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把社會治理工作作為社會建設的兩大根本任務之一,高度重視、大力推進。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進一步從戰略高度出發,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為全面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樹立了新時代的工作坐標。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人人盡責、人人享有,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為我們描繪了未來社會治理的美好藍圖。作為黨的基層組織,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首先需要深刻領會社會治理的內涵,結合北京、朝陽以及本轄區城市建設和社會治理的功能定位,診斷和破解當前社會治理面臨的現實困境,進而探尋創新社會治理的前進路徑。
八里莊街道是1956年3月在原北京市紡織工業基地基礎上建立發展起來的老街道,伴隨幾十年來國企的改制搬遷和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受到深刻調整,各類社會問題日益凸顯,對于基層社會治理掣肘頗多:一是權力運行存在真空導致社會治理力度不足。統籌多方社會治理力量存在難點,各職能部門權限邊界過于清晰,忽略了“過渡”地帶的融合與合作;二是現代公民意識落后導致社會治理主體缺失。民眾依然在傳統行政治理模式停留,習慣于接受自上而下的政策輸出,難以主動參與到社會治理中去;三是先天歷史問題遺留導致社會治理負擔繁重。集中體現在待拆地區基礎設施薄弱,環境面貌臟亂,民眾安全感滿意度持續偏低。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為創新八里莊地區基層社會治理指明了方向。
創新基層運行機制,完善組織體系。一是加強黨的領導。發揮區域化黨建作用,構建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基層支部網格議事平臺,依托黨建引領社會各方參與地區治理;二是完善社區治理結構。建立以社區黨組織為領導核心,居委會回歸自治,服務站承接政務服務、協助居委會發展社區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的責任明晰的社區治理結構;三是深化服務體制改革。將街道現有機制按照服務、管理、執法“三位一體”進行劃分,依托制度化的上下聯動機制,整合街道和區級工作資源和力量,統一由街道組織協調、監督管理和服務指導。
構建多維服務體系,提升服務水平。一是推廣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綜合運用多種財政支持形式購買社會服務,引入第三方機構進行績效評估,鼓勵支持各類社會力量參與提供服務;二是培育和規范社會組織發展。積極對接居民需求,大力培育能夠滿足居民多樣化需求的社會組織,規范社區“草根兒”社會組織到街道備案;三是建設高素質社工人才隊伍。健全選拔和激勵保障機制,加強從業人員在職教育和繼續教育,提升專業化、職業化服務水平。
拓展多元參與體系,優化治理格局。一是完善以社區為平臺的民意訴求機制。依托黨政群共商共治的公眾參與體系建設,進一步將觸角延伸,發揮創享計劃、深耕2.0等項目的社會發動作用,促進居民自治;二是建立常態化社區志愿服務機制。依托“一刻公益”志愿反哺,完善社區志愿者招募、注冊、培訓、保障激勵制度和社區志愿服務管理認證體系,培育發展社區志愿者組織,推行“社工志愿者”模式,建立社工、志愿者聯動機制;三是引入現代科技促進綜合治理。以“三網融合、二級閉環、一格統籌”為抓手,建設“云動平臺”,用“會飛的眼睛”及時發現處理問題,不斷提升地區群眾安全感滿意度,最大限度凝聚基層社會治理的正能量。
(作者系朝陽區委八里莊街道工委書記)
(責任編輯:閆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