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濤
摘要:本文以吉林體育學院體育表演專業課程的結構特征為研究對象,通過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邏輯分析法進行整體分析,結果表明:吉林體育學院體育表演專業在課程設置方面實行了模塊化課程組合模式,突出了學生應用能力培養,以培養能在運動健康服務于領域工作的體育藝術人才為課程設置的理念,優化課程組合,增加了運動健康服務領域的相關課程。
關鍵詞:表演專業; 課程結構; 分析
吉林體育學院表演專業自設置以來,在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方面不斷加大改革的力度,使本專業的課程體系更趨合理,不斷使課程的教學內容做到與時俱進,并推陳出新。專業課程建設方面根據專業基本要求,深入研究每門課程及實踐環節設置的目的,明確其對實現培養表演人才目標的意義。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特邀專家對專業基礎課進行論證,考察課程開設的合理性。堅持以就業為導向。面向社會、面向市場,圍繞表演團體、學校、健身俱樂部、社區等領域,確定表演業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文主要以吉林體育學院表演專業課程結構特征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本文在研究過程中通過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查閱了近10年來有關表演專業的相關的資料,并閱讀總結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由具體的數據進而為本文的寫作提供支持、依據。
2.專家訪談法。對國內的一些在教育學、藝術學等方面的專家進行了訪談,了解課程設置的原則與方法。
3.邏輯分析法。通過對體育表演專業的培養方案的解析,對不同院校表演專業課程設置結構進行加工、歸類、處理,從而得到適合的邏輯結構,并得出相應結論。
二、結果與分析
(一)吉林體育學院體育表演專業培養方案的制定
1.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表演專業培養學生必須掌握體育藝術表演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具備體育藝術表演的基本技能和創新能力,能夠勝任表演團體、學校、健身俱樂部、社區等從事表演、教學、訓練與編導工作,培養“德藝雙馨、體藝兼容”的具有完美人格和明顯社會競爭力的高素質應用型體育藝術人才。
2.人才培養規格。表演專業在人才培養規格上要求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敬業精神;遵紀守法,誠實守信,恪守學術道德規范;具有人文情懷、科學素養和審美情趣,具有弘揚中華民族體育藝術文化精神的自覺意識;具有強健的體魄、積極的人生態度和良好的心理品質。在專業素質上要求掌握表演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掌握創作表演作品的手段與方法,能夠運用表演專業的理論和技能分析和解決各種實際問題;了解國家有關體育、藝術工作的方針、政策、法規;具有健美操、啦啦操、體育舞蹈、瑜伽等從業資格;具有創編設計作品和從事相關項目的創業意識和能力。
3.主要課程設置。表演專業設置的主干課程為體育學、藝術學、音樂與舞蹈學。在核心課程設置上主要設置了專項理論與實踐、體育藝術概論、芭蕾基礎、表演基礎理論與技能、音樂基礎理論與制作、形象藝術設計、藝術劇目表演與設計、中國民族民間舞、現代舞、健美操、體育舞蹈、體育美學、運動人體科學基礎等課程。
(二)表演專業課程結構分析
課程架構是指課程的配合和組織,是由學分制決定的,本文討論的課程架構是指根據預定的人才培養目標對課程分類進行規范的基本框架,決定著所培養的專業人才基本知識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