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保
摘要:新時期背景下,公證員自身法律責任意識的全面增強,對公證法律責任風險予以有效地防范已經成為公證領域的關注熱點,且對于公證行業的形象塑造產生了直接的影響。所謂的公證責任,具體指的就是在公證人員行使自身職權中的職權界定,如果使用不合理,將直接損害當事人與其他相關人員切身權益,需要承擔一定的法律后果。基于此,文章將公證員法律責任意識作為研究重點,闡述了具體的提升途徑,希望有所幫助。
關鍵詞:公證員;法律責任意識;提高;途徑;研究
一、法律責任概念研究
法律責任,指的就是有責任主體由于違反了法律義務所需要承受的合理負擔。對于這一概念,所包含的內容可以細化成五個部分:
第一,有責任主體就是法律責任承擔的主體;
第二,立法是為有責任主體所設定的法律義務,應時刻履行;
第三,法律義務違反的事實[1];
第四,對義務違反的事實應由國家專業機構按照法律依據確定并強制性地追加責任;
第五,在義務違反事實基礎上,有責任主體強制承受的法律負擔。
作為公證人員,其所承擔的法律責任就是公證人員對公證職權的利用不合理,而對當事人亦或是利害關系人權益帶來的損害所需承擔法律責任。在《公證法》當中明確規定,公證人員法律責任主要包括了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以及民事責任。
二、公證人員法律責任形式解構
(1)刑事法律責任的形式
公證人員刑事法律責任,具體指的就是其在辦理公證亦或是對其他公證職責履行的過程中,違反了刑法規定要求,所需要按照法律規定所承擔的刑事處罰責任。
其中,在《公證法》中的第42條,明確指出公證人員存在以下行為的情況下,需追究其刑事責任:1)公證書的私自出具;2)對公證文書亦或是公證檔案隨意篡改或者是毀損;3)不考慮事項的真實性與合法性而出具公證書;4)對公證專用物品進行侵占與盜竊[2]。以上行為都必須根據法律與行政法律法規的要求,進行相應的處罰。
在《刑法》中明確規定,公證人員所涉及到的一般犯罪,其整體構成通常不存在爭議。如果涉及特殊犯罪主體,則會在理論方面存在認識差異,而且在實踐中也不統一。
根據《刑法》規定內容可以發現,當前國內《刑法》并未針對公證人員刑事法律責任進行明確地規定。
(2)民事法律責任的形式
公證人員民事法律責任具體指的就是其在參與公證活動亦或是其他和公證相關的活動中,不根據公證法律法規開展工作而對當事人以及利害關系人所造成的負面影響,需要按照法律規定承擔相應的民事法律責任。
在《公證法》當中,第43條明確指出公證機構和公證人員因過錯而對當事人以及利害關系人帶來損失,需要公證機構來承擔賠償的責任。而在賠償以后,責可以追究有過失責任的公證人員[3]。由此可見,公證機構和公證人員如果違反職務義務,必須要承擔民事賠償的責任。而公證賠償責任屬于替代責任,也就是需要公證機構來替代公證人員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
(3)行政法律責任的形式
在公證人員執行職務的過程中,如果違反了職務的義務,無論是在追究責任方面還是法律責任形式方面是否存在爭議,都不會對行政責任承擔的判定帶來影響。在《公證法》內容中,針對公證機構的行政處罰設定成四種類型,即警告、罰款、停業整頓和違法所得被沒收。而對于公證人員的行政處罰,則設定成五個部分,即警告、罰款、吊銷執業證書、違法所得被沒收以及停止執業。而針對這種行政責任的設定,對于公證行業與行為的規范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三、提高公證員法律責任意識的有效路徑
(1)法律規范的建立與健全
為了進一步增強公證人員自身的法律責任意識,應對相關法律內容進行適當地修正,并在法律當中規定公證人員被公證單位失敗責任不應由公證人員自身承擔。與此同時,公證人員所承擔的法律責任應具有特定比例上限。另外,對于公證人員法律責任的判定,應當明確其主體地位,進而適當地增加對公證人員保護的法律法規內容[4]。眾所周知,民事責任十分重要,所以應在短時間內出臺并頒布公證民事責任法律法規,與此同時,在民事制裁公證人員的時候要嚴肅,將民事制裁作為重要基礎,而行政制裁與刑事制裁應發揮輔助性的作用,積極構建全新的法律責任機制。
(2)確保公證工作的獨立
不管是事務所亦或是公證人員自身,都必須要嚴格遵循獨立公證的基本準則,對于諸多關系的困擾進行有效地擺脫,并遵循真實與合法的基本原則開展公證業務。
(3)注重行業的宣傳力度
作為公證人員,應充分利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不斷強化職業責任宣傳的力度,以保證公證機構以及公證人員可以更好地樹立職業道德,嚴格遵循法律責任的具體要求開展工作。
(4)公證機構質量控制機制的有效完善
應積極構建客戶風險等級的評價與管理機制,對于被公證單位制度予以深入地了解并展開客觀公正的評價。與此同時,應積極構建質量考核評價以及獎懲體系,貫徹并落實復核制度,創建技術支持以及咨詢機制等[5]。
(5)對專業律師進行聘請并承擔法律顧問責任
不管是公證過程的難題亦或是對已經發生訴訟事項的應對,都必須要有具備豐富經驗的律師給予所需要的幫助,這同樣也是公證人員開展業務的最佳手段。在日常工作中,公證人員也一定要重視對業務內容的學習,不斷增強辦證的能力,實現自身風險意識的全面提升。
綜上所述,公證行為行使不恰當或者是違法行使都會對公證的當事人亦或是利害關系人切身利益受到嚴重損害。在這種情況下,公證機構在承擔責任以及承擔哪一種責任方面存在爭議,概括來講就是公證人員的法律責任。所以,上文將公證人員責任當中的民事責任作為研究重點,針對其性質以及歸責基本原則展開了進一步地研究與剖析,對于問題的誤區進行了詳細地解構,并闡述了提高公證人員自身法律責任防范意識的有效策略。
參考文獻:
[1] 陸英娟.試論如何提高公證員的法律責任意識[J].卷宗,2016,6(8):1074.
[2] 索明山.淺析公證員所承擔的法律責任和風險防范[J].法制博覽,2015(33):196-196.
[3] 郝旭.淺談我國公證員法律責任的防范[J].民營科技,2015(1):254.
[4] 賀荔.公證員所承擔的法律責任和風險的防范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5(19):220-221.
[5] 林蘇云.規范與拓展公證法律服務的幾個問題[J].中國公證,2012(12):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