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雅潔
隨著現代化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人類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同時伴隨出現的新的犯罪形式、犯罪數量、犯罪方法及其對社會造成的危害程度都在發生著巨大變化。犯罪是伴隨人類社會存在而存在的一種正常的社會形象,對于犯罪的消除僅靠打擊是遠遠不夠的,應通過有效的犯罪預防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
目前犯罪預防由三大預防模式支撐,即司法預防、社會預防和情境預防。司法預防強調對人的控制和改造,是懲罰犯罪人、預防其再犯和威懾潛在犯罪人使其恪守規范不敢犯罪的預防方法。司法預防從總體上講對重新犯罪的影響微乎其微。社會預防理論認為,犯罪的根源是社會的一系列弊病,其犯罪預防應從社會本身所存在的種種弊病的解除上制定整體性措施,社會預防強調通過社會制度的改良,從根源上消除人們犯罪的想法。但社會發展或社會變革又都表現為一個比較漫長的進行過程,因而社會預防措施在短期內效果并不明顯。社會預防和司法預防這兩種傳統模式在實踐中的局限性和犯罪率的急劇增長,致使務實、高效的情境預防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犯罪的情境預防理論起源于英國內政部的犯罪學研究,研究證明通過減少犯罪機會可以減少犯罪。情境犯罪理論中對特定的高發性犯罪,是通過對微觀環境進行設計、管理或控制,增加犯罪的難度和風險的方法,實現減少犯罪機會和犯罪收益,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針對目前電子環境下犯罪行為研究的目的是通過豐富有關人的各類電子信息的行為痕跡分析發現犯罪過程中的犯罪因素,并在歸納總結的基礎上通過電子信息環境情報分析,實現有效的犯罪預防。
在情報資源共享環境下的犯罪行為分析是進行精確偵控,并根據不同的預警級別采取相應的警務管理的根本。美國 “9.11”事件發生后關于安全狀況的評估被分為五個等級。犯罪行為分析模式下的預警機制避免了粗放型警務造成的嚴重警力資源浪費現象。
一、通過行為軌跡分析,建立社會智能眼的監督防控
本理論建立在電子眼等被動電子行為分析的基礎之上,社會智能眼的社會智能監督防控是通過公共數據將行為軌跡視為網絡上的一個點,每一個行為節點都設置有條件監控和行為軌跡分析,以此建立社會智能眼監控預防理論。這一理論的基礎是社會預防理論和新聞記者簡雅各布斯于1961年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一書中提出的“街道眼”理論。社會智能眼是在增加社會安全感的基礎上,通過智能分析建立多種行為預防模式,增加社會現代管理設施的防御措施,突破了單一的社區模式。
二、建立網絡防衛空間犯罪偵控
通過計算機網絡技術建立網絡防衛空間,建立快速便捷的網絡空間報警交互窗口模式,這一理論來自于建筑師奧斯卡紐曼于1972年提出的“防衛空間”概念。網絡空間的有效犯罪預防應通過虛擬空間的現實管理,減少匿名空間,增加警用木馬等技術的應用,建立一種虛擬監控模式和理論。
三、建立計算機網絡技術下的熟人社會犯罪預防
這是基于虛擬社區建立的熟人社會。在原有的村鎮,欺詐行為很少發生,人們生活在親戚鄰居的模式下,熟人社會中的行騙要受到良心道德和熟人社會的排斥。而現在人口流動大,居住在小區的居民來自各地,互為鄰里卻不往來,這種陌生人的社會關系模式促使了各類詐騙案件的發生,也誘發了多種犯罪,即使犯罪發生了也由于鄰里之間互不熟知而不去相助或不敢給予幫助。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建立起熟人社會關系,用熟人社會的大眾眼睛進行犯罪預防。本理論是在杰弗瑞環境設計預防犯罪理論的啟發下,結合現代電子環境、信息技術與公安工作整合而提出的。
研究犯罪預防的落腳點應該是如何阻止犯罪的發生,而不是犯罪如何發生。應在研究具體犯罪的情境后,選擇合適的犯罪預防手段。從犯罪分析到犯罪預防是一個大系統,犯罪防控的主要途徑是從犯罪誘因、犯罪構成要素和犯罪過程入手,著力解決防控的實質問題,而不是糾結于現象與癥狀的問題。電子信息環境下公安機關的犯罪預防研究應根據法律賦予的職權,為減少和預防犯罪而采取各種專業性的防范措施。各種犯罪預防措施是相互配合、相互補充的,都應以犯罪現狀、犯罪原因和實際情況為出發點進行犯罪預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