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瑩
摘 要:本文首先針對當前我國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就供給側改革的相關科學依據和內部邏輯進行闡述,并在此基礎上,建設性地提出了在創新驅動思想之下的供給側改革方案。
關鍵詞:創新驅動思想 內部邏輯 經濟增長 供給側 改革
中圖分類號:F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7(a)-160-02
數據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GDP增幅為6.7%,維持了對全球經濟增長約30%的貢獻率,但是從2010年開始,中國的GDP增幅開始有了明顯的下滑趨勢。首先,當前我國經濟的增長將會出現更多的技術限制,原來依靠投資驅動和要素投入的經濟增長模式很難再繼續維持下去;其次,因為全球范圍內市場經濟都處在收縮狀態,具有很強的脆弱性和曲折性,所以對我國的經濟增長產生了明顯的抑制作用。所以中國經濟的發展必須要開展調整轉型,改革原有的經濟增長模式,通過新的動力模式展現出要素增長率的重要作用。
1 中國經濟增速變緩的原因分析
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面對著巨大的下行壓力,最為明顯的特征便是GDP增速在最近幾年的持續放緩,對于之前已經維持多年的兩位數經濟增長的中國經濟發展來說,新增財富總量的降低是不利于我國矛盾的消除的。適量的經濟增速是我國在十三五規劃過程中,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前提,對GDP增幅在最近幾年的回落現象需要開展謹慎的分析,從而使用新的思想來作為保持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指導綱領。
1.1 GDP規模增加導致增幅的下降
與發達國家最近幾年經濟發展相對低迷進行對比。中國經濟發展憑借要素投入構成的規模優勢能夠完成非常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低成本投入擴張,但是在世界范圍內的第三次工業革命與第六次科技革命即將來臨之前,僅僅使用要素投入所實現的GDP增長率在規模增加的前提下注定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現象。這一點也和經濟增長速度與經濟規模呈現反比例關系的理論相統一。
1.2 結構變化過程中GDP增速和之前的影響有所不同
一般來說,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必須要歷經農耕社會、工業社會和后工業化社會。在不同的階段當中,每個國家的經濟結構不同便會導致它們的經濟增長特征與增長幅度有所不同。中國經濟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當中,結構發生了非常顯著的變化。具體出現在第一產業份額明顯下降、第三產業份額顯著增加,而第二產業依舊占到了極高的比例。從這些信息當中不難推斷,中國已經進入到了從工業化時代到后工業化時代的過渡期。
2 供給側改革的理論根據
在19世紀初葉,法國著名經濟學學者薩伊就提出了薩伊定律這一理論。該理論的含義是“提供自動帶來自身的需求”。該理論的本質是說明人類從事生產活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滿足自身對于消費的要求。所以經濟體在完全自由的市場環境當中是不會產生產能過剩現象的。目前薩伊定律在中國的新含義在于憑借供給側改革,讓各大產業的結構得到優化,生產效率得到增強。讓消費和生產在更高的水平上開展有效的結合,構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保障國內經濟能夠在市場化經濟體系下得到有效的運行。
首先,在行業生產力較弱是,人類所面對的問題是社會財富較少,導致供小于求的局面,社會所面對的重要問題是缺乏充分的經濟支持的情況下應怎樣加大供給量。但是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行業生產能力的逐漸增強,由此出現產能過剩、資源浪費的現象。所以,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針對存在有產能過剩的行業如鋼鐵、煤炭、光伏、電解鋁等,注定需要降低產能壓力并對自身進行優化調整,達到供求的重新平衡。
其次,在2016年,消費比例在我國GDP總量當中所占據的比例有了顯著的提升,同2015年進行對比,消費比例的上升額度為15.4%,這一現象說明了我國國民對于消費有著極大的潛力,并且消費對經濟總量的增長作用在大幅度增加。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國民前往海外購物的總消費額大約是1.2萬億元人民幣,國人來到國外進行奢侈品、電氣以及紀念品消費的可謂是聲勢浩大,這一現象彰顯出了中國供給側和需求側兩者不協調的結構問題。經濟增長的關鍵是質量和可持續發展,原有的粗放式經濟模式很難長久,而集約型經濟模式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在供給側改革過程中必不可少。
3 創新驅動思想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3.1 企業是供給側改革的中心
簡單地說,企業所進行的生產活動,是把人力資源、土地、資金、人員管理和生產技術進行整合,達到以最低的投入得到最豐厚的經濟回報。這就是利潤的最大化。企業作為產品的供應方,應按照市場的整體需求開展產品的創新活動,從生產技術、管理模式、生產結構等多個方面進行優化,提升生產效率。
在2014年~2016年這三年當中,我國的恩格爾系數分別是31.2%、31.0%、30.6%。同中等發達國家的恩格爾系數相接近。并且人均住房面積達到了40平方米,汽車產量、汽車銷量、汽車保有量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已然接近飽和量。在國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已經得到滿足的前提下,消費在市場經濟當中的作用已經達到了最大化。在海外市場被壓縮的前提下,增加內需便非常重要,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又非常困難。我國居民收入增長的部分最多的是用來進行投資和預防風險。這導致企業所生產產品的生命周期在不斷降低。 多元化、個性化的商品消費偏好導致一個產品在進入市場以后很快便被淘汰,不斷提升的國際化競爭又讓企業必須要持續進行產品或服務的更新,才能得到消費者的喜愛。因此,企業必須要針對消費者的票號偏好進行了解,并制定完善的市場發展戰略,才能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再有就是在傳統生產要素當中土地供給往往是有限固定的,提高資金、勞動投入更多的是展現在規模經濟發展上,并且受到資源總量的顯著影響,基于這一背景,我國經濟目前的經濟建設發展只有通過技術含量的提高,造成超額利潤,同時增強核心要素的生產率,才會讓企業得到長足的發展。中國企業在現在之所以被稱之為“世界工廠”,最為主要的原因是人力成本普遍較低,但是市場份額始終不得達到最大化,作為模仿國的中國,在承接相關的制造技術進行大范圍的項目生產之后,成本優勢是市場競爭的重要籌碼,但是這樣的盈利模式并非是良性的,惡性競爭導致價格會被嚴重擠壓,基于這一問題,我國需要堅持不懈地走上技術的道路,對于發展中國家的中國來說,可以發揮“后發制人”的優勢,大量引進國際上的一些先進科學技術并進行消化吸收,并在這一前提下進行技術創新。目前中國已經吸收了很多世界先進的生產技術,有些生產技術已經達到了全球頂尖水平(例如高鐵制造等)。
3.2 政府是供給側改革的引導者
當前,在世界范圍內,市場經濟模式被廣泛使用。分析這一現象的原因在于通過市場進行資源的配置是滿足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的,并且以公正、公平、公開的競爭模式來成為經濟發展的平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但能夠起到市場的一般運行作用,更可以在市場出現緊急狀況時,由政府出面進行干預,保證競爭的公平性。
市場在我國所起到的作用能夠促進資源進行優化配置。但是混亂的市場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卻會產生嚴重的干擾。假冒偽劣現象、知識產權被侵犯、惡性競爭、非法集資等惡性市場行為在中國各大類型市場當中常有出現,此時,政府需要發揮出自身的作用,正確針對市場環境進行指導,維護市場的公平正義,給企業發展帶來更大的可能。
政府進行合理的結構布置是供給側結構完善的重要前提,當前要素投入和資金驅動讓中國一月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也因此帶來重復投資和產能過程的不良影響,致使我國目前產業結構分布并不科學,特別是最近幾年虛擬經濟過度吸收資金,造成實體經濟運營困難,破壞了我國原本依賴的經濟基礎,基于這一背景,政府在開展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過程中,需要重新進行產業布局調整,對供給側進行長期不斷的改革。
3.3 市場是供給側檢驗的標桿
作為供給側改革的指導值,政府必須要在這一過程中強化控制管理,針對所發生的問題進行科學有效的處理,以求檢查改革成果是否滿足市場要求。
首先,主體企業在開展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需要將市場的整體需要作為指導中心,融合企業自身現有條件進行經營目標的設計,并且憑借技術改革、產品創新、管理創新的整體情況來判定企業自身是否和需求接軌;其次,企業是微觀經濟理論下的重要單位,因此一定要制定科學的經營目標,使得自身未來的發展得到有效的保障;最后,企業需要根據自己所制定的目標來檢測供給側改革所進行的創新舉措是否收獲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并根據檢測情況來對企業未來的發展進行合理的規劃布置。
簡單地說,供給側改革并不是一種短期性行為,企業必須要立足于市場的需求,對自身改革成果進行檢驗,讓自身得到不斷地發展。
4 結語
針對供給側的改革,是新時代下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需要在這一過程當中發揮出自身應有的作用,其中,創新驅動便是其中的重點。企業需要憑借對產品的生產技術、管理方式、制度等方面的不斷創新,為企業的未來發展提供新的動機,促進中國在新時代下的經濟快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曾帥.創新驅動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N].貴州日報,2017-01-23(012).
[2] 鄭瓊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驅動探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6(22).
[3] 張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我國民營企業創新模式探究[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6(08).
[4] 黃劍.論創新驅動理念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6(05).
[5] 著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N].福建日報,2016-03-06(004).
[6] 李鵬.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N].重慶日報,2016-01-13(001).
[7] 耿聯.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堅定不移推進創新驅動發展[N].新華日報,2015-12-2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