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竹菲
摘要:定向運動與民族傳統體育協同發展,是新時代發展的產物,為了引導實踐進步筆者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系統分析法等方法,對定向運動與民族傳統體育協同發展進行理論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兩者協同發展具有系統開放性、自適應性、動態演化性;在兩者協同的意義上,在現階段,主要體現在:民族傳統體育豐富了定向運動的過程,增加定向運動的趣味性;民族傳統體育促使主題類定向運動發揮更加充分;定向運動拓寬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渠道和生存空間;定向運動加速民族傳統體育的現代休閑轉化等方面。并根據協同發展的目的,提出雙贏性、互補性、資源共享性協同發展原則,為進一步推進兩者全面協同發展提供建議。
關鍵詞:定向運動;民族傳統體育;協同發展理論
近幾年定向運動大小型賽事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的開展,如眾所周知的全國旅游城市“尋找美麗中華”定向系列賽、城市坐標定向賽、南粵古驛道定向賽等等,特別是2016年上海坐標·城市定向戶外挑戰賽,參賽人員高達2萬余人。同時有相關組織者為增加活動或賽事中趣味性以及充分發揮主題效果,在定向運動中加入游戲,備受大眾好評,而這些“游戲”很多就是從民族傳統體育發展而來,這就是定向運動與民族傳統體育(后問簡稱“兩者”)協同發展的雛形,加上2016年國務院印發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等重要國家規劃文件,2107年10月,習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強調“健康中國戰略”、“文化自信”可以說如今兩者的協同發展是迎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發展潮流。
一、研究目的
通過查閱資料,沒有兩者協同發展相關研究,而兩者的協同發展是新時代發展的產物,所以此研究一方面是豐富定向運動、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內容,擴充民族傳統體育協同發展相關研究內容,填補定向運動協同發展的空白;另一方理論研究引導實踐進步,通過對兩者協同發展的理論研究,引導兩者協同發展的實踐進步,同時為其他項目的協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二、研究方法
根據本研究目的與內容,所用研究方法有: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系統分析法。使用文獻資料法廣泛查閱文章,為本研究提供理論依據;本研究中邏輯分析法貫穿始終,對所收集的文獻資料運用歸納、分析、綜合的方法進行分析和整理,依據主題確定論文框架和行文思路等,使本研究更具邏輯性和科學性;定向運動、民族傳統體育作為復雜的獨立的大系統,涉及因素多且關系復雜,本研究中運用系統分析法對系統及其相互關系進行分析,從總體研究其的協同發展的理論。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兩者協同發展機制的內涵
協同學(協同論)是德國功勛科學家哈肯在1971提出的。一般意義上的“協同”多指社會主體中的多個個體、系統、群體為實現預期目標的協調配合,推動事物共同向前發展,協同的結果使協同者獲益,整體加強,共同發展,相互配合或合作是其最基本的內涵。系統內不同要素間通過融合、相互作用,產生推動系統運行與演化的動力,孟琦認為:協同機制指的就是系統主要依靠內在驅動力,通過非線性相互作用的方式對整個系統進行選擇、控制、協調和引導[1]。所以本研究中兩者的協同發展是相互選擇、控制、協調和引導的動態平衡發展。
(二)兩者協同發展系統特點
兩者協同系統除了具有體育項目所涵蓋的促進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促進人際交往、休閑娛樂等共性外,還具有獨特的系統開放性、自適應性、動態演化性。
1.系統的開放性
開放性是指系統總是存在于一定環境之中,并且與作為環境的其他系統進行著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在這種交換中,系統經歷著從低級向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從無序向有序的不斷優化的動態發展過程。
定向運動的開放性、民族傳統體育的開放性是高度相似的,在定向運動方面,按運動工具分組有:徒步定向、滑雪定向、自行車定向、劃船定向、輪椅定向等等;按距離分組有:百米、短距離、中距離、長距離、積分等等;按技術水平分組有:初級組、中級組、高級組、精英組;按參加人數分組有個人賽,團隊賽、接力賽;按競賽時間分組有:日間、夜間、日夜交替等等。在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上,基于田麥久先生提出的項群理論引用到民族傳統體育中可分為:嬉戲娛樂類、競技類、配合節慶習俗活動類、養生類,其中嬉戲娛樂類又可分為:智能(棋藝)、踢打(踢毽子)、投擲(打陀螺)等等;競技類又可分為:體能(藏族登山)、競速(板鞋)、命中(射箭)、制勝(摔跤)、角力(押加);配合節慶習俗類又可以分為:宗教祭祀(上刀山、下火海)、新春伊始(賽牦牛)、婚戀郊游(秋千)、農事生產(吹槍)、娛樂狂歡(潑水節);養生類又可分為:導引術(五禽戲、易筋經等)、太極類(太極拳、太極扇等)、健舞類(木蘭劍、煌拳舞等)、其它類(八卦掌內功、形意拳內功等)。按表現形式、特點分類有:球類(蹴鞠、馬球等)、射擊(射弩)、騎術(賽馬、刁羊等)、水上項目(劃龍舟、賽皮筏等)等。限于本研究的篇幅,在此不一一例舉,總之定向運動與民族傳統體育兩者的內容、形式是靈活多變的,從而體現了其開放性,這是兩者各自發展的核心特性,也正是此核心特性是兩者協同的發展的前提條件。
2.系統的自適應性
自適應性是指機制對系統的運動和發展有著自適應的能力,可以使系統各要素以系統整體的行為方式按照系統機制規定的范式運行[2]。定向運動的自適應性個體主要是路線、場地、器材等方面。在路線上,不同的參與人群,線路難度、運動強度不一;在開展場地方面,小到不到一百平方的教室,大到上萬畝的山地戶外、水上都可以開展;在器材方面,專業的競賽器材主要是計時打卡器材和定向地圖(在北歐發達國家運動員配備GPS直播器),但是定向運動的開放性也引導著“絕處逢生”的開展方式,如果不是專業定向運動競賽,專業定向運動地圖可以用學校區規劃地圖、城區規劃地圖、谷歌地圖等代替,專業計時器可以用定向打孔器或者圖案印泥之類代替,如:2013年“紅牛夜間城市定向賽”珠海站、湛江站的地向地圖是城市旅游地圖,采取統一出發形式,先回到終點且完成線路任務者排名前列;2006—2016年云南省紅牛24小時高原挑戰賽(原名“能量紅牛動力昆明”被評為“2016中國體育旅游精品賽事”),所用地圖便是軍事地圖,只有等高線。民族傳統體育起源是源遠流長的,是特殊的人文、社會、經濟環境下的產物,其能夠發展傳承至今就是個自適應的過程,其自適應性個體主要是場地、器材、規則。場地方面,如傈僳族的射弩、蒙古族的布魯等原是狩獵維持生計的重要工具,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改進,過渡到用種植來養家糊口,狩獵不再是維持生計的主要手段,但是狩獵技能并不因此而消失,而是為耕作休憩之時帶來娛樂,所以對場地沒有特殊要求,隨時隨地都可以開展;器材方面,比如吹搶、射弩等,為了打得更穩、準就要著解決諸如改進器械問題,在兩者協同系統自適應過程中,需要結合民族傳統體育的豐富多樣性,我們可以選擇相同功能的替換項目、選擇做工相對成熟的器材等等。規則方面,較有代表的有:押加、搶花炮、武術、高腳等項目,在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上,這些項目的參與規則也是不斷的自適應過程,同理,在本研究中,兩者的協調中,民族傳統體育的參與規程也是自適應發展的過程。總的來說,兩者協同的自適應都致力于科學化、安全化、規范化方向發展。
3.動態演化性
《周易》中指出:“變動不居”。易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唯有變化是亙古不變。事物并非是靜止的,而是發展變化著的。系統的發展過程即是動態的演化過程。系統因自身的開放特性會主動與外界進行信息、技術、人力、物力等管理經驗交流,必然會打破原有狀態的系統,變化著的系統間的聯系反而會更加緊密,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產生動力,試圖重構系統的新狀態。
本研究中兩者協同的動態演化性主要體現在:隨著兩者的人力、物資、技術等要素的相互滲透與轉移,在發展過程中必然會發生動態演進。如定向運動中并不需要人們掌握民族傳統體育基本技能,但隨著兩者協同發展要素的滲入,定向運動從業者不得不去了解學習民族傳統體育,提高自身的水平去適應大環境的改變,另一方面,從業者的總體素質和業務水平的提高也會促成兩者協同發展。
(三)兩者協同發展的意義
1.民族傳統體育豐富了定向運動的過程,增加定向運動的趣味性
胡小明、倪依克指出“娛樂是休閑活動的特征,是人的一種需求,滿足這種需求是為了達到快樂的結果。參加一個痛苦、郁悶、憂傷的活動,不能稱之為休閑。研究娛樂,就是探索如何獲得快樂的過程。人們追求快樂、把握娛樂的過程及其所創造的成果,也是人類創造文化的過程[3]。”所以在追求休閑娛樂體育的背景下,保存體育健身功能的基礎,勝負逐漸弱化,娛樂性逐漸增強,才能滿足大眾娛樂放松的精神需求。而“定向運動是指運動員借助地形圖和指北針,自我選擇行進路線并按組織者規定的方式到訪地圖上所標示的地面檢查點,以通過全程檢查點用時較短者或在規定時間找到檢查點分數較多者為勝的一種體育運動[4]。”雖然定向運動的內在魅力在于參與者在時間高度緊迫狀態下,借助地圖和指北針指引,快速正確到訪檢查點的那一刻實現的自我認可。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定向運動給參與者施加了不同程度的緊迫性壓力,特別是對于初學者來說,沒有良好的導師指引或者線路設計者沒有很好地把握線路設計難度,可能會使定向運動初學者信心受挫。而民族傳統體育的最突出的功能在于休閑娛樂性,所以定向運動可以借助民族傳統體育豐富定向運動過程,增加定向運動的趣味性,做到保存體育健身功能的基礎,弱化時間緊迫性,增強娛樂性。
2.民族傳統體育促使主題類定向運動發揮更加充分
定向運動從原來的軍事訓練發展到學校的課余活動或課程,再發展到現在的面向大眾市場化,惠及人群越來龐大,盡可能地吸引大眾來消費定向運動,就不能以傳統的競技性較強的模式發展,而是必須不斷地推陳出新,滿足大眾消費需求,娛樂需求。這就促使定向運動市場自我調節、促使定向運動服務業的改進。組織者根據參與者的參與目的來設計廠品,如定向主題為“親子定向”、“情侶定向”、“公司團隊定向”等,都需要根據參與對象不同,參與目的不同來“對癥下藥”。
3.定向運動拓寬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渠道和生存空間
1979年定向運動傳入我國香港,而后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列為軍事訓練的科目之一,定向運動不斷地開闊發展,特別是在軍區、學校的發展,不少軍區把定向運動作為提高國防能力的必修技能,學校更是把定向運動作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特色課程來開展,如:中山紀念中學、肇慶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天津財經大學等。隨著人們對休閑運動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定向運動的群眾基礎也越來越雄厚,特別是經濟較發達地區,如:廣東、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在廣東廣州樂嘉體育公司每月開展一次大眾定向運動比賽,每場近500人次;在廣東深圳樂嘉體育公司、華瑞健公司每月各舉辦一次定向賽,每場近400人次(香港、澳門的定向愛好者常參加);北京更是每周末舉辦一次定向賽,每場近500人次;現在多地旅游區或公園開展定向運動旅行,如:廣東肇慶七星巖旅游區、北京圓明園公園等。胡小明教授指出:“發展民族體育,必須進行理論創新,改變觀念,從學理上拓展民族傳統體育寶貴的生存空間,充分認識休閑時代給民族體育發展帶來的機遇[5]。”民族傳統體育要想得到很好的傳承與發展,絕不能“關起門來”自娛而是做到“走出去”,所以可以借助定向運動的群眾基礎,拓寬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渠道與生存空間,面向大眾,真正做到民族體育共享。
4.定向運動加速民族傳統體育的現代休閑轉化
民族傳統體育面對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大眾科學素養不斷提高的今天,原始的休閑娛樂類民族傳統體育顯然不完全符合時代發展主題,但是“中國的悠閑觀提倡的是一種與自然和諧同步的精神,符合陰陽調和、圓缺盈虧的生物節律,是很值得珍視的寶貴資源。胡小明教授指出:“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根源與大自然有相互依賴的和諧關系,更符合人性的需求,深深影響著在自然經濟土壤中誕生的傳統體育活動面臨休閑時代,更應該允許區域性的傳統體育活動蓬勃發展,倡導體育文化的多樣性來促進人類各群體的健康[5]。”所以民族傳統體育不能丟棄,而是需要我們對民族傳統體育重新審視其運動形式內容及其文化內涵,根據社會現代休閑的主旋律,做到“轉型”發展。定向運動在我國雖然起源于軍事訓練,但是21世紀的今天,休閑體育背景下,大眾對定向運動的需求,所以民族傳統體育可以借助定向運動,置身于現代休閑中去,讓大眾市場這個無形的手來選擇,使原始的民族傳統體育逐步向現代休閑轉化,適應社會時代發展。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兩者協同發展是指兩者相互選擇、控制、協調和引導的動態平衡發展。在協同的特點上,兩者協同系統除了具有體育項目所涵蓋的促進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促進人際交往、休閑娛樂等共性外,還具有獨特的系統開放性、自適應性、動態演化性。在兩者協同的意義上,在現階段,主要體現在:民族傳統體育豐富了定向運動的過程,增加定向運動的趣味性;民族傳統體育促使主題類定向運動發揮更加充分;定向運動拓寬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渠道和生存空間;定向運動加速民族傳統體育的現代休閑轉化等方面。
(二)建議
現階段,兩者雖有了協同發展的雛形,但是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系統,所以兩者在協同發展過程需要不斷地實踐與理論相結合來調試、完善,逐步形成全面、完整的體系。在此筆者根據協同發展理論以及兩者協同發展的目的,提出原則性相關建議:
雙贏性原則,所謂雙贏,即是對兩者而言都是有利的,這也是兩者協同發展的根源。在兩者在協同發展中,運行各要素時要全盤“計算”受益。同時,這種收益并不是任何時候都是最大利益,但是從長遠發展來看卻是最優的。
互補性原則,互補即是優勢互補、取長補短,充分發揮1+1>2的發展態勢。就如上文所分析的各自獨特的優勢,通過兩者協同發展,解決各自的不足所產生的發展阻力,改善獨立競爭的不利地位,從而增強綜合發展實力。
資源共享性原則,資源共享即是各自的資源在兩者協同系統中分享。隨著兩者協同發展的不斷深入,從初期的項目協同逐漸增加管理組織協同、信息科技協同、環境協同、文化協同等等,建立長期穩定的協同關系,相互促進,從而創造更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孟琦.戰略聯盟競爭優勢獲取的協同機制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07.
[2]蘇文燕.協同學視閾下體育賽事與大眾媒體協同發展機制研究[D].吉林體育學院,2017.
[3]胡小明,倪依克.運動休閑之要素——兼論競技娛樂化[J].體育科學,2010,01:10-15.
[4]張新安,劉宗偉.定向運動:一項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時尚運動[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03:86-89.
[5]胡小明.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在休閑時代體現文化多樣性[J].體育與科學,2006,02:1-3.
[6]曹利欽.云南省獨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群分類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4.
[7]張曉明.滑冰與輪滑項 目協同發展的戰略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0.
(作者單位:云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