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摘要:隨著中國對外交往的不斷深入,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是我們必須重視的時代課題。漢語文化負載詞是世界了解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載體,也是翻譯界的重難點之一。王建國在關聯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翻譯的推理空間等距原則,明確了譯者如何通過等距推理實現翻譯的成功交際。本文從翻譯的推理空間等距原出發,對《英譯中國現代散文選》張培基譯本中的漢語文化負載詞進行翻譯解析,提出漢語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
關鍵詞:推理空間等距原則;漢語文化負載詞;翻譯策略
一、研究背景
文化負載詞是特定民族文化信息的載體,是世界各國了解該民族的重要文化載體。文化負載詞是指標志某種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詞,詞組和習語,這些詞匯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曼城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活動方式(廖七一,2000,232)。漢語文化負載詞是中國特有的文化背景下產生的詞匯,因此譯文讀者與原文讀者之間必然存在認知環境的差異。本文將以推理空間等距原則為指導,以《英譯中國現代散文選》張培基譯本中的翻譯為例,對原文讀者與譯文讀者的認知差異進行探討,并總結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
二、推理空間等距原則的提出
王建國(2003a)根據關聯理論提出了原交際忠實翻譯論,認為翻譯是一種包含了兩個交際行為的交際活動,第一交際行為存在于作者與原作讀者之間,第二交際行為則存在于譯者與譯語讀者之間,其中第二交際行為必須要忠實于第一交際行為?;谠浑H忠實論,為了進一步規范關聯理論對翻譯的指導性,王建國提出翻譯的推理空間等距原則,認為譯者的任務就是要保證譯文讀者對譯文與原文讀者對原文的推理空間等距。隨后,王建國(2004)又提出了推理空間等距原則之補充原則,認為原文讀者和疑問讀者的認知環境存在差異,為了保證譯文讀者與原文讀者對作者意圖的推理空間等距,有時必須對作者對其意向讀者互顯的系列設想進行可及性調整。
三、推理空間等距原則對漢語文化負載詞的翻譯
(1)譯文與原文讀者之間認知環境相似時
盡管譯文與原文讀者對漢語文化負載詞的認知環境存在差異,但當這種差異不大或存在相似時,譯者常采取直譯或意譯的策略,讓譯文讀者獲得相似的認知。
例:饃饃——steamed buns
仁兄——Dear So-and-So
兄弟妯娌——brothers and in-laws
跳出三界——make a clean break with this mortal world
“官人請!娘子請!”的唱隨之樂——wedded bliss
黃酒——yellow rice wine
由于原文讀者與譯文讀者的認知環境相似,因此對“饃饃”采取了直譯策略,對“仁兄、妯娌、三界、“官人請!娘子請!”的唱隨之樂”采用意譯的翻譯策略,并根據其在上下文中的意思,進行了一定的調整。對“黃酒”則采取了直譯加文內注釋的翻譯策略,在“yellow wine”的基礎上,文內加注“rice”一詞,進一步加大了對作者對其意向讀者互顯的系列設想進行可及性調整,從而實現翻譯的推理空間等距。
(2)譯文與原文讀者之間認知環境差異大或存在認知缺省時
當譯文與原文讀者之間的認知環境差異大或者存在認知缺省時,譯者將面臨文化缺省的挑戰。對于文化缺省,譯者主要采取翻譯中對于文化缺省的處理方法有音譯或在音譯的基礎上加注釋補充說明,如腳注、不譯、文內解釋、夾注、尾注等形式。
例:秋士——qiushi(autumn scholar,meaning an aged scholar grieving over frustrations in his life)
“頓首”、“百拜”—— dunshou(kowtow) or baibai(a hundred greetings) used after the signature in old-fashioned Chinese letter writing”
麻將——mah-jong
“秋士”指的是“士之暮年而不遇者”,在英語讀者中沒有可關聯性的認知環境,因此譯者在音譯的基礎上加以注釋解釋秋士的內涵;同理,“頓首”、“百拜”是舊時中文信件的結尾常用語,含義分別是“磕頭”和“一百次朝拜”,對其的認知環境差異比“秋士”更大。因此譯者在音譯的基礎上,加注了“kowtow、a hundred greetings”解釋含義,以及“used after the signature in old fashioned Chinese letter-writing”補充用法?!奥閷ⅰ笔菨h族發明的一種益智游戲,而對于“麻將”的翻譯,譯者僅采用音譯,而未加以注釋。這是因為對外交流的不斷深入的過程中,“麻將”被大部分目標譯文讀者所熟知。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漢語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當譯文與原文讀者之間存在相似認知環境時,譯者常采取直譯或意譯的策略,實現推理等距;當譯文與原文讀者之間認知環境差異大或存在認知缺省時,譯者主要采取音譯或音譯加注釋的策略。然而譯文與原文讀者對于漢語文化負載詞的認知環境并不是絕對的相似或缺省,同一個詞可能是兩者的混合。因此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要綜合運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實現翻譯的推理空間等距,促進中國文化的傳播。
參考文獻:
[1] 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2] 王建國.翻譯的推理空間等距原則[J].外語教學,2003a,(2):52-55.
[3] 王建國.論翻譯的推理空間等距原則之補充原則與回譯[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4,(2):35-39.
[4] 鄭德虎.中國文化走出去與文化負載詞的翻譯[J].上海翻譯,2016,(2):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