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璐璐
摘 要:企業內部績效評價不僅可以反映出員工的工作狀態,同時也能夠將企業近期運營成效進行展現,對企業核心競爭力與員工自身工作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主要圍繞在企業績效評價體系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幾點解決對策,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企業 績效評價體系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7(a)-180-02
所謂績效評價,即通過評價的方式對指標評價標準進行量化。自從我國進入改革開放之后,大中小企業在市場中實現了快速發展,尤其是中小企業,更是占據了全國企業總數的95%以上,由此可見企業對于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但是在企業角度分析,其經營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利于發展的現象,為了確保企業經營水平的提升,解決企業中績效評價問題已經成為關鍵問題之一,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能夠切實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從而使其在市場中占據有利地位。
1 企業績效評價體系概述
企業中的績效評價體系,不同領域對其有不同的看法,第一種認為,績效評價即通過對數理統計、運籌學相關理論與方法的使用,運用指定的指標體系,根據統一評價標準對企業經營期間內所獲得的經營效益等進行定量、定性分析,從而進行公正、客觀的綜合性評判;第二種認為企業經營績效評價,即為了能夠滿足企業生產經營要求,通過特定指標與標準,在相關方法下對企業內部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的價值判斷,在這一觀點下認為績效評價體系的核心是通過對所費、所得的對比,盡量用較小的所費收獲盡量大的所得[1]。
無論是其中哪一種觀念,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的設定與存在,都為其經營與生產貢獻了積極的作用,然而其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影響著績效評價體系的運用,所以需要將其進行解決,才能夠體現績效評價體系的真正優勢與作用。
2 企業績效評價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2.1 指標體系過于片面
2.1.1 績效指標權重過于隨意
企業中的財務、非財務指標失衡情況嚴重,導致企業績效無法利用績效評價體系得以準確反映。一般財務指標失衡的不足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1)會計政策對財務指標造成影響,并且使企業績效評價有失準確性[2]。(2)財務指標只是對短期內的結果進行重視,如此便會對企業形成一定的誤導,即過于關注短期而忽略長期發展,嚴重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要求。
2.1.2 無法體現社會道德責任的履行狀況
對于企業而言,社會責任是其解決社會關系問題時必須要肩負的責任與義務,企業內部的經營業績不能只是用經濟指標進行衡量。
2.1.3 人力資本與無形資產指標反映力度不足
在現在這個信息化社會,企業中的人力資源已經成為推動其發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加強企業競爭力與優勢方面,人力資源更是發揮了十分重大的作用。這也就意味著現代化企業在績效評級體系中融入人力資源,已經成為必然之勢[3]。但是現在部分企業只是對有形資產分析評價進行重視,相反對于無形人力資產分析評價工作的重視力度卻依然存在缺陷。
2.1.4 權重設置缺乏合理性
現階段企業中績效評價體系的權重設計,主要還是以意見專家法為主,通過這種傳統的方式明確各個指標固定權重形式。其實,權數主觀性表現的越強,那么所得到的評價結果客觀性也就越差,無法對企業現下實際經濟情況進行反映。對于權重設計而言,需要充分對企業績效評價主體所提出的要求進行考慮。績效評價主體主要有國家的管理部門、資產持有者以及重大利益方等,利益主體不同,對于企業財務的關注點也就存在很大差異,所以不同指標所體現的重要性也不盡相同。運用固定權重不能對績效評價體系內各個利益主體要求進行滿足。
除此之外,這一指標體系在對固定權重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沒有對企業所處行業和經營環境之間的差異性進行考慮,行業與經營環境不同,所呈現的盈利水平與償債指標等也就存在很大的差異,如果不對其進行區分,對于績效評價需求也就造成很大的限制。
2.2 評價方法有待完善
2.2.1 考核技術多樣性不足
現在是計劃經濟時代,在這一時代環境下,主要考核指標為“實物產量”,然而在改革開放的初期階段,那么考核重點則是“利潤總額”。這種形式的考核,不管是考核內容還是指標,都體現了一定的單一性,商品產量與利潤的關注點比較大,反而忽略了其他層面。
2.2.2 過于突出財務指標評價方法的使用
企業內部的績效評價一直以來都是將財務評價分析方法放置于核心位置,進入90年代后,EVA評價方法運用較為普遍,但是這種方法對財務業績可直接計價要素的關注度過高,對核心競爭力與市場占有率等的關注度不足,進而導致績效評價體系有失科學性。
3 企業績效評價體系中問題解決對策
3.1 對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加以優化和完善
3.1.1 按照評價主體情況針對性設計指標
在企業績效評價指標中,財務指標、非財務指標分別發揮了不同的作用,如果對財務的關注度過重,那么便會直接使企業出現“只關注短期”的現象,如果企業考慮不夠長遠,一味加大對非財務指標的重視,那么企業極有可能在財務問題方面的彈性不足。對于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來說,績效評價體系在其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將其細分到一個企業,那么所呈現的重要程度也存在很大的差別,因此需要對多重權數體系進行設計,將其詳細到具體的適用對象、適用范圍,從而對評價相關需求進行滿足[4]。
3.1.2 建立一個能夠準確衡量環境影響的指標體系
在績效評價體系中增加環保指數,有利于提升環保水平。環保指數指標屬于非財務指標范疇,主要是對企業在環境方面的依賴性進行衡量,當前階段,我國部分企業用犧牲環境的方式獲取利潤,提升自身的經濟效益,對于這種輕視環境保護的行為,需要盡早引入這一指標加以解決。
3.1.3 在指標體系中融入知識、人才指標
企業在建立績效評價指標時,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增加非財務指標的比重,例如人力、知識產權等相關指標,此外,也能夠在之后的績效考核時對其進行獨立計算,使其能夠精準的觀察、審核企業內部人力資源實際運用狀況。
3.1.4 將出資人作為主體建立多重權重評價體系
企業績效評價主體有很多,一般包括企業的債權人、主要出資人、管理人員、各個股東和企業內部職工等。企業內部的投資主體不同,那么評價目的、立場與角度也就存在很大的差異,此外側重的評價內容與關鍵點也不盡相同。因為企業績效評價是體現一個十分完善的體系,所以需要體現多層次性與多元化的特點,需要同時滿足宏觀調控與債權人評價企業的需求等。但是因為每個利益人員所關注的點不同,所以對于企業績效評價而言,盡量不要選擇固定權重值。例如投資人的側重點為企業盈利能力與可持續發展,債權人的側重點則是償債能力與實際經營情況。
基于此,企業績效評價需要將出資人作為主體,由于市場經濟的環境下,出資人投資創辦企業主要是為了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所以需要對多重權數體系進行設計,確定與之相適應的對象與范圍,從而對績效評價實際需求進行滿足。與此同時,為了對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進行滿足,那么財務評價則要將利益有關人員的財務理論最為核心,站在利益有關人員的角度進行設計,從更多的角度設計企業財務評價體系,以此滿足各個利益主體的需求。所涉及的這一評價體系,集中凸顯了企業所有人員的評價需求,但是財務信息使用與分析人員的關注點不同,所以一般這些主體對于整體財務情況并不關心,如果過于關注綜合評價,可能會使信息失去利用價值。
3.2 運用科學有效的評價方法
3.2.1 全面提高非財務評價在其中的比重
企業績效評級體系需要以效益為基本核心,在這同時也需要對其他非財務因素進行關注,以此加大對非財務評價手段的使用,通過對KPI以及平衡計分卡等手段的運用,也提升了企業對知識、人力、核心競爭力的審核力度。
3.2.2 全面擴充企業績效評價種類
企業因為產品涉及領域比較廣泛,所以對于管理標準的設置也存在很大差異,一般對于企業的分類主要可以分為競爭性較強的企業和政治性較強的企業,要想實現績效評價有效性,則需要在原來的基礎上擴充企業績效評價種類,滿足不同類型評價的要求。
4 結語
綜上所述,企業績效評價體系對于提升核心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只有切實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建立長遠發展目光,才能切實發揮績效評價體系的真正優勢,進而使企業在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 杜紅梅,呂永,柴智.醫療從業人員績效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營管理者,2016(05).
[2] 吳畏.電網企業績效評價體系及問題對策研究[J].低碳世界,2016(10).
[3] 魏娜.某企業績效考核評價體系研究及對策[J].人力資源管理,2016(07).
[4] 鐘萍.HT公司績效評價體系存在問題及解決對策[J].價值工程,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