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建華
摘要:寧夏中南部地區回族特色村鎮的保護和發展,是“十三五”時期寧夏中南部地區加快經濟發展,實現精準扶貧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有效載體。由于自然、歷史等原因,該地區回族特色村鎮的保護與發展還面臨許多問題。因此,以絲路文化、紅色文化、回族文化為主題,開展回族特色村鎮的保護和建設,打造一批特色濃郁的回族特色村鎮刻不容緩。
關鍵詞:寧夏中南部地區;回族特色村鎮;生態資源
寧夏中南部地區一些現存的回族村鎮在產業結構、民居式樣、村鎮風貌以及風俗習慣等方面都體現了回族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和文化特色,反映了回族聚落形成和演變的歷史過程。由于自然、歷史等原因,一些回族特色村鎮還面臨著貧困問題突出、傳統經濟轉型困難、民族文化傳承保護不夠、村鎮的民族特色和鄉村特色正在消失等問題。因此,以絲路文化、紅色文化、回族文化為主題,開展回族特色村鎮的保護和建設,打造一批特色濃郁的回族特色村鎮,對于傳承和弘揚優秀回族傳統文化,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推動美麗鄉村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實現精準扶貧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寧夏中南部地區回族特色村鎮保護和發展的意義和有利條件
(一)重大意義
1.有利于將深厚的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寧夏中南部地區集民族地區、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于一體,有著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這里有以三營、李旺、王團、同心等為代表的絲路古鎮;有現存完好的同心清真大寺、隆德奠安古城、涇源余洋寺和馬家寺等具有伊斯蘭風格的百年老建筑;有傳承傳統泥塑、回族“花兒”、回族刺繡、回族剪紙、清真飲食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色民族村鎮;還有以將臺堡、單家集、吊堡子等為代表的紅色文化遺跡。其中涇源縣涇河源鎮和六盤山鎮、隆德縣城關鎮楊店村等地區在2010年至2015年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評選中榜上有名。搞好民族特色村鎮的保護和發展,既展示了寧夏中南部地區豐富的旅游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又可將特色文化、特色產業和旅游開發結合起來加快發展。
2.有利于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六盤山地區作為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生態屏障,對所在地區和周圍廣闊地域及下游的生態環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由于多年的過度開發,總體生態環境非常脆弱。近年來,通過生態移民、退耕還林等措施,部分地區生態環境得到很大改善,為開展民族特色村鎮建設和鄉村旅游打下了良好基礎。搞好回族特色村鎮的保護和建設,大力發展面向周邊城市,乃至全國其他地區的鄉村休閑度假旅游,既符合六盤山區作為國家生態涵養區的功能定位,又可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3.有利于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
寧夏中南部地區是回族主要聚集區,多年來居住在這里的回漢民族相互交融,形成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為全國樹立了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的“寧夏經驗”。回族特色村鎮的保護和發展,是國家支持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政策措施,是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優越性的集中體現。通過回族特色村鎮建設,能夠進一步加強回漢民族之間的包容互動,有利于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4.有利于促進精準扶貧目標的實現
按照自治區“十三五”規劃綱要和關于提前兩年實現“兩個確保”脫貧目標意見制定的精準扶貧目標,要在2018年使占我區58.12萬農村貧困人口大多數的中南部地區實現脫貧。寧夏中南部地區回族特色村鎮的建設,要按照“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的基本思路,將特色村鎮建設與精準扶貧有機結合起來,擴大城鎮化規模,有效增強城鎮吸納農村人口的能力,為農民進城享受城鎮文明提供基礎條件。解決這些人口的衣、食、住、行等問題,不僅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發展,還可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促進農民增收。
5.有利于推動美麗鄉村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目標的實現
近幾年,寧夏中南部地區正處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環境集中整治、打造農村景觀和發展鄉村旅游的初始階段。回族特色村鎮的保護和發展既是提高城鎮化率的重要平臺,又是美麗鄉村建設的主要平臺。將回族特色村鎮的保護和發展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治理和發展鄉村旅游有效地結合起來,有利于推動該區域美麗鄉村建設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目標的實現。
(二)有利條件
近年來,各級政府通過規劃引導、資金整合等多種方式,不斷加大對寧夏中南部地區回族特色村鎮的保護與開發力度,取得了明顯成效,為該地區的回族特色村鎮示范帶建設奠定了一定基礎。
1.特色村鎮得到保護
寧夏中南部地區回族特色村鎮主要沿河流、山脈走向分布,具有“成帶、成片、成線”的天然整體性特點。將“山同脈、水同源、民同俗”的寧夏中南部地區作為一個整體,對其建筑風貌、山水生態、文化風俗、產業形態等進行整體性保護和發展,易于產生較好的效果。經過多年保護和建設,寧夏中南部地區已經初步形成了一批基礎完善、特色鮮明的回族特色村鎮,并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近年來,該地區以國家級六盤山旅游扶貧試驗區為基礎,深入挖掘自然和人文資源,突出絲綢古道、回族文化和紅色文化特點,著力打造獨具特色、文化底蘊深厚的回族特色城鎮旅游目的地,塑造大六盤品牌,增強了文化旅游對地方經濟的帶動作用,使回族特色村鎮發展駛入快車道。1982年,寧夏六盤山旅游區被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風景名勝區,1988年晉升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2.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近年來,寧夏各級政府以六盤山生態經濟圈建設為核心,以建設穩固的西部生態屏障為目標,以“三河源”(涇河、清水河、葫蘆河)生態保護與開發為重點,堅持“生態優先”戰略,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使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同時,還積極探索建立公共財政與市場機制補償相結合的生態補償新機制,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使該地區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從而為回族特色村鎮示范帶建設奠定了良好的環境基礎。
3.民族團結和諧
寧夏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的典范。近年來,寧夏中南部地區以回族特色村鎮建設為載體,充分利用每年的“一月兩節”,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民族文化活動、民族法律法規和民族知識宣講活動,促進了回漢民族的交流互動.營造了團結和諧的氛圍,涌現了一大批民族團結進步的先進典型,提高了基層黨組織的號召力和凝聚力.為回族特色村鎮示范帶建設營造了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
4.特色文化傳承
寧夏中南部地區是古絲綢之路東段北道的必經之地,也是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農耕文化的結合地帶,“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征服西夏時曾在這里休養生息,整肅軍隊。1936年,毛澤東率領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翻越此山時,寫下了氣壯山河的壯美詩篇——《清平樂.六盤山》,使六盤山更是名揚中外。寧夏中南部地區的一些回族特色古鎮建筑、服飾文化和飲食文化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和傳承。實施項目的特色村鎮大部分建立了民族文化活動隊、秧歌隊,修建了民族民俗文化墻和文化活動廣場,還確定了一些民族文化傳承人,定期開展民族民俗表演活動。每年定期舉辦的民族民俗活動有“花兒漫六盤”民族文化旅游節、“清涼六盤”旅游節和山花節等,不僅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推動了民族旅游的發展,更弘揚、保護和傳承了回族傳統民族文化。
5.支持政策疊加
近年來,財政部、農業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牽頭實施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美麗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等項目。“十二五”以來,國家民委聯合財政部等有關部委,實施了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國家民委相關領導也多次深人寧夏,對我區回族特色村鎮保護和建設做了廣泛、深入的調研。自治區各級政府對回族特色村鎮保護和建設高度重視,《寧夏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和《寧夏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將寧夏中南部地區放在“兩帶兩軸”總體布局的清水河城鎮產業帶中進行總體規劃。這些利好政策,極大地促進了中南部地區回族特色村鎮的保護與發展,形成了良好的政策支持疊加效應。
二、寧夏中南部地區回族特色村鎮保護和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當前,寧夏中南部地區迎來了發展的新機遇,加快回族特色村鎮的保護與發展正當其時。
(一)面臨的新機遇
1.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召開帶來的難得發展機遇
寧夏中南部地區回族特色村鎮的保護與發展要緊緊抓住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召開的歷史機遇,重視利用獨特地理風貌和文化特點.規劃建設一批具有民族風情的特色村鎮。把特色村鎮的建設與基礎設施、扶貧開發、城鎮化和生態建設結合起來,釋放民族地區快速發展的潛力。
2.國家“一路一帶”戰略帶來的開放機遇
寧夏中南部地區要主動融人國家“一帶一路”大戰略,借助“一帶一路”發展的重大機遇。在推進中南部地區回族特色村鎮示范帶建設中,發揮現有產業和資源稟賦優勢,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充分挖掘絲綢之路歷史文化資源,堅持推進生態保護、生態農業、文化旅游等方面工作,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優化城市和城鄉布局結構,力爭把中南部地區回族特色村鎮建設成為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的樣板。
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精準脫貧目標帶來的新機遇
寧夏中南部地區作為老、少、貧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經濟發展落后、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居民收入偏低,消除貧困任務依然十分艱巨。寧夏中南部地區在回族特色村鎮的保護與發展,要充分利用國家關于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的相關政策,將民族特色村鎮示范帶建設與精準扶貧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加快推進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發展,提高扶貧效能。
(二)面臨的挑戰
在緊緊抓住寧夏中南部地區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保護與發展機遇的同時,我們也要正視面臨的挑戰。
1.發展基礎薄弱
受經濟社會總體發展水平滯后的制約,寧夏中南部地區回族特色村鎮大多數發展基礎差。一是對原有為數不多的古村鎮保護不夠,許多還遭到人為破壞,數量急劇下降;二是一些新建村鎮規劃起點低,不僅建筑質量較差,還缺乏可以識別的民族文化元素,民族特色不鮮明;三是村鎮建設與產業融合不夠,不僅影響了農民增收,還使村鎮建設因為沒有相應的產業支撐,發展后勁不足。
2.全面小康社會實現程度低
截止2014年底,作為中南部地區主體區域的固原市,全面小康社會綜合實現程度為70.60%,比寧夏全區綜合指數低7.92個百分點;經濟發展指數僅為53.28%,是全區五市中唯一不足60%的市。經濟發展水平落后,公共服務不足都是寧夏中南部地區回族特色村鎮發展的短板。
3.產業支撐力不強
寧夏中南部地區產業發展層次低、結構單一、發展能力弱等問題依然突出。到“十二五”末,固原市三次產業結構為20.8:27.2:52,一產比重過高,二產比重過低。農業生產力水平低,經營方式落后,以“雨養”農業為主,旱澇保收耕地僅占耕地總面積的8.9%。農業產業化水平低,產業帶動作用不強,產品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場開發不足。工業基礎薄弱,經濟總量小,結構單一,主要以農產品粗加工為主,企業規模小,產品附加值低,資源轉化率不足,主導產業不突出。現代服務業發展緩慢,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不足,商貿流通業基礎薄弱。
三、進一步加大寧夏中南部地區回族特色村鎮保護與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一)科學規劃空間布局
1.特色村鎮選取標準要科學
按照近城、沿路、靠水,且能充分依托六盤山片區旅游資源、生態資源、紅色文化資源、特色產業等加快發展,相對民族特色突出,具有一定的產業基礎,“地域相連、區域連片、特色鮮明、風情濃郁”示范帶動性較強的標準,對34個少數民族特色村鎮與自治區規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清水河城鎮產業規劃等相銜接、與“十三五”精準扶貧、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進行重點打造和提升,形成中南部地區回族特色村鎮示范帶。
2.構建互聯共贏的空間布局
結合寧夏新型城鎮化體系規劃,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因地制宜,推進符合地方特點的差別化城鎮發展路徑;特色鄉鎮加快產城互動,構建特色突出的回族村鎮空間格局。
(二)保護和發展的主要任務
將中南部地區回族特色村鎮示范帶建設與國家和自治區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美麗小城鎮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和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實施脫貧攻堅行動計劃等有機結合起來,實行捆綁式投資、加快建設速度。
1.突出回族傳統建筑特色
以寧夏中南部地區特色民居、特色集鎮、宗教建筑、回族歷史文化建筑、特色旅游建筑、特色公共服務建筑等為主要對象,根據不同類型,按照“保護一批、改造一批、新建一批”的原則,突出回族傳統建筑特色,加強特色村鎮的保護、改造和建設。
對同心清真大寺、單家集清真大寺、陜甘寧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辦公舊址、彭陽古城等具有特色的歷史文化建筑,借鑒文物保護的方法,在維持歷史原貌的基礎上,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適當修繕加固和改造。對已形成一定特色的原州區黃鐸堡鎮毛家臺子村回族民居和冶家村民族特色村寨、鹽池縣惠安堡鎮、涇源縣涇河源鎮和六盤山鎮、西吉沙溝拱白和西灘道堂等地要保護其特色建筑群落原有的建筑風格和外觀風貌。
以涇河源鎮、六盤山鎮、惠安堡鎮等回族特色村鎮為重點,對沒有民族特色的民居、集鎮、特色公共服務及特色旅游景點建筑,在保持與周圍環境相互協調的基礎上,通過“穿衣帶帽”、微調等方式,結合不同區域民族特色建筑風格,加入伊斯蘭建筑的建筑形式、細部構造等元素,進行具有回族特色標志的改造工程。對保持原有外觀風貌的民居,結合回族生活習俗,加強建筑內外部結構、生活設施的特色化、功能化和現代化改造,突出體現回族特色。
加強對新建民居、集鎮、公共服務設施等建筑的規劃引導。結合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美麗鄉村建設、農村危舊房改造等項目,對需要新建的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和旅游景點等,通過專業人員設計圖紙,在外觀和內飾上運用回族民眾喜用的綠色、藍色、金色等色彩、花草器具、拱形大門頭、星月標志等元素凸顯特色;內部空間格局和設施應適應回族洗浴、禮拜、待客等生活習俗,并融人現代生活元素,既體現民族特色,又提高居民生活的現代化水平,切實改善中南部地區特色村鎮的人居環境。
2.加強特色村鎮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特色村鎮道路建設,重點解決村鎮與干線道路的公路連接、村鎮之間道路硬化及聯通、打通斷頭路,構建聯通區域,覆蓋城鄉的交通網絡;加大特色村鎮飲水安全建設力度,全面推進集中式供水;加強村鎮農網改造,保障特色村鎮生產生活用電;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廣播電視戶戶通工程;結合村鎮發展規劃,統籌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消防設施、便民利民商貿網點和旅游配套設施建設;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以綠化、美好為重點、塑造環境優美、宜居宜業的生態空間。
3.完善特色村鎮公共服務體系
結合寧夏城鎮空間格局和特色村鎮人口布局特征,以鄉鎮為主要載體,合理配置中心村幼兒園、小學(教學點)、衛生所、文化室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設施水平,實現中南部地區回族特色村鎮基本公共服務網絡化,提高公共設施建設標準化和服務規范化、專業化、信息化水平。形成資源布局合理,優質資源共享機制完善,公共服務主體和供給方式多元化格局。滿足特色村鎮居民能夠就近獲得基本公共服務.達到基本性公共服務公益性、均衡性、便利性要求。
4.發展特色村鎮優勢產業
充分發揮中南部地區天藍、土壤潔凈、空氣清新的優良自然環境優勢,大力發展特色村鎮優勢產業。依托片區業已形成的特色種植、特色養殖業、特色農產品加工、特色旅游等資源優勢,培育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家庭林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加強農民技能培訓,鼓勵支持發展農家樂、休閑觀光農業,扶持農民加快發展小雜糧、油牡丹、優質牧草、土豆、枸杞、冷涼蔬菜、中藥材種植等特色種植和以肉牛、羊、雞為主的養殖業,形成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特色種植養殖示范基地、庭院經濟和林下經濟;引導和扶持有條件的特色村鎮積極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加工業,培育壯大村鎮特色優勢加工業,走規模化、集群化、循環化發展路子;依托六盤山片區豐富的旅游、生態、紅色文化等資源優勢,充分發揮特色村鎮優美的自然風光、濃郁的民族風情、獨特的建筑風格等民族特色旅游在推動特色村鎮建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加快推進特色村鎮旅游業和旅游配套產業發展。同時,依托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等重要平臺,搶抓國家出臺支持民貿民品企業發展優惠政策等機遇,充分發揮現代電子商務平臺、物流配送、連鎖經營等現代流通組織形式,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拓寬特色產業發展渠道。
5.保護傳承和發展民族特色村鎮優秀傳統文化
深度挖掘各地區以回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清真飲食、穆斯林服飾、回族傳統文化體育項目為代表的回族文化。以固原、李旺、三營、同心等絲路古鎮為代表的絲路文化,以西吉將臺鄉、單家集、同心王團北村、彭陽古城任河村等為代表的紅色文化,將傳統文化素材、故事、遺址等融人旅游、教育、群眾生產生活等領域,豐富特色文化內涵和表現形式。使該地區深厚的回族文化、絲路文化和紅色文化等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促進地區經濟發展、民生改善。
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積極爭取將紅寺堡剪紙、涇源刺繡、海原磚雕、同心回族婚俗、鹽池縣二毛皮制作等列入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將鹽池秧歌、隆德許川地攤戲和吆逐、涇源回族打毛蛋、固原趙氏木板雕花技藝、原州民間古建筑技藝、紅寺堡花燈軋制技藝、同心糖掛子制作技藝等列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加大對古建筑和文物的保護力度,積極推進絲綢之路寧夏(固原)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實施保存民族文化記憶工程。通過在博物館、民間民俗館、村鎮文化室等,靜態展示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手工藝品、阿文書法作品、回族服飾、回族樂器、娛樂器具、生產工作用具和生活用品,通過建設民族民俗文化墻等方式保存民族記憶。
善于發現并大力培養鄉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并及時授予其榮譽證書予以確認;自治區適當提高對國家級和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專項補貼資助額度,各市縣區設立專項補貼資金,對鄉土文化能人和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基地建設;鼓勵特色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鼓勵少數民族文化工作者和社會各界人士參與村鎮文化建設和群眾文化活動;通過組建特色文化活動隊開展民族民俗文化表演活動,傳承民族記憶。
加快六盤山片區各市縣群眾文化廣場、文化長廊、文化大院建設,為各族群眾提供充足的公共文化活動空間。鼓勵村民開展對歌、花兒會、跳回族踏腳、打毛蛋、地攤戲等特色文化體育娛樂表演、舉辦回族節日慶典活動、回族婚俗表演等民風民俗展示活動,豐富群眾業余文化生活,增強特色村鎮旅游的文化特色和吸引力;支持群眾創辦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團體、表演隊伍,精心培育根植群眾、服務群眾的民族文化活動載體和文化樣式。扶持民間文化社團組織發展。
責任編輯:任德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