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支布哈
摘要:隨著現代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輿情已變成可以影響地方政府決策和政府外部形象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傳統的政府管理理念、網絡輿情管理機制的不健全以及領導干部媒介素養的缺失等因素,都使得地方政府在應對網絡輿情時顯得力不從心。本文旨在探索地方領導干部如何在蓬勃發展的網絡時代下,通過努力提升個人媒介素養,高效地應對網絡輿情突發事件,良性地引導輿論導向。
關鍵詞:網絡輿情;領導干部;媒介素養
當下中國,以互聯網技術革新所推動下的媒體變革,正快速迎來一個“人人都是通訊社、個個都有麥克風”的自媒體時代。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客戶端,形成了新的移動輿論場,使網絡輿情更加自由、隱匿,同樣也使政府的網絡輿情管理變得更為復雜和困難。
一、地方政府應對網絡輿情存在以下問題
(1)網絡輿情意識觀念淡薄。當前,部分領導干部對網絡政治與網絡輿情缺乏深入的理解,不看網,不懂網,不能充分認識和把握網絡傳播規律、網絡輿情引導作用和方法,仍然用一些傳統思維和辦法去認識和應對網上輿情和炒作。一是將網絡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剝離,對網上發生的事情抱有“無所謂”的態度,任其自由發展;二是輕視網絡輿論的影響和作用,出了事情首先想到的就是用封、堵、刪、捂的方法來控制信息的傳播;三是對一些突發事件和網絡熱點的網下實際問題解決迅速妥當后,卻在網上不敢說、不愿說、不會說。
(2)缺乏完善的網絡輿情工作格局。我國互聯網管理部門眾多,存在多頭管理的現象,權限與內容交叉重復,部門之間監管邊界很難厘清,存有管理的空當和重疊;加之各部門間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溝通制度,進一步消弱了管理力度,使輿情應對工作易產生疏漏和混亂。特別是需要多個部門共同應對的綜合性危機時,常出現銜接配合不夠,管理脫節,往往導致領導干部不能在第一時間對網絡輿情作出迅速反應。
(3)缺乏網絡輿情應對處理機制。網絡輿情危機與一般性社會危機不同,網絡危機因為網絡的特性,導致網絡輿情危機在傳播速度、影響面、危害程度等方面更勝于傳統的社會危機。政府缺乏對網絡社會可能產生輿情的預判,沒有形成對網絡情況的收集制度,也沒有合理的有前瞻性的分析匯總。一旦應對,面對已經形成的網絡輿情,要么手忙腳亂疲于應付,要么盲目應對甚至采用簡單粗暴的方式。
(4)缺乏專業的輿情工作隊伍。目前,大多數地方網絡輿情監測工作的主要手段仍以人工檢索為主,盡管也使用了市面相對成熟的相關搜索軟件進行輔助搜索,但搜索輿情的技術仍采用傳統的二維搜索方式,即主題關鍵詞和網絡平臺二維坐標,由輿情員對采集的信息進行二次加工成輿情產品,但搜索的輿情信息結果多為一級文本信息,對于深層次的多級輿情信息無法深度挖掘,這就需要有專業人員能夠深度分析輿情,并且預測輿情走勢和焦點。
二、地方政府領導干部提升媒介素養的舉措
面對社會的快速轉型、體制的雙向轉軌、思想觀念的急劇變遷和社會矛盾的日益凸顯,無論是政策解說、情緒疏導、矛盾化解、謠言應對,還是思想溝通、議政諫言、輿情研判,都需要我們黨政領導干部在媒介素養提升上狠下功夫。
(1)善用新思想引領新媒體。各級領導干部要努力使互聯網成為加強學習和推進工作的重要手段。一是要帶頭上網。要把學習互聯網知識作為一門必修課、基本功,讓“上網看看”、“在線聊聊”、“網上蹲點”成為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的職責要求。二是要善于用網。要善于運用互聯網了解世界、掌握資訊,發揚民主、科學決策,推動工作、促進發展,化解矛盾、構建和諧。三是要大度容網。不要把網絡輿情視為洪水猛獸,既要正確看待互聯網的超常發展,更要理智對待網絡惡炒、網絡審判、網絡暴力、人肉搜索等異常現象,努力實現由恐懼網絡到包容網絡再到投身網絡的轉變,與多極的網絡力量形成良性互動。
(2)巧用新舉措應對新媒體。領導干部在同媒體打交道時,需要必須把握一些基本原則,如客觀真實、平等坦誠,積極主動、注重交流,講究分寸、把握好“度”等,努力做到在媒體面前不失語、不糊語、不亂語,對于可以透露的信息主動地說、智慧地說,不說假話、不扯廢話。領導干部不僅要用黨的正確思想引導媒體的發展,更要擔當起新聞輿論引導第一責任人,接受采訪前應精心準備,明確接受采訪的目的,分析可能出現的情況,做到有的放矢,始終保持平等、謙遜、自信的心態,及時發布公眾最關注的權威、準確的信息,讓謠言流言在網絡媒體中沒有市場,用權威信息擠占境外媒體炒作空間,用正面信息擠壓負面信息空間。
(3)勤用新規矩治理新媒體。近年來,以互聯網和手機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發展勢頭迅猛,其受眾數、影響力正逐步超越傳統媒體,成為重要新聞輿論陣地。領導干部要按照黨管媒體的原則,一方面帶頭學習掌握有關新興媒體的知識,努力提高運用新興媒體的能力;另一方面,切實加強網絡陣地建設和管理,努力打造定位準確、特色鮮明、功能互補、覆蓋廣泛的傳媒體系,充分發揮其在提高工作效率、推進信息公開、參與輿論監督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使其成為了解資訊、化解矛盾、推動工作的重要平臺。同時,要對新興媒體實施嚴管嚴治,對違規違紀違法的新聞輿論要實施嚴格的法治,不能讓錯誤的輿論影響了廣大網民的視聽,為傳播網絡正能量鋪平道路。
三、結語
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最后攻堅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常態”,各種社會問題、矛盾和沖突都在逐漸凸顯。縱觀全國各省的網絡輿情管理都正面臨嚴峻的考驗,地方政府只有建立起一套成熟的網絡輿情應對機制,領導干部努力提升自身媒介素養,以開放、公正的心態面對網絡輿情,才能更好地做好網絡輿情的監測與引導工作,從而建設成為真正“以民為本”的政府。
參考文獻:
[1] 蒲玨伶,郭小安.政府辟謠速度:快與慢的反思[J].電子政務,2014(06).
[2] 鄭春曄.領導者公共形象與大眾媒介互動關系研究[D].浙江大學,2013
[3]任洪濤.網絡輿情引導對政府官員媒介素養的要求[J],經濟觀察報,201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