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晶

摘要:網絡政治文化是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依托,以網絡信息傳授為核心而形成的用戶對政治生活方式的總體性反思,以及現實社會與網絡社會中與政治現象密切相關的各類精神現象的總和。政治認知一政治評價一政治態度一政治文化四個環節構成了網絡政治文化的生成機制。網絡政治文化與現實政治文化共同反映了虛擬網絡技術對人的主觀實踐能力的影響,并在實踐推進大眾政治的興起。
關鍵詞:網絡政治文化;生成機制;邏輯
政治文化是社會共同體的成員對于政治系統與政治生活的觀念、看法和價值取向,它以相對穩定的方式反映了不同社會共同體的特殊性和歷史性,并反過來成為影響人們政治生活的強大力量。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促使人們開始擔憂,政治文化的形成脫離具體實踐,相關的觀念與價值觀產生于虛擬、運作于虛擬,并且不斷深入地影響著現實政治文化的發展。這就需要我們厘清網絡政治文化的內涵、生成機制與生產邏輯,正確理解網絡政治文化與現實政治文化的關系,正確看待互聯網時代的政治生活方式。
一、網絡政治文化的內涵
網絡政治文化的概念一經提出便飽受爭論。關于其內涵在學界大致存在以下三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認為,網絡政治文化的根源是現實的政治文化,是現實政治文化的在線化反映。這種觀點強調的是,互聯網技術發展對政治文化的影響。網絡政治文化是一種居于從屬地位或次要地位的政治亞文化。網絡時代,政治文化利用互聯網這一媒介載體進行傳播。在這傳播過程中,融合了互聯網的技術屬性和社會特性,使其原本的內涵發生了重構,與現實政治文化存在一定的差異。美國學者特里·N·克拉克認為,“隨著社會領域的變化,政治文化也在發生變化,由此產生了新政治文化。”互聯網技術的出現雖然帶來社會歷史形態的變遷,但是作為一種全新的社會條件和技術條件,互聯網技術在文化領域具有非凡的革命意義,這一技術革命也波及政治文化。在互聯網平臺上,現實的政治文化發生了一系列的顯著變化。加拿大學者文森特·莫斯可說:“傳播技術發展過程中更為持久的迷思之一是,它將使人們更加接近權力,從而改變我們所熟悉的政治。”在逐漸透明化的互聯網生存空間里,政治文化的詮釋和傳播獲得了生機,民眾可以比以往更加清晰地考察和評估一種政治文化中的政治實踐與政治理論的一致性程度,從而為自己的政治情感和政治價值判斷提供基礎,這也為某階級政治文化的更新提供了民意基礎和實際動力。
第二種解釋認為,網絡政治文化是現實政治文化的在線延伸,是深刻嵌入互聯網并且按照互聯網思維和邏輯發展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這種觀點認為,網絡政治文化是指網民在長期的網絡政治實踐中形成的政治行為模式和政治心理特征。網絡技術的發展,對網民的民主監督、參政議政方式,對政治和政黨的意識形態建設、政治價值傳播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網絡技術改變了政治形態在先,新的網絡政治形態在網絡空間、網絡社會的虛擬關系中生長出新的文化內容。在網絡傳播政治文化過程中,政治文化是以信息的方式即質、能、波動的形式在網絡媒介中傳播的。網絡技術對于網絡政治最根本的意義在于,它推進了民主的普及和發展。“信息傳播是現代民主體系的一個關鍵。從技術角度看,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大眾傳媒,如報刊、廣播、書籍等出現,現代民主往往難以有效運轉”。工業革命促進了信息傳播革命,催生了代議制民主,而網絡技術革命是否會推進直接民主時代的到來,這是令很多網民神往的話題。
第三種解釋認為,網絡政治文化是網絡文化的發展樣態,是網絡文化中的政治性內容。這類解釋以匡文波為代表。“網絡文化則是指以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融合為物質基礎,以發送和接收信息為核心的一種嶄新文化。”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網絡文化”的重大戰略構想,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將“網絡文化”寫人中央文獻之中。國家領導機構對于“網絡文化”的理解是從制度文化的角度出發的。網絡技術作為一種生產力,其廣泛運用必然會形成新的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對于新的關系的規范和協調形成了新的制度。學界關于網絡文化的定義往往側重于價值觀的角度,認為網絡文化是人類文化的一種傳承與新形態,是網絡技術通過人的價值觀念與社會心態生產出新的文化形態。
從網絡文化的產生根源上看,其存在兩種形態。第一種是人們在賽博空間的各種具體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文化。第二種是現實文化在互聯網上傳播的文化,它的主要內容是如何實現網絡傳播的效果。第二種網絡傳播文化是網絡文化的主要內容,它也構成了網絡傳播文化中的政治性內容。在網絡傳播中,網民獲得了政治民主的技術可能性,但是網民依然要擔負起虛擬空間的公民責任。在現實世界中,物質實踐和社會存在是決定政治文化的基石。在虛擬空間中,網絡政治文化的另一個重要基礎則是網絡技術。網絡政治文化同現實政治文化一樣,是一種社會關系的規范性文化,它的基本功能是控制網絡技術的人文性,確保網絡技術與物質實踐之間的系統性和協同性。明確虛擬空間中的權利和義務,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技術發展,凈化網絡空間,這是所有具體的網絡世俗文化與網絡交往文化的前提基礎,同樣也是網絡政治文化的發展要義與基本內容。
實質上,網絡政治文化是網絡政治、現實政治和網絡技術在互聯網思維與現實思維相互融合的群體映射。因此,網絡政治文化即是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依托,以網絡信息傳受為核心而形成的用戶對政治生活方式的總體性反思,以及現實社會與網絡社會中與政治現象密切相關的各類精神現象的總和。
二、網絡政治文化的生成機制
網絡政治新聞、網絡政治意見與網絡政治輿論等是網絡政治文化生成的三大主要信息來源。網絡的超文本鏈接特性使得網絡新聞超出了“新近發生事實記錄”的本來含義,演變成為一種廣泛的信息形式;網絡新聞的可視化加工也改變了新聞的表達形式,使得新聞報道更加直觀和生動,增加受眾的閱讀欲望;網絡新聞的結構化整合有助于受眾的信息整合,增強受眾對于事件的整體理解能力。尤其政治新聞,其價值和意義往往具有很強的社會歷史屬性,甚至成為讀者的閱讀障礙與壁壘。面對不熟悉的政治信息,受眾有可能望而卻步。結構化的信息有助于受眾全面理解報道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意義,能夠輕松地切人政治事件的某個具體環節并加以關注。網絡政治意見反映了網民所持有的政治文化屬性,是現實中已經形成的政治文化在網絡空間中的再現與強化。與此同時,網絡技術的特性也會改變原有的政治文化,形成新的網絡政治文化。網民就某個政治新聞發表評論和意見時,或者會形成共鳴并強化已有的政治意見,或者會被其他成員發表的政治意見同化而重塑自己的政治觀點。當強烈的政治意見在網絡空間中被匯集在一起時,就構成了網絡政治輿論。網絡政治輿論的強大力量,推進現實世界的政治文化在賽博空間中不斷地被重新編碼和解碼,形成網絡政治文化。網絡政治輿論的主體是網民,網民作為一種社會角色,具有附屬性而不具有專屬性。他們作為現實的人,在現實世界的政治社會化的進程中接受了特定的政治文化,并形成了特定的政治認知、政治價值觀和政治情感。
在網絡空間中,政治信息是客觀存在的,會產生積極的政治文化或消極的政治文化。原因就在于包括網絡政治信息生產者和消費者在內的主體對于政治信息的加工、裁剪與詮釋。這類行為統稱為信息的“選擇”。選擇行為的產生,源于主體的立場。有學者將網絡主體的立場歸結于人在虛擬空間中的自我異化。這只是指出了一半的原因,忽視了人不是全身心地沉浸在虛擬空間中的。有部分主體是頭腦清醒、帶著現實目的、利用網絡媒介將自身訴求傳播出去的,或者在網絡中尋找相近的政治評論,獲取政治心理上的支援。因此,網絡主體的立場來自于主體在現實社會中的群體分化和分層狀況,或是虛擬社會的身份與使命。
網絡政治文化生成主要經歷四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網絡政治文化的政治認知階段。在這個環節中,網民主要是理解“什么是政治”的問題。從內容上,分為“應然”(關于理想性政治的知識)和“實然”(關于實際生活中政治狀況)兩大部分。具體地來說,網民在現實中全面了解和熟悉政治制度、政治過程、政策制定與執行程序方面形成基本的政治認知。
第二個環節是網絡政治文化的政治評價階段。在這個環節中,網民主要是形成“政治如何”的判斷。網民根據社會公約、行為準則、法律法規、道德習俗及利益等方面的評價標準,對政治現象和政治事件作出是否公平正義、民主法治以及倫理標準的價值判斷。政治評價活動受到既定的政治立場影響,與此同時,也受到主體認知能力的制約。
第三個環節是網絡政治文化的政治態度階段。在這個環節中,網民主要是確定“政治何為”的取向。政治評價完成之后,主體對于政治事件或政治現象的反應表明了他的態度。多次政治評價才有可能形成一次政治態度,每一次政治態度的形成都會成為下一次政治評價的前提性標準。在網絡空間中,由于信息量龐大以及刺激性信息的不確定,政治態度的穩定性下降、多變性猛增。
第四個環節是網絡政治文化的形成階段。在這個環節中,網民基本形成了政治技能和能力所需的行動方式。由于政治認知、政治評價和政治態度的綜合發酵,取向模式和思維定式逐漸形成,網民個體意義上的次級政治文化得以形成。政治評價與政治態度兩個環節之間要經歷多次循環積淀才會形成較為穩定的政治心理,再加上現實世界的政治文化尤其是政治意識形態的權威性強化,最后形成政治文化。
網絡是一個具有開放性的自組織。網絡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開放性直接決定了政治事件發布和討論的開放性,網民的政治評價和政治態度可能會形成多層次、多水平而又相互競爭的整體行為。網民在網絡上的整體行為與現實社會之間出現頻繁互動趨勢,形成既競爭又合作的關系網絡。具體圖示如下:
三、共同的生產邏輯
現實政治文化,還是網絡政治文化?二者之間關系并非簡單的包含與非包含關系,它既是交集關系,又是并集關系。網絡政治文化不同于現實世界的政治文化,但是它的問題域是同一的。
第一,現實政治文化與網絡政治文化在形成時反映了虛擬網絡技術對人的主觀實踐能力的影響
虛擬與現實的關系是網絡空間中的首要關系。網絡技術的虛擬特性改變了人們對自身主觀能動性和政治實踐能力的認識,從而引起了政治文化心理層面的變化,這種變化又反作用于人的現實政治生活與政治活動。
“虛擬”是相對于“現實”而言的。在現實生活世界中,人們以感性活動獲得對感性對象的認識與改造。“虛擬”并不意味著就是“虛空”,相反,虛擬是以新的物質方式反映人的本質力量,它的突破性意義在于,新的物質方式有助于人的本質力量對當下所處環境實現超越。所以,虛擬反映的是人的創造性活動。在互聯網中,人的感性活動以數字化的特殊方式得以表現,以超越性的尺度來完成物質生產活動。
虛擬網絡技術實現了政治身份“缺場”的同時,也彰顯了政治意義本身。在網絡空間中,人際傳播具有“可匿名性”。人們隱去了自己的政治身份,可以自由而任意地表達政治立場和政治價值觀,與此同時,各種政治文化也在虛擬空間中得到平等、自由地傳播。政治文化在網絡空間中自由傳播的反面是,主流政治文化的地位受到挑戰。挑戰有助于政治意義的彰顯,政治文化的主流地位在傳統媒介中是依靠宣傳和灌輸得以確立的,這也是傳統媒體的單向性決定的。在網絡空間里,主流政治文化面對多種政治文化的挑戰,主動顯示出自身的理論力量和實踐意義,以其真正的徹底性說服人。
第二,現實政治文化與網絡政治文化在形成后對現實政治的影響方式
在現實生活中,人的生存方式總是受制于時空。在網絡空間中,社會時間彈性化、即時化和可逆化,生存空間具有虛擬性、流動性、隱蔽性、去中心化和共享性。虛擬技術實現了時間和空間的重新組合,人們的社會關系從特定的環境場所中解脫出來,在一種“超時空”交往中,形成了對“類存在”的一種“類意識”。網絡虛擬技術大大降低了人們政治參與的成本和風險,這就使在現實生活中政治資源匱乏的群體具備了參與的可能性。人們的公民意識和自主意識也在互聯網中得到激發,政治參與的范圍也得到了拓展。在這個意義上,網絡政治文化對于現實政治的影響是積極正面的。
然而,虛擬技術營造的“類意識”畢竟是經驗層面的,脫離了具體現實時空的民主一旦“虛無化”,不免陷入了“理想化”,這對于現實政治的影響則是負面的。網絡傳播技術實現了傳播的即時交互特性,人們通過互聯網將自己的生存活動嵌入由符號和信息編織而成的虛擬空間之中。由于互聯網中信息的收集、選擇和活動具有自主性和參與性,人們的“宅”生活也得到拓展。人們不會因為“宅”而逃避自由、陷入孤獨,反而可以以數字化的方式更加平等地擁抱自由、享受交流。虛擬技術構建的虛擬空間具有很強的仿真性,讓人“足不出戶”就可以產生“身臨其境”的真實體驗。
虛擬技術所構建的沉浸式體驗生活,讓人們在虛擬中創造出了一種新的政治文化,這種政治文化是脫離具體時空和現實生產力的理想化產物。人們越是得意于這種虛擬政治文化,就越脫離現實的政治文化,人們與理想主義的政治文化就擁抱地越緊,就與現實主義的政治文化排斥地越緊。這也就意味著,網絡政治文化解放了人的頭腦,卻拋開了人的本質。人類在解放本質力量的同時也需要精神世界的解放,但是精神世界的解放尺度和速度快過人的現實力量的解放時,人類思想的自我批判意識依舊具有存在意義。
第三,現實政治文化與網絡政治文化在實踐上推進大眾政治的興起
公眾的政治行為選擇具有穩定的政治目標,并且由政治環境所決定。互聯網所營造的虛擬空間為大眾政治的興起提供了必要的環境。互聯網作為人類的第四次傳播革命,在本質上是一場實現傳播資源泛社會化與傳播權力大眾化的革命。眾所周知,傳統政治生態是一個既定的、程序化的制度框架,其在預設的機制和制度的保護下運行核心權力。因此,信息和政治權力的壟斷是其典型特征。虛擬技術顛覆了傳統權力結構,因而也改變了傳統封閉的傳播權力結構,瓦解了政治文化傳播的科層制,使得層級傳播中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從而整體上激發了社會公眾的政治參與活力。
在互聯網時代,大眾政治的興起對既有的“存量”政治構成了一定的沖擊。“存量”政治面對公眾政治心理和政治行為的急劇變化,其慣性思維是依靠既定的政治資源優勢去壓制政治信息的傳播、漠視事態發展的方式來實現“維穩”,這就使得“增量”政治的增長速度滯后于日益膨脹的政治文化及其相關政治訴求的變革,“存量”政治即會面臨“合法性危機”。
如何應對大眾政治及其相關政治文化,成為政府所要應對的全新課題。原有的政治系統必須主動地通過自我改革去應對全新的透明化的網絡虛擬政治生態環境。政府既要在具體管理實踐上落實民主作風,加強政府與公民之間的互動,重視社會反饋,積極回應社會問題。同時政府也不能一味地遷就大眾政治文化,畢竟其中飽含太多的理想主義等消極因素。政府必須強化主流政治文化的建設,制造網絡傳播權力結構與國家權力結構的平衡點,在維持政治系統穩定的前提下,穩步地推進政治發展、踐行公民政治文化。
責任編輯: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