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霞
摘 要:在我國經濟發展中中小企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融資難問題一直困擾著中小企業的持續經營及規模的擴大,由于中小企業實際控制人層面及在人才構成方面對資本領域較為陌生,對金融工具的掌握也較為單一,加之對企業自身面臨的困境及所處的市場環境缺乏深層次的了解,使解決融資難問題找不到突破口。本文闡述了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分析了造成融資難的原因,為金融工具的運用奠定了基礎,并結合中小企業融資類型,篩選出幾種服務于 中小企業融資的不同金融工具,從而在可操作層面指導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的問題。
關鍵詞:融資困境 基金 保理 金融租賃 產權交易
中圖分類號:F2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1(a)-039-02
為保障中小企業的順利發展,擺脫融資困境,著力點應放在了解現狀、分析原因、金融模式創新、金融工具的組合運用等工作上。
1 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現狀
1.1 目前中小企業的融資主要是通過商業銀行,通道狹窄
由于證券市場門檻高,創業投資體制不健全,公司債券發行的準入障礙,中小企業難以通過資本市場公開籌集資金。目前中小企業服務的金融機構主要還是商業銀行,但是因為很多商業銀行對資產增信措施的嚴格要求,加之中小企業由于資金、服務水平、項目、資產有限,使得許多中小企業的融資不符合商業銀行風險控制要求,從而限制了中小企業的融資。
1.2 企業再融資的信用鏈條不暢通
近年來雖然有商業銀行推出了商圈貸,幾家商戶互保互貸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時間范圍內解決了信用體系不足導致無法貸到款的現實問題,但隨著近年地區性的信用鏈條斷裂,使部分商業銀行深陷其中,從而使得商業銀行對這種脆弱的信用體系隨之叫停。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再融資的信用鏈條不暢通導致企業無法通過信用通道取得融資。
1.3 融資成本過高,甚至涉及民間集資,加大了企業的經營風險
無充足的有形資產抵押則無法從商業銀行獲得貸款,企業為了生存,不得已走向民間借貸之路,從而造成了資金成本過高,近年民間借貸的成本年息為15%~30%,甚至有的過橋資金按日計算,達到1%,使資金上本就捉襟見肘的企業,雖然解決了資金的一時之需,但很快就陷入了拆東補西的困境,加劇了資金緊張。
1.4 銀行抽貸使中小企業融資雪上加霜
自2015年起,隨著經濟形勢的走弱,市場環境的惡化,銀行對于面臨資金緊張局面的實體企業,出于自身經營安全的考慮,對企業進行了抽貸,有的銀行甚至以假續貸為名,騙企業還貸后不再續貸,使中小企業的融資局面更是雪上加霜。
2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成因
2.1 內因
2.1.1 對市場風險認識不足
中小企業在進入市場前對市場風險認識不足,從而加大了經營風險。有些地區、有些行業,見到別的企業有了效益,于是大家一哄而上,搞復制,放棄科研,放棄對市場研究,盲目跟風,甚至有的不顧及環保要求,以犧牲當地環境為代價,匆匆上馬,結果地方政府的一紙停產令就結束了企業的生命。
2.1.2 對資本市場缺乏了解,信用概念淡化
有的企業為了得到融資,不惜做假,信用概念淡化,甚至有的企業對不同融資主體出具不同的多張表格,在這種情況下,有意向的金融機構一經發現在類此問題,就會認為企業財務不規范,信用受質疑,使商業銀行的信審人員不會輕易的通過對中小企業的貸款申請。
2.1.3 中小企業對融資工具缺乏認識
大部分中小企業的實際控制人對融資工具較為陌生,企業里這樣的人才又比較饋乏,除了將目光放在銀行貸款上、放在民間集資上,根本不認為有更多的工具可以幫到企業融資,所以,對金融工具本身的認知不足也導致了中小企業融資難。
2.2 外因
2.2.1 金融機構信貸政策的影響
在經濟繁榮期,資金更多是追求高收益,但在經濟低谷期,資本更多考慮安全性,所以避險成為了金融機構投出款項的首選。所以,對于規模小、資金實力不雄厚、產品核心競爭力不足的企業,融資需求不會被金融機構重視。對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資本需求,信貸審批人員都謹小慎微,有的過于保守,甚至為避免發生風險寧可不貸。
2.2.2 金融體系尚待健全
目前,我國的金融體系尚待健全,雖然有的地區存在金交所、股交所,地方政府也推出了政府財政支持實體經濟的若干政策,但對于大多數中小企業來說,除了國有商業銀行,能夠接觸到的金融機構少之又少。
2.2.3 直接融資市場準入條件嚴苛,絕大部分中小企業被擋門外
從證券市場直接融資是資金成本最低的選項,但對企業在規模、收益等方面嚴格要求對于眾多中小企業來說是可望不可及的,加之直接融資對其財務體系也有著嚴格的要求,有的企業從一開始就沒有考慮將來直接融資的需要,所以在公司治理、財務體系上根本不符合直接融資的條件,這在千軍萬馬共擠獨木橋的上市過程中,中小企業無法躋身其中,這使得中小企業很難進入該市場進行直接融資。
3 立足當下,組合運用金融工具解決融資難的問題
立足當下的的金融體系及金融機制,為了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除了企業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強化內部管理、健全各項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企業產品核心競爭力之外,還要運用多種金融工具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3.1 輕裝上陣——資產及債務重組
目前階段我國企業債務重組主要表現形式為債轉股。對于一些資產負債結構惡化,債臺高筑的中小企業,通過與債權方協商將債權轉變為股權,一方面可以降低企業的資金成本,另一方面,使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降低,美化了財務報表。因而這是目前一些企業最為重視的一種金融工具,這種工具也有利于企業提升品牌及外部形象,對后期融資有著重大意義。
3.2 多元化的“金融超市”——信托公司
信托公司是金融機構中唯一能夠跨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和實業實體的,優勢鮮明。信托公司由于其業務種類繁多,有著無法比擬的優勢。信托公司可以通過集合信托資金,發行企業債券,同行拆借等方式募集資金。
3.3 搭上政府的橋——政府基金
政府基金是指專門投資VC或PE的投資基金。為了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目前,從我國及地方政府層面都設立了不同規模不同內容的基金,基金規模龐大,有的地方政府在財政方面成立了PPP基金,中小城鎮建設基金、農業發展基金、文化旅游專項基金、環保基金、京津冀協同發展基金等多種基金,規模大,名目多。中小企業要研究這些基金設立的背景及投資方向,努力獲得政府基金的投資。
3.4 應收帳款融資——保理
這種工具適用于在業務中有大量應收帳款的企業。企業在業務發展到一定階段,會出現資金占用而使企業資金鏈緊張,勢必會阻礙業務的進一步發展及擴大。此時對于應收帳款就可以以保理作為金融工具。同時,對于涉及施工單位及設備供應等業務時也可采用保理模式。由保理商將應收帳款先行墊付給企業,再由保理商去催收應收帳款。
3.5 擴大生產的融資新貴——金融租賃
這種融資形式主要是在企業擴大生產增加大型設備時使用。金融租賃是以租賃物件的所有權與使用權相分離為特征的融資方式。企業若想使用一個大型設備,可以與金融租賃公司協商,由其出資購買,再以租賃的形式獲得使用權,當企業還清租金后擁有該設備的所有權。對于融資困難的中小企業來說,金融租賃為其加速投資、擴大生產提供了一種有效途徑。
3.6 平臺支撐——產權交易
目前產權交易已普遍存在,多地都設立了股權交易所、金融資產交易所,中小企業為了獲得資金,可以在這些中介機構將自己的股權或資產進行出售,以及時獲得資金,也可通過這些中介機構買入股權,通過股權交易實現將別人的資產為自己所用,通過股權轉換來實現變相擴大經營規模的目的,從而解決企業資金緊張問題。
綜上所述,若想真正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必須認清形勢,理清存在問題的關鍵,懂得利用合適的金融工具解決企業自身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企業走出融資難的困境。
參考文獻
[1] 紐明.中小企業融資難成因分析[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5(01).
[2] 王偉.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及對策研究[D].蘇州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