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春 李亞
摘要:愛國主義是工匠精神的價值導引,工匠精神是愛國主義的實踐表征,兩者的內在契合性使其兼具廣泛的文化認同基礎和深刻的社會實踐自覺。在社會轉型期,工匠精神延展愛國主義傳統、涵養愛國主義理念、融納愛國主義教育、砥礪愛國主義品質,為弘揚愛國主義提供實踐支撐;以愛國主義作為價值導向、文化滋養和精神驅力,通過覺醒工匠意識、涵育工匠情感、磨煉工匠意志;積極在全社會培育工匠精神,最終實現工匠精神與愛國主義在民族復興偉業中協同進階。
關鍵詞:工匠精神;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實踐自覺
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來自偉大的實踐。當前中國正處于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的換擋期、關鍵期和攻堅期,必然需要作為民族精神核心的愛國主義者繼續動員和凝聚全民族力量為實現中國夢而不懈奮斗。在2016年的兩會期間,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了“工匠精神”,強調要倡導和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這表達了國家對培育工匠精神的訴求,并正努力將其上升為國家意識和全民共識。要使當代愛國主義轉化為實踐自覺,應該在全社會積極培育工匠精神。
一、正確認識工匠精神的愛國主義意蘊
工匠精神和愛國主義兼具意識形態的價值同構性與社會實踐的行為導向性。從唯物史觀角度審視,工匠精神豐富了當代愛國主義的時代意蘊,愛國主義確立了工匠精神的價值規導。
(一)工匠精神的本質涵義指向愛國主義
工匠一詞在西方文化中源自拉丁語,意為體力勞動,后逐漸豐富演變為“技能、技巧、技藝”的意思。工匠與實踐有著密切的淵源,工匠技巧的增進和人類文明的發展離不開實踐,即便是現代化的機械和智能操作,也是人的實踐能力的延伸。在長期、反復的實踐過程中,作為參與者的工匠不斷體現自我價值,積累勞動技能,推動“實踐一理性認識一新的實踐一新的認識”的無限循環,同時這種“技能、技巧和技藝”逐漸內化為工匠的基本品質,達到實踐經驗上不斷精進、升華的境界,在意識上反映為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意味著“求知”和“造物”雙重含義,是一種源于人自身規定性的理性自覺。實踐是人的本能和生存自覺,工匠精神融鑄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兩種實踐活動中,并演化為求知和造物能力的自覺提升。在異己力量驅使下難以形成工匠精神,“只要分工還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就成為一種異己的、同他對立的力量,這種力量壓迫著人,而不是人駕馭著這種力量”。因此,從歷史運演邏輯看,工匠精神內生于人的實踐自覺和自由的有意識的生命活動,在現代社會集中體現為勞動者精益求精的敬業價值觀和高度自覺的價值理念。
在中華民族的基因里,并不乏工匠精神,而是缺乏對其精神內核的發掘和發揚。工匠精神是一種勞動價值觀,是人的實踐本性和價值訴求的交融與彰顯,也是人追求自我解放和全面發展的“類”自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國人的共同夢想,實現這一夢想需要發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凝聚起千百萬勞動者的力量,為打造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強國而奮斗。打鐵還需自身硬,在經濟新常態下,發揚工匠精神,打造中國品牌,提升產品質量,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驅力轉型創新,就是最根本的愛國主義,從唯物主義的立場體現愛國主義的精神氣質,回應民族和國家發展的現實關切。
(二)工匠精神的價值追求契合愛國主義
工匠精神的實踐屬性與愛國主義的價值目標相契合。所有歷史形成的精神,都會成為我們邁向更高境界、奔向更遠目標的物質力量和精神旗幟,就中華民族而言,工匠精神表現出不同的時代內涵和價值力量,圍繞近代以來兩大歷史性任務“求得民族獨立和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形成了徹底革命精神和獨立自主的社會主義建設精神,實現了由創業精神向興業精神、由探索精神向改革精神的演變。無論哪個時期,都需要社會各界發揚持續奮斗、熱忱忘我的“工匠精神”,民族獨立是愛國主義的價值目標,民族富強也是愛國主義的價值旨歸,在價值追求上現代工匠精神則體現為愛國主義。
工匠精神的價值立場與愛國主義的民族情懷相契合。工匠精神契合當代中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價值體現和價值追求。越是在國家發展的關鍵時期和奮進階段,越需要工匠精神及其實踐自覺的彰顯。愛國主義繼承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基因,承載了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致力于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這個夢想,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有能力實現這個夢想,這個能力的根基就是工匠精神,這個夢想的實現也有賴于我們繼續弘揚愛國主義的民族情懷。
二、弘揚愛國主義需要工匠精神的實踐支撐
工匠精神不僅具有深厚的愛國主義意蘊,而且內含強烈的實踐自覺性。通過延展愛國主義傳統、涵養愛國主義理念、融納愛國主義教育、砥礪愛國主義品質,使愛國主義的弘揚呈現出具體而豐富的時代特征。
(一)工匠精神延展愛國主義傳統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優良傳統和精神支撐,是中華文化的長久積淀和重要內核,體現繼承性與發展性的統一。弘揚愛國主義,要從工匠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萃取思想精華,展現精神魅力;在工匠實踐中延展內涵、彰顯活力。
工匠精神在繼承傳統文化中彰顯愛國主義傳統。工匠精神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幾千年來中華兒女勤勞勇敢精神品質的當代體現,是傳統文化凝聚成的偉大民族魂,是激勵炎黃子孫不斷奮進的精神動力?!安煌鼩v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時代精神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命脈的延續,在深入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基礎上,使愛國主義傳統在當代社會實踐中得以彰顯。
工匠精神在融合時代主題中豐富愛國主義的時代內涵。一個時代的精神是傳統的延續和時代精神融合的動態結果。工匠精神的實踐性使其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奠定了愛國主義時代內涵的實踐基礎。近代以來,中國的社會形態發生了質的飛躍,工匠的范疇和精神品質不斷拓展,使愛國主義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特質。如社會主義探索和建設時期形成的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焦裕祿精神、航天精神等,既是愛國主義的內在要求,又是工匠精神的現實體現。這些精神既延續了為祖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傳統,又豐富了獨立自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業精神,這是我們民族精神的傳家寶,又是開創新的社會事業的精神支撐。
(二)工匠精神涵養愛國主義理念
民族發展的現實訴求指向工匠精神,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重要前提是發展理念的根本轉變和提升。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揚就是當今愛國主義理念的涵養過程。
工匠精神是涵養愛國主義理念的價值基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物質財富的極大積累,人的價值取向和價值標準受到影響,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價值觀消解人的精神追求,誘使一些人產生一系列偏離基本道德規范的功利化思維、逐利性行為。工匠精神的“在場”,有助于人們遵循道德規約,深化民族情感認同,葆有對個體生命、群體文化、社會穩定的底線思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精神價值和物質價值之間的矛盾時有發生,工匠精神內蘊的經濟效益服從社會效益、市場價值遵行社會價值的基本原則,符合愛國主義的內在價值要求。
工匠精神是涵養愛國主義理念的實踐前提?!按蜩F還需自身硬”,民族的強大建立在堅實的物質基礎之上,而物質的創造需要激發勞動者的主體實踐性。政府工作報告中呼吁工匠精神,就是要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遵循勞動價值的主體性原則,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大力宣傳先進事跡,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樹立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勞動的理念,有效整合社會意識,彰顯精神理念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達到個體主觀自覺性與社會客觀發展性的統一,彰顯愛國主義勞動主體的自覺性和實踐性。
(三)工匠精神融納愛國主義教育
在社會轉型期,弘揚愛國主義,必須深化愛國主義教育研究,把工匠精神融納進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教育的實效性?!凹訌姁蹏髁x、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本唧w來說,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就是要豐富教育內容、創新教育載體、增強教育實效。正因為如此,應該將工匠精神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而這個過程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
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揚是愛國主義教育的轉化要求。強化工匠精神的解讀和教化,應該在教育內容上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將“愛國、敬業”的價值觀融人實踐教育的范疇,以培養文明、健全人格,凈化社會風氣、調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實現團結友善、社會和諧穩定的作用;在教育形式上充分利用節假慶典、模范榜樣、網絡媒體等作為培育工匠精神的載體,寓愛國主義教育于工匠精神的培育之中;在教育效果上通過“三個轉化”實現工匠精神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升華,在勞動實踐中將具體知識轉化為思想、將思想轉化為智慧、將智慧轉化為德性,這種德性就是愛國主義的實踐自覺,在行動上就表現為立足于實踐本位的敬業精神,即工匠精神的精髓。
(四)工匠精神砥礪愛國主義品質
工匠精神涵育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的精神品質,這是弘揚愛國主義的實踐品質要求。在革命時期發揚艱苦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革命精神,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培育和弘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載人航天精神,愛國主義品質在艱苦的實踐磨礪中得以生長。
工匠精神彰顯了大公無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品質,這是弘揚愛國主義的政治品質要求。工匠精神在勞動實踐的過程中遵行無私奉獻的原則,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為了民族國家的發展需要和實現勞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愿望,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弘揚勞動人民的創造精神,黨和國家的目標轉化為自身的自覺行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這是愛國主義以人為本的基本政治立場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品質的現實表征。
工匠精神體現了忠心耿耿、兢兢業業的精神品質,這是弘揚愛國主義的敬業品質要求。工匠精神在實踐上追求“精致”,即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既要增強理論自信,又要提高本領自覺。將內涵工匠精神的愛國主義情懷融人日常生活、工作和勞動中,融人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各個環節,體現去功利化的實踐原則,摒棄市場經濟的逐利本性,處理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義利關系,這種道德性的彰顯是凝聚民族力量的內在因素,也是愛國主義從價值指向轉化為切實的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動力。
三、積極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指導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內涵了愛國主義的實踐指向,而愛國主義是播種并滋養工匠精神的深厚土壤,以愛國主義為價值導向、文化滋養和精神驅力,通過覺醒工匠意識、涵育工匠情感、磨練工匠意志,在全社會營造濃厚的工匠文化氛圍,為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提供價值取向。
(一)以愛國主義為價值導向,覺醒工匠意識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維系生存、增強凝聚力的思想基礎,以愛國主義為價值導向,提高對民族、國家的認同感,覺醒工匠意識,這是培育工匠精神的認知基礎。
愛國主義所表現的對民族國家的歸屬和認同意識,積淀為對民族發展價值追求的趨同。自覺地把個人追求和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聯系起來,把個人的奮斗融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歷史洪流中去,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奉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覺醒工匠意識,需要每個中國人的勞動態度、工作精神、職業道德以及質量意識、服務觀念都遵循精益求精這個底線要求。覺醒工匠意識,需要在整個中華民族詮釋愛國主義價值內涵。
一個民族如果缺乏價值認同,就會失去精神支柱,失去追求和目標,失去前進的動力和方向,這樣的民族是沒有任何希望和前途的。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在自身的歷史發展中,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形態,卻始終保持對民族的穩定認同感。歷經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六十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一百多年的革命奮斗、五百年的社會主義求索,用實踐印證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科學性,大大提升了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強了對民族發展的價值認同。工匠意識在這些歷史成就中重新煥發生機,具體表現為實踐中的本領自覺,黨員領導干部要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領自覺,科技工作者要提高研發和運用知識的本領自覺,文藝工作者要提高文學藝術的品鑒和創造,把時代精神融鑄成理想信念,轉化為遵循道德和改造社會的物質力量。
(二)以愛國主義為文化滋養,涵育工匠情感
愛國主義飽含對民族文化的強烈認同,民族文化既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包括近代以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從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涵育工匠情感,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文化滋養。
愛國主義的價值和原則是加強文化認同的核心內容。中華民族在長久的歷史發展中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共同的文化根基是愛國主義情感的思想源泉,弘揚愛國主義,需要加強文化認同;培育工匠精神,需要在深刻的文化認同中涵育工匠情感。“從存在機制上看,文化認同是民族存在與發展的需要,是國家及政權穩定的需要,是人民生存安居的需要。從功能上看,文化認同是文化群體中基本的價值取向,是民族形成發展的內聚力,是精神文化中的核心”。而以愛國主義為指導的文化認同,又離不開對歷史文化的認同。由此可見,文化認同基礎上的愛國主義,為工匠精神的培育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以一定的民族為載體而存在的“工匠”必然受到自身所歸屬的文化氛圍的熏陶,在文化的體現過程中形成對民族的歸屬和認同意識,這種情感經歷最終積淀為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隨著這種情感的進一步升華,在實踐中就表現為自覺的工匠精神。因此,在愛國主義的文化熏陶下,工匠情感的培養正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內在機理之一。
(三)以愛國主義為精神驅動力,磨煉工匠意志
愛國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的精神動力,也是協調社會矛盾的精神紐帶和抵御敵對意識滲透的有力武器,在這一思想驅使下磨煉工匠意志,增強實踐定力,這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思想動力。
愛國主義作為民族精神的核心,對社會實踐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愛國主義“是動員和凝聚全民族為振興中華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蓖ㄟ^凝聚民族成員的理想和價值追求,引導民族成員的思想、規范民族成員的行為。而社會生活在本質上都是實踐的,工匠精神是創造和實踐的統一,工匠精神的培育有賴于工匠意志的磨礪。工匠根據自己長期的技術實踐經驗和對技術方法的思考,對前人的發明成果進行改良式的創造,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就是工匠精益求精的創造精神表現,將技藝從隱形轉化為顯性的實踐過程是要經歷反復的實踐和理論雕琢,必然需要工匠意志的支撐。以愛國主義為精神驅力,在實踐中將愛國主義情感轉化為實踐自覺,按照實踐操守的制度化、規范化,驅動創新發展的動力、開動質量發展的引擎,增強砥礪挫折的意志。在市場經濟逐利本性和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考驗中,保持清醒的愛國主義精神驅動力,通過磨礪工匠意志,保持工匠初心,增強實踐定力,將內化于心的工匠意志轉化為改造物質世界的堅定的實踐自覺。
責任編輯:任德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