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京族文化包含地域特征、海洋文化、民族特色等元素,這些元素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在開發防城港市特色旅游的進程中,應采取有效措施挖掘各種文化元素,充分發揮它們的社會、經濟效益,突顯京族文化的旅游價值,促進京族文化和特色旅游兩者的有機融合,實現京族文化傳承與旅游經濟的共同發展。
[關鍵詞]京族文化傳承;特色旅游;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17)02-0068-04
京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中國唯一的一個海洋漁業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下屬的東興市,主要聚居在江平鎮的“京族三島”——巫頭島、山心島、氵萬尾島以及恒望、潭吉、紅坎、竹山等地區。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京族全國人口為28199人,其中廣西京族人口23283人,東興市京族人口18660人。京族文化包含著豐富多樣的特色元素,將這些元素融合到旅游產業中,可促進當地旅游經濟的增長,加快防城港市特色旅游的發展進程。但在京族文化、特色旅游的融合過程中,各種文化元素發掘不夠,文化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為了改善這些問題,提高文化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旅游經濟發展,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發揮職能效應,協調好文化傳承與開發利用的關系,實現京族文化傳承與旅游經濟的共同發展。
一、京族文化主要特征
(一)傳統海洋特色的京族文化
京族以漁業捕撈、養殖和加工為主的生產勞動,以及海島、海港、海灘、海水、海風的生存環境,孕育了京族文化的海洋韻味。從發源來看,京族先人是春秋至秦漢期間居住于越南北部區域的駱越后裔,后來,這些人逐步擴散至其他各地。據京族人稱:巫頭、紅坎、氵萬尾、山心等地區的京族人來自越南春花、瑞溪、涂山、宜安等地。由此可見,京族的海洋氣息、外域特征較為顯著,這也是京族文化的典型特點[1]。
(二)藝術特征鮮明的京族文化
京族的文化藝術有多種形式,主要包括歷史故事、諺語、民謠、神話、音樂、戲劇、舞蹈等,此類文化藝術均可當作京族的旅游資源。具體來說,京族歌曲有男女對唱、獨唱、問答對唱等形式,歌調達到30種以上,歌曲類型有漁歌、情歌、婚俗歌、風俗歌、勞動歌、宗教歌、敘事歌等[2]。京族民謠的音調底細、節奏緩慢、唱腔悠揚,因而音樂演唱很是委婉、流暢、優美,由于旋律多樣,人們聽到民謠會有舒心、愉悅之感。歷史、神話等故事在傳承中展示出豐富多彩的內容、形象生動的情節。此外,京、漢兩族的關系友好,京族人學習了很多漢族文化,例如,《琵琶行》(白居易)、《赤壁懷古》(蘇軾)等古代名作;又如“董永故事”“ 梁山伯與祝英臺”等漢代民間傳說等。此類漢族文化傳入京族地區后,京族人將其進行改編,創作出用粵語或者京語詠唱的形式,受到京族人的廣泛喜愛。
(三)融合哈節特色的京族文化
京族最有代表性的節日即為“哈節”,也稱“唱哈節”。“唱哈”表示唱歌之意,一到哈節,京族地區儼然是一派熱鬧的場景。哈節的起源來自越南,傳說陳朝時,一位歌仙借著“傳授歌舞”的名號行至京族地區,召喚人民共同反抗當時的反動統治勢力,因此,京族人對其格外崇尚,后人修筑哈亭來紀念這位歌仙。從傳說看,京族哈節是為紀念“歌仙”而設的隆重慶典。京族三島人民舉辦的節日內容相同,但開始時間不同。巫頭、澫尾、山心的舉行時間都在農歷的六月到八月間[3]。哈節內容有“敬仰圣神”“祈求平安”“傳承文化”“歡慶豐收”等主題,其場面十分宏大、隆重,對周邊各地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四)多種民風民俗的京族文化
京族是跨境民族,在中國的發展歷程里,京、漢兩族的人民混合居住,兩族文化、經濟得以交流融合,京族的很多生活風俗相仿于漢族。由于生活上的習慣、習俗接近漢族,因此,部分京族帶有漢族的民俗民風,但仍有一些京族人保留著特有的原始習俗,形成了具有個性的民俗風貌。
二、京族地區潛在的旅游業
京族文化的各種元素融入特色旅游開發中,具有明顯的資源優勢。例如,京族的海洋文化已被開發成中越交界地的旅游產業。京族地區擁有多種地緣方面的優勢,旅游開發應從地緣優勢上著手,充分利用中越邊境的市場、客源展開良好互動,實現各項資源的聯通共享。東興市靠近北部灣,離越南芒街只有一條河的距離,因此,東興地區是中國通向越南、東盟等國的便捷口岸。濱海風景是東興旅游的特色亮點,這些景點既有絢麗金灘,也有海岸風光,萬鶴山、紅樹林、南國雪原等高品位景觀吸引了眾多外來游人。此外,京族各地建筑都富有濃厚的文化氣息,例如:媽祖廟、古街、胡志明亭、中越大橋等,這些建筑的人文性很強,因而形成獨具風格的京族風景區。當前,京族東興的旅游以出境線路為主,如“下龍—河內—海防”“ 越南芒街游”等,自形成“中國—東盟”多個自由貿易區后,東興旅游迎來了新的旅游發展機遇[4]。東興市在中國與南亞、東盟等地的市場聯系中扮演著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在今后發展中,旅游開發方應利用東興市的區位特點、優勢,多挖掘該地的旅游資源,使其發揮出最優的經濟、旅游效益。從整體看,京族地區有十分便捷的交通、區位優勢,其作為我國與泰國、越南、老撾、印度等南亞、東盟國家的橋梁紐帶,應被開發成獨具特色的旅游勝地,在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的同時,開發者要注意京族文化、區位優勢、市場資源、自然風光、人文景觀等多種元素的共融發展。
三、京族文化旅游開發的現狀
(一)開發深度不夠
當地政府對京族地區旅游開發的經濟幫扶不足,一些創新元素難以融合到旅游資源中,致使旅游業的創新性、層次性、品位性不夠強。高品質的特色資源沒有得到開發利用,當地的旅游經濟也很難快速提升,因此,開發高品質、深層次的旅游資源,是京族地區發展旅游經濟的首要策略。此外,京族特色資源、設施、人力及服務等各方面的資源整合不夠合理,各項資源相互整合的力度不強,致使旅游服務的整體性、一體性受到影響,最終影響到京族地區特色旅游的產品質量及經濟收益。
(二)資源整合規模性不強
京族各地的文化、旅游資源整合規模較小,不能在空間上產生規模效應,導致旅游資源難以發揮出群體效益,很多文化資源并未真正融入特色旅游的打造、開發中。例如,“京島度假”旅游區雖然形成了一定規模,但該旅游區的規模效益仍然不高;而且,京族的文化、飲食、服飾、建筑、節日慶典、歌舞等元素均未發揮出應有的資源價值。
(三)文化資源流失現象明顯
中、越邊境貿易帶動了民族區域的旅游經濟,京族區域的貿易經濟、捕魚產業、旅游產業等都受到邊境貿易的影響。經濟發展推動了京族地區各大產業的迅速發展,但同時也對傳統文化造成不小的沖擊,原本一些品質古雅的文化被冠上“商業”標簽,部分習俗文化出現淡化問題,某些古老工藝的手藝傳承出現流失、空缺等現象。例如,當地會講京語的人明顯減少,多數年輕人用普通話、粵語說話,而不懂京語的語義、用法。京族“喃字”的雛形來自漢族文字,但當前僅有少數老人看得懂“喃字”;京族的“哈節”“哈亭”等重要節日、紀念物在旅游開發中演變成習空見慣的事物,一些年輕人對其表現出淡漠化、陌生化的態度,致使一些京族文化出現流失問題[5]。
四、京族文化融入特色旅游業的策略
(一)重視思想意識教育
轉變滯后的思想觀念是發展特色旅游的前提,思想教育要突出京族文化的自身特點、優勢及發展潛力。京族文化融入旅游經濟,應遵循“多方面、大規模、廣角度、全方位”的開發原則,這樣可挖掘文化資源縱、橫層面的價值,有利于文化資源、特色旅游的兩相融合。旅游業包含的京族文化要能體現地域特色,從合作共贏的角度出發,實現文化、經濟的良好融合、互惠共贏。目前,京族地區的文化旅游不能完全適應旅游市場的變化需求,文化旅游的合作領域較窄、合作機制不科學、產業結構不科學、經濟投入不足,此類問題制約了特色旅游的開發,也影響了旅游經濟的增長。因此,開發京族文化旅游要重視思想意識教育,轉變單一的發展觀念,以多種文化助推京族地區的旅游產業,促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實現兩大產業的互融共建。
(二)發揮京族文化效益
京族文化的類型多樣,內涵意蘊豐富,將其結合到特色旅游的發展中,不僅能提升文化旅游的經濟效益,還能夠促進京族文化的傳播發展。文化內涵越豐富,旅游產品的價值就越高,旅游產品、服務得到全面提升,自然能吸引來更多的游人。因此,發展京族特色旅游要融合多種文化資源,為旅游產業注入文化生命力,確保京族文化旅游的持久發展。打造特色旅游機制,需要將飲食、住所、出行、游玩、購物、娛樂六大要素納入產業機制中,不忽視任意要素,保證特色旅游的“全方位”共建,發揮京族文化的社會、經濟效益,增強文化旅游的現代性,實現傳統旅游向特色旅游的科學轉化[6]。
(三)打造個性旅游品牌
京族文化在旅游產業中的運用,體現在文化品牌的塑造、形成上,特色文化融入旅游業后,開發者將其塑造為獨具風格的個性品牌,讓眾多游人流連忘返。鑒于此,打造旅游品牌要在尊重京族文化的基礎上進行,特色景點的打造要突顯其文化內涵,彰顯地域文化。例如,中越跨國游、京島度假游、江山半島休閑游、十萬大山健身游等旅游精品都有鮮明的文化特征。又如,“唱哈”與京族地區重點景觀的融合,可豐富景觀的文化內涵。
(四)發揮政府管理職能
京族地區的旅游業發展,需要政府給予強有力的支持和幫扶,保護京族文化的“原汁原味”,避免民族文化出現“相互趨同”的現象。政府通過發揮職能作用,引導京族人正確認識經濟規律、市場需求及杠桿作用等內容,使其重新定位京族文化的地位,激發京族人對自己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并自覺地維護傳統京族文化。政府應堅持“均衡互惠” 原則,協調當地人和開放商的利益關系,既保證當地人增加收入,也保證開發商能夠獲益,做好各方利益的分配工作,推進京族各地旅游、文化的協調建設。
(五)做好資源保護工作
哈節是京族的傳統節日,也是典型的民俗文化,由哈節而來的“哈亭”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在開發文化資源時,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加強這些寶貴資源的保護,避免其遭到破壞。此外,京族各地哈節的舉行時間各不相同,每年一到哈節,各地人員到京族地區開展貿易或旅游觀光,政府可呼吁京族人展示獨特的文化活動,例如,美食展、民俗表演、歌舞表演、篝火晚會、工藝品展覽等[7]。還可以邀約附近國家(越南)參加哈節盛典,這樣一來,哈節唱哈、祭祖、迎神等活動就會感染到游人,使其感受到京族文化的特殊魅力。
(六)構建創新文化體制
特色旅游應包含多種個性元素,突顯京族地區的獨特之處,要實現這一目標,政府要聯手各部門,建立完善的旅游體系,發揮好管理職能,提高特色服務的質量,為游人帶來優質的特色服務。創新文化的融入,可加快旅游、文化的融合步伐,因此,開發商的產業規劃應考慮到創新機制的構建問題,關注市場動態,吸收新文化,及時處理旅游、文化產業融合中的新問題[7]。
[參考文獻]
[1]謝云.京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研究[J].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5(1).
[2]張玉華.京族文化下人與自然的和諧——對廣西東興市萬尾村的調查[J]. 河池學院學報,2013(3).
[3]杜英蓓.京族藝術形態商業價值挖掘[J].經營管理者,2014(35).
[4]陳紅玲.文化產業背景下的京族遺產保護和旅游發展研究[J]. 桂海論叢,2013(3).
[5]陳麗琴,徐少純.論京族飲食文化的傳承與開發[J].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6]杜樹海.人口較少民族生產方式轉型的模式研究——以環北部灣廣西京族為例[J]. 黑龍江民族叢刊,2013(2).
[7]李斯穎.從“山”到“海”:從口頭傳承變遷看京族文化特性的漸變[J]. 百色學院學報,2015(3).
[作者簡介]吳濱,廣西廣播電視大學防城港市分校教授,主要從事寫作學和民族文化研究。
[責任編輯 熈 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