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
目前,潼南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是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亦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現實舉措。建設潼南現代農業,就是要改造傳統農業,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優化全縣農業產業結構,推動產業升級,增強特色農產品的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帶動和促進全縣農業和農村社會經濟協調穩定發展。
一、現代農業化的含義及特性
(1)現代農業化的含義。現代農業化就是指的通過科學技術的滲透、工業部門的介入、現代要素的投入、市場機制的引入和服務體系的建立,用現代工業裝備農業、現代科技改造農業、現代管理方法管理農業、健全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服務農業,使農業在形態上成為具有當今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化農業,其基本目標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工農差別和城鄉差別,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2)現代農業化的特性。動態性。隨著技術、經濟和社會的進步而變化,即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涵,因而作為動態歷史進程的農業現代化,只能有階段目標,而沒有終極目標,即在不同時期應當選擇不同的階段目標和在不同的國民經濟水平層面上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特征。區域性。農業現代化需要向先進國家學習,但農業生產具有地域性,從國外引進現代化生產要素和技術時必須加以改造,以適應本國農業生產的實際。整體性。農業現代化包括農業生產條件的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的現代化和農業生產組織管理的現代化,也包括資源配置方式的優化,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安排。因此,在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不但要重視“硬件”建設,也要重視“軟件”建設,特別是農業現代化必須與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相協調,與農地制度改革、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以及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相配套。
二、潼南發展現代農業的資源優勢
(1)土地資源。潼南縣現有耕地面積111萬畝(水田59萬畝,旱地52萬畝),其中基本農田保護面積98.9萬畝,人均耕地面積1.2畝。
(2)氣候資源。潼南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條件較好,具有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春季氣溫回升快,夏季日照多,冬無嚴寒,霜雪少見等特點。縣境內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氣溫為17.5℃,氣候的變化較為穩定。
(3)水的資源。縣境內水資源豐富,涪江和瓊江穿境而過,流程達194公里,涪江年徑流總量達145.2億立方米,瓊江年徑流總量為8.4億立方米,另有大小溪河73條,呈樹枝狀排列,總長1022公里。有中型水庫2座、小一型16座、小二型55座,農業生產用水排灌極其便利。
三、如何建設潼南現代農業
(1)優化現代農業區域布局。應該加快推進100平方公里現代農業示范區核心區、涪江沿岸20萬畝標準化綠色蔬菜生產帶、人工運河沿線5萬畝特色經濟林果帶、崇龕鎮臨江村--白沙村沿線5萬畝稻-油效益農業示范片、小渡-塘壩-太安1萬畝生態水產養殖示范片、太安食用菌立體種植示范片等六大優質農產區。按照“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要求,打“綠色”牌、走效益路,重點培育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有機食品,打造優質糧油、蔬菜、畜禽、水產品、林果、茶葉供給基地。
(2)加大力度發展田院經濟。在“菜花節”主景區、人工運河沿線、太安現代農業示范區、東升茶山、馬鞍山森林公園等區域,重點發展生態觀光旅游。創新經營模式,重點開發城鎮郊區農莊、民俗文化村落、農業科技園,建設一批休閑觀光農業示范點、示范區。
(3)提升深加工技術,壯大加工產業。立足支柱產業和拳頭產品,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提高轉化率。重點抓好糧油、蔬菜、畜禽、水產品等進行深加工,吸引各類投資主體興辦農產品加工項目,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每年提高4―6個百分點。培育壯大一批生產、加工、流通一體化的農業龍頭企業,推進產地初加工,通過以獎代補,對符合標準的龍頭企業貸款貼息支持。
(4)以農業機械化支撐和引領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和蔬菜、油菜生產及養殖業、林果業、農產品加工和運輸等環節的農機具推廣普及。創建3個市級農業機械化新技術、新機具推廣示范區,積極創建國家級農業機械化示范區。建設10個示范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農機專業大戶50個。做大做強農機企業,提升農機工業制造水平和產品質量。構建現代農機流通體系,落實農機購置補貼制度。
(5)打造本土蔬菜品牌。推廣“潼南綠”蔬菜品牌和“潼南蘿卜”地理商標,抓好“三品一標”工作。形成以國家標準為主,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相配套,滿足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需要的農業標準化體系。建立健全基地農畜產品生產管理制度、生產記錄檔案和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實現產地環境優良化、生產過程規范化、產品質量優質化。
(6)構建信息服務,暢通交換平臺。構建面向“三農”的統一綜合信息服務和交換平臺,切實加強農業和農村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建立500名信息員隊伍。扶持壯大潼南蔬菜批發市場等一批大中型農產品流通市場、企業、營銷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專業農產品流通協會、營銷大戶、農產品經紀人,流通主體達到1000個,農產品經紀人達到1萬人。深化“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形成以大型批發市場為龍頭,區域性農產品市場(配送中心)為紐帶,大型超市、城鄉菜市場為終端的農產品市場體系;辦好蔬菜博覽會(采購會),大力發展電子商務,開展農產品網上交易、直銷配送、連鎖經營等現代流通方式,發展“農超”、“農校”、“農餐”和“農企”對接300家,建立社區直銷店500個。
(7)推動農村改革,提升抗風險能力。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健全土地流轉制度,規范土地流轉程序。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資金、勞動力等要素入股,采取“土地保底租金+按股分紅”、“保護價收購農產品+按股分紅”等方式,與龍頭企業結成合理的利益共同體。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龍頭企業+基地”、“大戶+基地”、“合作社+基地”等經營模式,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轉變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水平,培育新型服務組織,為農民提供信息、技術、資金、加工、銷售等服務。鼓勵風險投資機構對企業、農村經濟組織和農戶提供擔保,探索多方出資設立風險金,提高抗風險能力。
(8)強化農業法制保障。一是健全農村產權保護法律制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農村集體資產所有權、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民財產權的保護。抓緊修改農村土地承包方面的法律,明確現有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的具體實現形式,界定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之間的權利關系,保障好農村婦女的土地承包權益。統籌推進與農村土地有關的法律法規制定和修改工作。抓緊研究起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條例。加強農業知識產權法律保護。
二是健全農業市場規范運行法律制度。健全農產品市場流通法律制度,規范市場秩序,促進公平交易,營造農產品流通法治化環境。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制度,適時啟動相關立法工作。完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加強產地環境保護,規范農業投入品管理和生產經營行為。逐步完善覆蓋農村各類生產經營主體方面的法律法規,適時修改農民專業合作社法。
三是 健全“三農”支持保護法律制度。研究制定規范各級政府“三農”事權的法律法規,明確規定中央和地方政府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的支出責任。健全農業資源環境法律法規,依法推進耕地、水資源、森林草原、濕地灘涂等自然資源的開發保護,制定完善生態補償和土壤、水、大氣等污染防治法律法規。積極推動農村金融立法,明確政策性和商業性金融支農責任,促進新型農村合作金融、農業保險健康發展。加快扶貧開發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