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巴熱克·木胡達爾 布媧鶼·阿布拉
摘 要:我國在“一帶一路”國家農業投資的擴展具有合作優勢和實際意義。“一帶一路”國家農業的差異性和互補性較強,農業投資合作空間較大。依據合作共贏,雙邊社會經濟效應最大化原則,加大中國在“一帶一路”節點國家的農業投資,不僅解決了國內經濟擴張和資源短缺矛盾,而且實現資本輸出的有效方式,可以提高當地的發展水平,促進雙方友好關系。
關鍵詞:“一帶一路” 農業對外投資 前景
中圖分類號:F12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7(a)-066-02
“一帶一路”戰略是我國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主動適應當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形勢,本著合作共贏的原則,積極推動國際經貿合作,從而達到充分利用“兩個資源、兩個市場”來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文件里強調,要按照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拓展相互投資領域,開展農林牧漁業、農機及農產品生產加工等領域深度合作。如何充分利用“一帶一路”戰略的有利時機,在全面分析預測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業對外投資對中國和東道國的經濟及社會影響的基礎上,本著經濟和社會效應最大化的原則,推動我國在“一帶一路”國家的農業對外投資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1 我國在“一帶一路”國家農業投資的必要性
1.1 緩解我國經濟增長與資源緊缺的矛盾
我國的基本國情是耕地少、人口眾多。2014年,我國人均耕地面積1.48畝,比2011年的1.51畝下降0.03畝,減少幅度2.03%,人均耕地資源世界均值的43%,而且耕地后備資源不足,可開發耕地后備資源不足7500萬畝,開發利用難度大。人均水資源1998立方米,比2010年減少15.62%,人均水資源世界平均水平的1/4,農業缺水300億立方米,影響耕地3億畝。人均森林資源0.15公頃,與2010年持平,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同時,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步伐的加快進一步加劇了耕地資源減少速度,且質量不斷下降,農業用水形勢日益嚴峻,有效灌溉面積偏少,加劇了經濟增長與資源緊缺之間的矛盾。而我國人口快速增長,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導致農產品需求的迅速增長。在此情況下,加快農業對外投資力度,建立可靠、穩定的海外農產品和農業資源供應基地,對有效緩解我國經濟增長與農業資源緊缺的矛盾中具有重大的意義。
1.2 應對大宗農產品有效供給欠缺和外部挑戰的重要手段
近年來,我國農業較快發展,糧食生產實現“九連增”,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水產品等主要農產品均穩定增產,為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做出了重大貢獻。2000年~2012年,糖料、棉花、糧食、油料產量年均增速分別為4.9%、3.7%、2.1%、1.3%,其中,糧食平穩較快增長,糖料波動增長,油料作物穩定增長,棉花產量增幅大波動。但是在糧食連年增產的同時,一些重要農產品進口快速增長,進口依賴性逐漸增強,引起社會廣泛關注。2014年,我國糧食進、出口額10042萬噸、211萬噸,進口額比2005年增加2.05倍,出口額減少81.51%,貿易逆差額由621萬噸增加到9831萬噸,增長4.58倍。使用植物油、糖料貿易逆差額也分別由598萬噸、139萬噸增加到637萬噸、349萬噸,增加6.42%、2.34倍,而棉花逆差額由256萬噸減少到242萬噸,減少5.39%。近年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和糧食主產國家嚴重旱災的影響,全球大宗農產品價格大幅波動,加劇了世界糧食短缺的局面。因此,在立足國內生產基礎上,擴大農業對外投資項目,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加強大宗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力度。
2 中國在“一帶一路”國家農業投資可行性
2.1 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農業資源互補性
我國在農業勞動力、農業資金、農業技術上具有一定的優勢,而在農業土地資源相對欠缺。為此在水產類、蔬菜類、果樹類等勞動力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農產品上具有優勢,而在糧食、部分大宗農產品等土地密集型農產品上具有劣勢。“一帶一路”節點國家耕地資源豐富、氣候條件好,但農業資金欠缺、耕地開發利用程度偏低,這種農業資源的互補性和差異性為我國企業到“一帶一路”國家農業投資提供了巨大空間。非洲有大量的可耕地,利用率只有27%,但農業生產技術落后,單產量偏低,非洲54個國家中的28個糧食安全沒有保證。俄羅斯內陸水域面積達600萬~1200萬公頃,魚類養殖的潛力至少在200萬~300萬噸以上,占世界水產總產量的2.53%,但是俄羅斯日照不足,氣候寒冷,高溫氣短,每年僅有90天左右適宜果樹種植,果樹不足需求的20%。土耳其紡織產品80%出口,羊毛和棉花產量均居世界前列。荷蘭花卉業和乳制品業飲譽全球,是世界主要農產品生產和出口國。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是亞洲的重要棉花生產國。白俄羅斯是世界亞麻主產國。哈薩克斯坦畜牧業發展較快,被視為哈薩克人財富象征,占農業生產總值的60%以上。
2.2 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逐漸建立良好的農業合作關系
長期以來,我國始終堅持合作、發展、共贏原則,逐步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得以享受成員國之間減少關稅、消除各種貿易歧視以及最惠國待遇,有效地擴大了農產品貿易量。2010年6月,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間農業合作協定》,明確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各方將在種植業、畜牧業、植物保護和檢疫、跨境動植物疫病防控、獸醫、農產品加工與貿易、農業機械制造、農業科研、投資和建立農業聯合企業、專家培訓等領域開展合作。2002年11月,我國與東盟10國簽署了《農業合作諒解備忘錄》,根據備忘錄,雙邊將來在人力資源、建設農業示范項目、農業技術交流等方面開展合作,逐步實現600種產品零關稅。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將中非農業合作推向一個更高的平臺,“親如兄弟,共敘友情,暢談合作,熱議發展”,峰會上中國政府承諾為非洲國家援助100所農村學校,輸送100名技術專家,建立10所農業技術示范中心。
2.3 “一帶一路”國家紛紛提出農業與農業投資發展優惠政策
“一帶一路”國家具有豐富的農業土地資源、但欠缺農業技術和資金,為此,各國越來越重視吸引外資和改善投資環境,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相繼出臺了《國際投資保護法》,還與我國分別簽訂了《關于鼓勵和相互保護投資協定》。另外,土庫曼斯坦的《投資法》和《外資法》等法律、法規,塔吉克斯坦的《外商投資法》,吉爾吉斯斯坦的《外國投資法》,烏茲別克斯坦的《投資活動法》,哈薩克斯坦的《國家支持直接投資法》都鼓勵外商到本國投資,并制定了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此外,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國還借鑒我國和西方國家的經驗,先后建立了一些自由經濟特區和經濟區,實施一系列優惠政策,加強軟硬件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國內投資環境。隨著經濟實力的提高,我國目前已具備了一定的對外投資的能力,在農業科研和應用技術方面有明顯的優勢。因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一帶一路”節點國家急需引進資金和技術來發展農業,并且迫切希望在“一帶一路”戰略下與我國發展農業領域經濟合作這一有利時機,通過在該地區實施“走出去”戰略,廣泛開展農業領域的經濟技術合作。
3 中國在“一帶一路”國家對外農業投資特征
3.1 投資比重大,企業平均投資規模偏少
據《中國對外農業投資合作分析報告(2015)》,2014年,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國家農業投資存量49.5億美元,占總農業投資存量的54.5%,企業數量占境外農業企業總數的55.9%。在“一帶一路”國家設立的涉農企業283家,覆蓋24個國家。從國家分布來看,我國在俄羅斯設立了56家涉農企業,成為我國在“一帶一路”區域投資企業最多的國家,其次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印度尼西亞、越南、新加坡等國家175家。從企業規模來看,投資存量不足500萬美元的企業占比57.7%,共有162家企業;投資存量500萬美元~2000萬美元的企業占比24.6%,共有企業69家;投資存量2000萬美元~1億美元之間的企業占比15.66%,共有企業44家;投資存量1億美元以上的企業占比2.13%,共有企業6家。“一帶一路”國家是我國對外農業投資主要目的地,投資比重較大,但投資較集中在幾個國家,企業平均投資規模偏低。
3.2 投資領域較集中,投資以種植業為主
從投資領域來看,我國在“一帶一路”國家農業投資產品主要有谷物、林木、園藝、蔬菜和經濟作物,是投資領域以種植業為主。2014年,我國在“一帶一路”國家設立的涉農企業中,種植企業160家,占總涉農企業的56.5%,營業收入163.8億美元,占總涉農企業收入的76.7%。如云南在境外設立的73家涉農企業主要從事以玉米、水稻為主的糧食作物,以橡膠、咖啡、茶葉為主的經濟作物的種植生產。黑龍江省對外涉農投資存量中80%以上集中在種植業。主要從事大豆、小麥和玉米糧食作物,及油棕和其他油料作物種植。
3.3 投資主體分布不均,地緣投資明顯
據《中國對外農業投資合作分析報告(2015)》,2014年,我國在“一帶一路”國家投資涉農企業中,民營企業210家,占涉農企業總數的90.1%,其中來自云南省的企業69家,占涉農民營企業總數的32.85%。黑龍江省的企業33家,占涉農民營企業總數的15.71%,四川省的企業10家,占涉農民營企業總數的4.76%,來自三省的涉農民營企業累計超過50%;國有企業21家,占涉農企業總數的9.0%,其中來自云南省的國有企業3家,占涉農國有企業總數的14.3%,來自黑龍江省的國有企業5家,占涉農國有企業總數的23.8%。在各省市農業投資中地緣投資較明顯,如吉林和黑龍江企業的對外農業投資主要集中于俄羅斯,內蒙古企業的對外農業投資主要集中于俄羅斯和蒙古,廣東、海南、云南企業的對外農業投資主要集中于東南亞地區國家。
參考文獻
[1] 農業部國際合作司.中國對外農業投資合作分析報告(2015)[M].中國農業出版社,2016.
[2] 陳偉.中國農業對外直接投資研究[M].中國農業出版社,2015.
[3] 劉志頤,王琦,馬志剛,何君,胡月.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區域農業投資的特征分析[J].世界農業,2016(05).
[4] 鐘鈺,趙長和,王立鶴.新時期促進我國農業對外投資的對策研究[J].經濟縱橫,2016(5).
[5] 沈雨琪.我國農業企業對外投資的研究綜述[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
[6] 周曉瑞.中國農業領域對外投資的發展現狀及完善途徑[J].對外經貿實務,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