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7日至28日,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辦,中國外文局和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承辦,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煙臺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協辦的第五屆全國對外傳播理論研討會在煙臺舉行。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郭衛民、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葉小文、中國外文局局長張福海、中國傳媒大學校長胡正榮受邀作大會演講。中國外文局副局長王剛毅主持會議。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郭衛民在主旨演講中指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對外宣傳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和部署。總書記提出“講好中國故事”重大命題,極大豐富和拓展了對外宣傳的內涵和外延,為新形勢下開展對外宣傳指明了方向。總書記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在對外交往中親自講中國故事、發中國聲音,引領和推動對外宣傳走向世界。對外宣傳工作要肩負使命,創新進取,努力對外講好中國故事。要著力推動話語體系創新,不斷增強中國故事的感染力影響力;要著力打造多元傳播主體,為講好中國故事壯大力量;要著力構建立體傳播格局,拓寬講好中國故事渠道;要把握分眾化傳播趨勢,增強講好中國故事的精準性;要加快中華文化走出去步伐,為講好中國故事夯實文化根基;要加強外宣理論研究,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智力支持。
在作《如何對美國人講好中國故事》的主題演講時,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葉小文結合親身實踐,介紹了他本人對美國人講好中國故事的做法。
“中國‘高峽出平湖是不爭的事實,中國崛起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也是不爭的事實。但在‘中國威脅論不絕于耳的喧囂和此起彼伏的爭論中,難免有人對中國另眼相看、心存疑慮。” 葉小文說。
他認為,我們要努力到全世界去講“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尤其要能夠、要善于對一些隔閡甚深、抱有偏見的人去講好中國故事。
他同時指出,中國人有巋然獨存的優秀中華傳統文化,有輝煌的當代發展,應該有文化自信。但自己優秀不等于他人都承認這種優秀,巋然獨存并不是孤芳自賞,新的輝煌也不是一枝獨秀。文化自信不僅在于決心有多大,聲音有多高,歷史有多久,塊頭有多大,實力有多強,和平發展的愿望有多誠,還在于他人是否信服,即有沒有“他信”。
葉小文表示,對美國人民講好中國故事,要有長期打算,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機會,連續不斷地去做工作;要針對不同對象,力求工作成效,堅持鍥而不舍,注重日積月累。
中國外文局局長張福海表示,習近平總書記不僅明確提出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更明確指出,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這一論斷的提出,是對對外傳播規律的精妙點劃,既為我們指明了對外傳播工作的方向,也為我們傳授了對外傳播的工作方法。作為對外傳播的國家隊和主力軍,中國外文局為對外傳播而生,為對外傳播而興,擁有近70年的對外傳播歷史,新時期更應該堅守使命、繼往開來,持續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傳媒大學校長胡正榮指出,經過多年的建設,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現代國際傳播新體系,下一步更應“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增強國際傳播的全媒化精準化。
全國對外傳播理論研討會是對外傳播領域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高端理論研討會,是理論研究服務對外傳播實踐重要的交流平臺,會議每兩年召開一次。本屆研討會主題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同時設有“講好中國故事的理論與實踐”“中國對外傳播的精準化轉型”“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中國故事與國家形象傳播”“對外話語體系創新發展”“講好中國故事的地方實踐”等6個分論壇和“留學生與中國對外傳播”“大學與中國對外傳播”2個圓桌會議。來自中央及國家機關涉外工作部門、中央省重點新聞媒體、省區市新聞辦、高校及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就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進行了專題演講和交流。
新華社新聞研究所教授唐潤華認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不僅是中央級重點媒體的責任,也是各地方媒體的使命,煙臺作為我國北方開放最早的沿海城市之一,有著得天獨厚的外宣優勢:“它作為一個有著非常深厚的歷史底蘊的城市,它的發展都是有很多故事可講的,我覺得(作為)地方媒體來講,在對外傳播(方面)也是大有作為的。”
北京大學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院長程曼麗:“它(煙臺)有很多很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可以更好的挖掘,做好了,也是一個城市外宣,甚至是一個國家外宣。”
分論壇上,各位對外傳播領域的“大咖”,就對外話語體系創新發展、中國故事與國家形象傳播、講好中國故事的地方實踐、留學生與中國對外傳播、大學與中國對外傳播等熱門主題,進行深入探討和分享。
會上,中國翻譯協會對外話語體系研究委員會還舉行了成立儀式。針對“對外話語體系”話題,大連外國語大學校長劉宏表示,在嶄新的時代,面對國家發展需要,外國語大學應該發揮學科專業優勢,努力承擔起“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建設創新、闡釋對外話語的使命和責任,在多元立體的大外宣格局中,來尋找大學的位置,完成好大學的角色。
就地方而言,講好中國故事是一個重要課題。北京市政府新聞辦綜合聯絡處處長肖峻峰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地方實踐”專題論壇發言中表示,以北京曾經組織外媒進行垃圾分類處理專題采訪為例,她感到講好故事需要精準選題、精確方向,用精準采訪,進行精準傳播。
中宣部對外推廣局地方處處長李加曙在主持論壇時表示,許多地方在城市綜合營銷、城市形象宣傳中,總想著把所有的好東西、好亮點全部告訴受眾,這樣做反而讓人印象不深刻、記不住。但是如果可以采取從一方面詳細解說,如非遺傳承、知名景點等,進行專題宣傳推介,有可能更加讓人記憶深刻,留下概念,蓋上印記。
針對“一帶一路”的對外傳播,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周宏剛在專題論壇中,作了題為“‘一帶一路的多元輿論環境和啟示”發言,指出不同國家、不同社會階層對傳播認知不同。要理性分析國際輿論,博采眾長,為“一帶一路”提供智力支持。要監測政府輿論場,精準傳播,發揮公共外交的作用。要壯大民間輿論場,促進轉化,帶動輿論場的反轉。
構建多元立體的大外宣格局,留學生是不可缺少的力量。圓桌討論會上,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張昆作為點評人指明,對留學生講的故事總結來看,可以劃分為3個:一是中國的歷史故事,像許多留學生沒來之前,就知道蓬萊八仙過海、精衛填海等故事,還可以進一步豐富,勾起他們的興趣。二是留學生親眼見證看見的故事,像許多人來到煙臺之后,他們看到城市水平怎么樣、百姓生活怎么樣、地鐵建設怎么樣,以后回到家鄉就會告訴其他人,進行宣傳、傳播。三是留學生親身參與的故事,他們作為親歷者,本身融進和成為當地大學教育的一部分,講述的故事更加生動、具體。“三個故事講述起來,有歷史的,有現實的,有真實的,有虛無的,有民間的,也有官方的,會形成一個系統、整體的傳播,對提升國家和地區形象很有幫助。”張昆說,要從多渠道、多層面著手,讓中國故事豐富起來,讓中國故事傳播開來。
據了解,本屆研討會共收到來自全國的326篇論文,其中12篇被評為優秀論文,150篇論文入選大會論文集,選題涉及中國故事與國際話語權、中國故事與輿論引導、中國故事與新媒體傳播、中國故事與智庫建設、中國故事與對外文化交流、講好中國故事案例研究、講好“一帶一路”的故事、講好中國故事地方實踐等各個方面。來自中央國家機關、新聞宣傳、涉外工作部門、智庫研究機構、省市區新聞辦等單位的領導、知名媒體人士和專家學者約450人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