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成
2016年最后一個月,沉寂許久的互聯網銀行們突然開始刷頭條了。幾家新的互聯網銀行紛紛開始披露最新的進展,發起方中包括了小米、蘇寧和美團點評等受關注的互聯網公司。一時之間,互聯網銀行市場顯露出將步入激烈競爭的端倪。
新兵云集的互聯網銀行
2017年1月5日,銀監會正式對外發布《關于民營銀行監管的指導意見》,針對民營銀行關聯交易管理、股權管理和股東監管等重點領域提出監管要求,這標志著全國民營銀行的建設,已經從試點階段步入常態化發展階段。資本對獲取民營銀行牌照的熱情不止,而銀監會針對民營銀行的批復也在加速落地。截至目前,民營銀行獲批籌建總數達17家,其中具有互聯網背景的民營銀行也從2家擴充到了8家。
2016年12月27日,雷軍在其個人微博透露:“新網銀行來了!這是新希望、小米和紅旗連鎖聯手創辦的新一代互聯網銀行。”這意味著新網銀行成為繼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之后全國第三家、同時也是中西部首家互聯網銀行。正式成為金融產業正規軍的小米,域名(xwbank.com)也采用了與微眾銀行(webank.com)和網商銀行(mybank.cn)相似的風格。有意思的是,小米還挖來了網商銀行副行長趙衛星擔任行長。

繼小米宣布設立互聯網銀行之后,美團點評也被曝獲批籌建互聯網銀行,兩家公司在金融領域的布局步伐幾乎同步。近來,美團點評在金融領域開始加大布局力度,除了收購“錢袋寶”獲得支付牌照、申請小額貸款牌照,還做起了民營銀行。就在雷軍發布微博的同一天,銀監會網站發布《中國銀監會關于籌建吉林億聯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復》,由美團點評作為第二大發起人的吉林億聯銀行獲批籌建。億聯銀行的市場定位為生活服務網絡銀行,確定了“微存易貸”的差異化發展戰略,這顯然與美團點評自身的生態直接相關。
除了小米與美團點評,還有不少互聯網公司也在加緊布局金融領域,其突出表現就是瘋狂申請和收購各類牌照。金融業是一個監管極嚴的行業,能否開展業務的關鍵是能否拿到相應的牌照,這些互聯網公司為獲取牌照可謂不遺余力,用京東金融副總裁姚乃勝的話來說就是:“對一切金融牌照都感興趣。”事實上,在小米和美團點評獲準籌建互聯網銀行的前一周,銀監會就已經批準了另外兩家由互聯網公司或科技公司參與發起的民營銀行,即蘇寧參股的江蘇蘇寧銀行和用友軟件參股的中關村銀行。蘇寧也因此成為互聯網公司中,繼螞蟻金服后,第二個拿到金融全牌照的公司。
除此之外,BAT中的百度雖然比其他兩位老冤家慢了一步,但是也沒有閑著,李彥宏在2014年兩會期間就表示要爭取民營銀行牌照,不過至今未能如愿。2015年11月,百度與中信銀行合作成立了“百信銀行”。這是一家直銷銀行,由中信銀行絕對控股,外界分析認為“百信銀行”更多是中信銀行的一個直銷渠道。
利益是第一驅動力
毫無疑問,2014年底和2015年夏分別對外開業的騰訊微眾銀行和螞蟻金服網商銀行,在眾多互聯網公司中已經占了先機。不過,這兩家互聯網銀行的發展一直不溫不火,被指過于“保守”,而小米、美團點評和蘇寧等后起之秀的參戰,無疑將讓戰局更加多變。
從資金實力上來看,微眾銀行注冊資本42億元人民幣,網商銀行注冊資本40億元人民幣,雖然與傳統銀行相比很小,但還是比新網銀行(30億元人民幣)、億聯銀行(20億元人民幣)大一號。更重要的是,盡管都是“互聯網公司+產業資本”的模式,但居于主導地位的公司卻不同。騰訊在微眾銀行占股30%為第一大股東,第二大股東百業源僅持有20%;阿里巴巴(以下簡稱“阿里”)持有網商銀行30%股份,同樣為第一大股東。因此,騰訊和阿里巴巴(以下簡稱阿里)在各自的互聯網銀行中雖未絕對控股,但都居于絕對的主導地位,這與小米、美團點評居于次要地位有顯著的不同。
無論是居于主導地位,還是居于次要地位,籌辦一家互聯網銀行都不是一件容易辦成的事情。總的來說,這是一門短期投入大、回報緩慢的生意。以小米為例,其至少做了兩年以上的準備工作,參股新網銀行的小米子公司銀米科技在2015年9月16日一天內同時完成了法人、企業名稱、企業類型和注冊資本的變更。
既然手續如此復雜,互聯網公司為什么還要扎堆做起銀行生意?歸根結底還是一個“利”字。他們已經擁有除銀行以外的支付、保險和基金銷售等牌照,用戶的資金在進入專門的理財賬戶或支付給商戶前,會在他們手中停留一段時間,而這筆沉淀資金產生的利息不是一個小數字。有了自己的銀行以后,他們可以借助銀行平臺更充分地利用自己手上的金融牌照,通過發放貸款、同業拆借與地方政府開展合作等形式,取得更多資金,獲取更多存貸差作為收入。與此同時作為銀行的大股東,當他們燒錢擴張需要資金的時候,銀行總是能提供一些便利。
與互聯網公司在很多行業的摧枯拉朽之勢不同,盡管涉足銀行領域的互聯網公司越來越多,但他們對傳統銀行的沖擊并沒有很大。互聯網銀行的誕生,隱隱帶著打破傳統銀行“二八法則”的使命,也就是經常被提到的普惠金融。在傳統銀行的基因注定讓他們無法真正服務大多數人的前提下,互聯網銀行帶著互聯網的“屌絲”精神,以一種親民的姿態出現了。
光明而曲折的未來

與傳統銀行相比,互聯網銀行的最大特點就是純線上的運營模式。事實上,互聯網銀行屬于以區域性中小銀行為定位的民營銀行,其牌照功能相對齊全,不僅可以經營線上業務,也可以設有線下網點。只是以微眾銀行、網商銀行為代表的民營銀行是自愿放棄設立線下網點,選擇成為純粹的互聯網銀行。
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沖擊以及自身盈利能力的下滑,傳統銀行的線下網點承受著地租飛漲、人工成本上升和客戶流量減少等困擾。于是,入局銀行業的互聯網公司開始用全新的線上模式探索出路。在這種背景下,線下網點即將被逐漸淘汰的論調也不絕于耳。根據銀監會2016年10月的披露數據,截至2016年10月16日,全國共批準各銀行約565家支行、分理處、儲蓄所、營業網點和自助銀行停止營業,而2015年全年這一數字僅為191家。另外,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銀行業離柜交易金額達1 76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約32%,行業平均離柜業務率為77.76%,同比提高近10%。
網點收縮成為大勢所趨,線下網點遭遇的多方困境已是老生常談。然而,放棄了線下網點的互聯網銀行就能展翅高飛了么?恐怕未必。從各項數據來看,即便是作為行業領頭羊的微眾銀行、網商銀行在業務開展方面也只能算不溫不火、波瀾不驚,純線上的銀行運營模式仍處于初期探索階段。而互聯網銀行本身,也面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是管理問題,幾乎所有互聯網銀行都是“實業+互聯網”的模式。挖角傳統銀行高管,是每家互聯網銀行都必走的一步棋,但這也會引發相應的問題,銀行系高管與互聯網系高管難免會發生沖突,由此帶來很多公司的內耗和管理難題。其次是賬戶問題,根據目前央行對賬戶安全的分類,凡是未在銀行柜臺進行面簽的賬戶,都屬于弱實名賬戶,只能用于購買該銀行發行、合作發行或代銷的理財產品,不能轉賬結算、交易支付和現金收付,資金進出都只能通過綁定的銀行結算賬戶。這意味著,互聯網銀行沒有傳統意義上的開戶權。在這種情況下,互聯網銀行不太可能獨立存在和運作。
最后是生態問題,無論是微眾銀行還是網商銀行,背后都是騰訊和阿里的資源積累,與這兩大巨頭相比,無論是小米、美團點評還是蘇寧,都顯得有點弱勢。三者之中,情況較好的是擁有450萬合作商家的美團點評,這些小微商戶在日常經營中會產生很多金融需求。此外,目前幾家互聯網銀行都專注于小貸業務,未來壞賬率必然會不斷上升,如何做好不良貸款的應對必定涉及互聯網銀行的線下經營能力,畢竟要賬和打官司沒法在線上進行。
寫在最后
作為銀行界的新生力量,定位為“市場補充者”的互聯網銀行將如何有效創新金融服務體系,頗受市場關注。互聯網銀行的理念是降低營運成本和增加數字化客戶的參與體驗。在沒有線下網點的情況下,樹立品牌,提升參與度和互動性是增強“真實感”的唯一途徑。這意味著互聯網銀行需要細分客戶群,針對不同長尾客戶群體的需求,推出對口的產品和服務,使其個性化被規模化滿足,這是眼下互聯網銀行發展的一條較為實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