對外開放,吸收外國的資金和技術來幫助我們發展”〔14〕。中國解決種種發展問題的關鍵在于靠自己,在于掌握發展主動權,但也離不開與世界各國的開放合作,在開放環境中跟高手過招才深知差距,避免夜郎自大。
第三,警惕“關起門來搞建設”的錯誤做法。中華民族是在突破層層封鎖、制裁、孤立中成長起來的,獨立自主來之不易,關起門來固步自封,只能自甘落后。鄧小平批評了對國外“關門”和國內一個地區對另外一個地區、一個部門對另外一個部門“關門”的錯誤做法,這兩種“關門”都未能辯證地看待發展,都是行不通、發展不起來的。1979年到2012年,中國貨物出口保持20%左右的年均增長率,快速發展成為世界貿易大國,證明了鄧小平勇敢地打開對外開放大門的正確抉擇。
習近平總書記繼承和豐富了鄧小平對外開放的思想,提出了開放發展的新理念,更進一步強調雙向開放。就國際形勢來看,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群體性崛起正改變著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全球治理與國際規則制定的主導權爭奪日趨激烈;就國內形勢來看,中國經濟大而不強的問題凸顯,支撐高水平、高質量對外開放的體制和力量尚顯薄弱,經濟實力轉化為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仍然任重而道遠。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新特點要求我們自覺提高把握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能力以推進高水平的雙向開放,一個能夠很好地詮釋當代中國追求開放發展的典例是呼吁和構建“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建設,倡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惡,彼此要多拆墻、少筑墻,把對話當作‘黃金法則用起來,大家一起做有來有往的鄰居”〔15〕,“一帶一路”建設以開放包容的精神挖掘合作共鳴點,積極分享技術和經驗,貢獻資源和平臺,編織互利共贏的“一帶一路”朋友圈,以開放發展共同增進人類福祉。
五、從反貧困的發展觀到共享發展的新理念
20世70年代末,經歷過十年內亂的中國,經濟瀕臨崩潰,人民溫飽難以為繼,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中國如何建設小康社會?如何將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來解決貧困?如何避免兩極分化,在發展中真正凸顯共同富裕這一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在一系列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面前,鄧小平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16〕,同時強調,“中國要解決十億人的貧困問題,十億人的發展問題。如果搞資本主義,可能有少數人富裕起來,但大量的人會長期處于貧困狀態,中國就會發生鬧革命的問題。中國搞現代化,只能靠社會主義,不能靠資本主義”〔17〕。但從實際出發也應看到,“中國科學技術落后,困難比較多,特別是人口太多,現在就有十億五千萬,增加人民的收入很不容易,短期內要擺脫貧困落后狀態很不容易”〔18〕。面對窮困人口多、底子薄,科技、文化都相當落后的發展現狀,擺脫貧困落后、發展社會主義實現小康無疑是一場充滿考驗的攻堅戰、持久戰,但是“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19〕,要把貧困的中國建設成為小康的中國是一種對美好愿景的不懈追求,更是一種迎難而上、攻堅克難的發展自覺。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對社會主義本質的闡釋,進一步強調了共同富裕的問題。從頂層設計到“最后一公里”落地靠的是帶領人民實干,實現共同富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數人共享、部分人共享,這凸顯發展依靠人民、為了人民、發展成果普惠全體人民的發展價值取向。
習近平總書記深化了鄧小平反貧困的思想,提出了共享發展的新理念。
首先,就共享的覆蓋面而言,注重全民共享。“發展的目的是造福人民。要讓發展更加平衡,讓發展機會更加均等、發展成果人人共享,就要完善發展理念和模式,提升發展公平性、有效性、協同性”〔20〕,共享理念彰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其次,就共享的內容而言,注重全面共享。習近平總書記銳意推進的改革是一種全面的、深化的改革,成果世人矚目,讓人民群眾在共享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全方面改革發展的成果時有更多的獲得感。
再次,就共享的實現途徑而言,注重共建共享。共建才能共享,全面實現小康的過程也是一個共建共享的過程,靠的是人人“多進諍言、多謀良策、多出實招,努力尋求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畫出民心民愿的最大同心圓,廣泛凝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能量”〔21〕。舉全民之力才能有效提高發展決策的科學性,凝聚發展共識,形成發展合力。
最后,就共享發展的推進進程而言,注重漸進共享。共享發展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必將經歷一個從低級至高級、從不均衡至均衡的過程,需要通過一系列漸進而有序的發展舉措和共享策略設計,不斷把“蛋糕”做大分好。
參考文獻:
〔1〕〔2〕〔3〕〔7〕〔10〕〔13〕〔14〕〔16〕〔17〕〔18〕〔19〕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5,130,314,21,363,266,78,116,229,224,110—111.
〔4〕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N].人民日報,2013-11-16(01).
〔5〕〔6〕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0(02).
〔8〕〔9〕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1271,882.
〔11〕習近平.讓工程科技造福人類、創造未來——在2014年國際工程科技大會上的主旨演講[N].人民日報,2014-06-04(02).
〔12〕〔20〕習近平.共擔時代責任共促全球發展——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N].人民日報,2017-01-18(03).
〔15〕習近平.共同開創中阿關系的美好未來——在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6-01-22(03).
〔21〕習近平.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31(02).
(責任編輯付國英王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