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昊
“女士優先車廂”,一個頗具紳士風度的詞語,時下卻成了性別歧視的又一明證,激起了關乎男女平等的論爭風波。誠然,根植千年的“男尊女卑”“男女有別”的思想難以在人們的頭腦深處一時清除盡凈;受傳統文化、家庭氛圍、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響,男女不平等的現象依然在實際生活中存在著。但這絕不應該成為阻擋“男女平等”進程的借口,更不應該為“變了味”的保護男女平等的背書。保護變了味,又何談平等?
平等是人類的終極理想之一。早在十八世紀,法蘭西啟蒙思想家盧梭即在《論平等》中明確提出“平等原則是現代社會的基礎”的理念,深入剖析了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1776年美國立國文書《獨立宣言》發表,明確主張“人人生而平等”是不言而喻的真理。作為文明古國,我國平等思想實在是歷史悠久,不遑多讓。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揭示了“平等”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孟子“何以異于人哉?堯舜與人同耳”,主張堯舜亦與平常人相等。進入新世紀,黨的十八大將“平等”寫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價值取向是不斷實現實質平等。
可以說,平等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它尊重和保障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是衡量人類文明進步的一把標尺,是約束全體社會成員的一種價值規范。它要求對全體社會成員一視同仁,給予“生而平等”的普羅大眾同等程度的尊重誠意和照顧機會。但是,變了味的“形而上”的保護,卻演變為一種實質上的歧視,消解了“平等”理念的精髓要義。
平等意識的缺席,則易使原本善意的保護淪為作秀。“女士優先車廂”的橫空出世,不禁讓人聯想到前些年出現的女司機停車位、女士專用電梯等,要做到對社會成員的全面照顧,尤其是生活中確實需要照顧的弱勢群體加以特殊的關照,性別是否是唯一的劃分標準?這些舉措是照顧到特殊需求的人性之舉,還是骨子里根深蒂固的性別歧視的外現?缺乏平等意識、不考慮具體情況的任性之舉,造成的是明顯的形式上的不平等和性別上的歧視,背后反映的是決策者與推動者思想上的落后與思慮上的不周全。可以說,“女士優先車廂”這一善意的保護已經變了味。不僅沒有進一步方便群眾,還給一些接受深圳地鐵服務的男女乘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負擔。
照顧特殊群體,一定要依據現實國情。有人說,“女士優先車廂”是想效仿日本保護女性不受騷擾,但卻未考慮到中日兩國國情、文化上的明顯差異。同時,“女性優先車廂”的施行,在實際生活中也無太大意義,反而限制了女性自主選擇的權利,增加了心理負擔。一列地鐵只有一個特殊車廂,擠到普通車廂的女性乘客又會做何想?又要背負怎樣的壓力呢?
深圳地鐵不設立“老弱病殘”等特殊乘客專用車廂,而設立“女士優先車廂”,其效果不得不說已經跑偏,其“保護”已經變味。真正的平等,應當是無差別的尊重,同等程度的幫助。以保護為名卻踐踏平等,又談何平等?解決的問題的法門,無外乎“平等”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