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利+陳鐠
摘要:本研究通過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認知層面、職業認知層面、群體認知層面和心理認知層面等方面的考察,發現新生代農民工的弱勢心態受自身條件的不足與城市農村候鳥特性的影響,表現出在文化上、職業上的不滿足,在群體比較中帶來心理上的不平衡的特點。要轉變新生代農民工的弱勢心態,就必須對癥下藥。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 弱勢心態
中圖分類號:D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7-0006-03
農民工是在我國特定國情下產生的,是時代的產物,同時也帶來了不少社會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隨著時間的推進,農民工群體內出現了分化趨勢,呈現出交接更替,出現了一個新的群體,即新生代農民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3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12528萬人,占農民工總量的46.6%;從外出農民工來看,新生代農民工占外出農民工總量的60.6%。①數據顯示,新生代農民工已經超越了老一代農民工的數量,成為農民工的主要分支,而新生代農民工的一系列問題已經變得不容忽視。
早在2001年王春光就提出“新生代農村流動人口”的概念,他認為80年代初次外出的農村流動人口是第一代,而90年代初次外出的算作新生代。②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統籌城鄉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新生代農民工”的概念,提到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文件界定新生代農民工是以80后、90后為代表的新一代農民工。③國家統計局住戶調查辦公室在《新生代農民工的數量、結構和特點》中將新生代農民工定義為“外出從業6個月及以上、并且在1980年及之后出生的農村勞動力”④。
綜合學界的觀點,本研究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定義如下:“1980年及之后出生的,年齡在16-36歲之間的外出農民工”。他們較上一代有更高的文化程度、幾乎沒有務農經歷、對于城市和農村的理解也和上一代大不相同。
新生代農民工的心態也與老一代農民工有著差異性。群體心態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人的心態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條件下產生的,對社會環境有著反射作用。魏榮在多篇文章中提到弱勢心態,他認為,弱勢心態是主體在主觀體驗下的一種消極心理態度。⑤具體地說,弱勢心態是當人們依靠自身的條件或努力,在一定的社會生存標尺下難以抵抗風險、改善其境遇并達到其期望的社會生活方式時而形成的一種對比下居于弱勢的心理和行為意向。⑥弱勢心態除了與自我期望有關,還和社會比較有關。所以本研究認為,弱勢心態是一種在現實條件制約下難以實現自我期望,同時在與他人的比較中出現的居于弱勢的一種心態。
新生代農民工既是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新新力量,又是社會底層的新新力量和被寄予厚望的一代。他們有著文化程度相對較高、職業選擇和期望有所不同、個人素養也較高等特點。所以,相對于老一代農民工來說,新生代農民工身上存在不一樣的弱勢心態。
一、新生代農民工弱勢心態的實證分析
為深入了解新生代農民工弱勢心態的現狀及問題,課題組選取重慶市主城區的新生代農民工為調查樣本,共發放問卷220份,回收208份,回收率94.5%,其中有效問卷201份,有效率91.4%。
調查結果顯示,從性別來看,男性占51.2%,女性占48.8%;80后占58.2%,90后占38.3%,00后占3.5%;第一次外出務工年齡在14歲及以下的占2%,15-17歲的占34.8%,18-20歲的占51.7%,20歲以上的占11.5%;有務農經歷的占56.2%,沒有務農經歷的占43.8%;從受教育程度來看,文盲或識字不多的占1.5%,小學學歷占12.4%,初中學歷占42.3%,高中(中專)學歷占32.3%,大專學歷占6.5%,大學本科及以上占5%;從從事的職業來看,普通打工者(如:流水線作業工人、文員、工礦企業打工者等)占37.8%,服務行業人員(如:保安、保姆、服務員、售貨員等)占16.4%,技術工人占27.9%,管理人員(如:車間主任、領班等)占11.9%,項目承包人員(如:包工頭等)占5%,其他占1%。
課題組編制了“有關新生代農民工弱勢心態的調查問卷”,該問卷從四個層面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弱勢心態進行了評估,即文化認知層面、職業認知層面、群體認知層面、心理認知層面。發現新生代農民工的弱勢心態具有自身條件的不足加之受城市農村候鳥特性的影響,表現出在文化上、職業上的不滿足,在群體比較中導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1.文化認知層面
數據顯示,新生代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初中和高中(中專)階段,文化資本相對偏低。問及“對自己所受教育程度是否滿意”時,表示不滿意的有64.7%。針對“若給您一個重新選擇受教育的機會,您會選擇”,接近七層的新生代農民工選擇大學本科畢業。“是否想過進行再學習”時,58.2%的人想過進行再學習,然而只有31.8%的人真正去報名學習。針對“知識改變命運”一說,65.2%的人表示相信。這反映出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有繼續教育的意愿,但是付諸行動的較少,同時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相信“知識改變命運”一說。綜合其實際受教育程度為初中、高中居多來看,大部分人希望自己的學歷得到進一步提升。
從新生代農民工參加培訓的情況來看,51.7%的人自己掏錢參加過培訓班;6.9%的人參加過家鄉政府組織的培訓;17.2%的人參加過社會組織提供的免費培訓;17.1%的人參加過工作地政府組織的培訓;55.2%的人參加過單位或雇主開展的技能培訓;有20.7%的人沒有參加過任何培訓。看出接近八成的新生代農民工有參加過培訓,多為單位或雇主開展的技能培訓和自己掏錢參加的培訓。就目前最需要的培訓來看,31%的人表示需要勞動法規方面的培訓;34.5%的人需要心理健康與調節方面的培訓;有24.1%的人需要普通話或某種地方語言的培訓;有48.3%的人需要個人消費和理財方面的培訓;有58.6%的人需要職業生存技能方面的培訓;有58.6%的人需要處理人際關系技巧方面的培訓;有17.2%的人需要打工地的風土人情培訓。可見,接近六成的新生代農民工需要處理人際關系的技巧和職業生存技能培訓,接近五成的新生代農民工需要個人消費和理財方面的培訓。這些需求也側面反映了新生代農民工在當前環境下的境遇。
2.職業認知層面
新生代農民工在職業認知上呈現出認可度偏低的特點。雖然多數新生代農民工對于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沒有特殊感覺,但仍有部分人表示不好意思或難以啟齒;面對拖欠工資時,選擇忍氣吞聲的較多,側面反映出新生代農民工仍需加強維權意識。
數據顯示,只有7 %的新生代農民工對目前的職業表示滿意;49 %的人表示一般;44 %的人不滿意。可見,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對目前的職業滿意度一般或不滿意。向別人介紹自己職業時,感到自豪的只有6 %;滿意的有18 %;沒特殊感覺的有47 %;而感到不好意思的有17 %,難以啟齒的有12 %。可見,大部分人向別人介紹自己職業時的心情是沒有特殊感覺,但也有部分人表示不好意思和難以啟齒。問及有關月收入時,七層的新生代農民工表示不滿意,入不敷出,不夠花銷或剛好夠花銷,可見,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對目前的月收入表示不滿意。
當問及是否有過被拖欠工資的經歷時,40 %的新生代農民工表示有過被拖欠工資的經歷。當遇到拖欠工資是如何處理的,16 %的人選擇尋求法律幫助;51 %的人選擇忍氣吞聲;7 %的人選擇罷工;17 %的人選擇去單位鬧事;7 %的人選擇去勞動部門舉報,其他情況的有1 %。由此可見,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在遇到被拖欠工資時選擇忍氣吞聲,這從側面說明新生代農民工的維權意識不強。
3.群體認知層面
群體認知層面主要涉及自我群體認知中的新生代農民工是否屬于弱勢群體及其原因;其受尊重感和成就感的情況;以及由于新生代農民工的特殊性,往來于農村和城市的候鳥特點而考慮到與城市群體做一個比較。
調查發現,34 %的新生代農民工認為他們屬于弱勢群體,43%的人不了解,23%的人認為不屬于。55.2%的人認為是由于工資低、工作強度大、工作環境差導致的;54.8%的人認為是難以在城市安家落戶的原因;27.6%的人認為是城里人對新生代農民工排斥、難以融入城市生活導致的;61.4%的人認為是福利難以和城里人相比,難以享有城市的教育、醫療服務導致的。從數據來看,福利低,難以享有城市的教育、醫療服務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工作方面的原因讓他們覺得新生代農民工屬于弱勢群體。
就基本生活條件來說,66 %的人認為一般;就社會地位來說,接近六層的人認為一般;就受尊重感來說,44 %的人認為好,26 %的人認為一般,還有16 %的人認為差,7 %的人認為非常差,也有6 %的人認為非常好;就成就感來說,52 %的人認為一般,各有17 %的人認為成就感好和差。可見,大部分人目前的基本生活條件和社會地位較一般,同時也有相當部分人的社會地位較差;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覺得有受到尊重,但仍有部分人覺得受尊重感差或非常差;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成就感一般,有待提高。
在與城市居民相比較待遇是否平等時,89 %的人認為不平等。其中,37.9%的人認為有同工不同酬的情況;51.7%的人認為存在社會保障不同;58.6%的人認為存在子女受教育不同;68.7%的人認為存在公共服務(交通、醫療)不平等。調查反映出,新生代農民工與本地城市居民的不平等主要表現在公共服務、子女受教育以及社會保障方面,同工不同酬的情況沒那么普遍。問及如何看待這些不平等現象時,僅10%的新生代農民工表示無所謂,能夠接受的有34%,感到不滿的有56%。
4.心理認知層面
從調查情況來看,新生代農民工對城市的感情較復雜,城市能給他帶來經濟收入、帶來尊重,卻也始終有過客感、孤獨感。但是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仍然具備勤勞堅韌的品質,覺得苦點累點無所謂,雖然有焦慮、迷茫和壓力,但生活還是有意義的。
作為一名新生代農民工,有6.9%的人感到自豪;37.9%的人感到滿足;48.3%的人不滿;3.4%的人感到傷自尊;10.3%的人感到自卑。可見,感到不滿的最多,接近五成。
問及對目前所在城市的感受時,就“這里不是我的家,我只是一個過客”的說法,44%的人表示符合,34%的人表示一般,22%的人表示不符合;就“在這個城市很孤單”的說法,48%的人表示一般,29%的人表示不符合,17%的人表示符合;就“本地人排斥欺負外來人”的說法,42%的人認為不符合,34%的人認為一般,23%的人認為符合;就“在這里得不到尊重,沒什么地位”的說法,七成以上的人表示不符合;就“城市文化建設不能滿足需要”的說法,51%的人表示一般,37%的人表示不符合,12%的人表示符合;就“公共設施和服務不便”的說法,49%的人認為不符合,33%的人認為一般,18%的人表示符合。這從側面反映出:城市對新生代農民工而言并沒有太多感情;仍有少部分人認為在這個城市很孤單,并受到本地人排斥;大部分人不認可在這里得不到尊重的說法;同時大部分人認為城市文化建設在一定程度上能滿足需要;大部分人認為城市公共設施和服務不便,這從側面反映出存在公共設施和服務不便。
面對現狀,34%的人常感到焦慮,一般的有43%,不符合的有22%;面對未來,感到迷茫的有41%,一般的有18%,感到不迷茫的有41%;覺得生活沒有意義的有6%,一般的有31%,覺得生活有意義的有63%;為了多掙錢,苦點累點無所謂的有63%,一般的有29%,覺得不是這樣情況的只有7%;新生代農民工生活壓力的情況來看,感到壓力大的有54%,一般的有36%,覺得壓力不大的只有9%;而生活單調無聊,每天都像混日子的只有9%,一般的有46%;覺得不是這樣情況的有45%。可見,面對現狀,感到焦慮的比較多;面對未來,感到迷茫的也比較多;大部分人認為生活有意義,同時表現出為了多掙錢,苦點累點無所謂,從側面反映出新生代農民工對改善經濟條件、提高經濟收入的渴望。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活得很辛苦,壓力大,只有小部分新生代農民工生活單調無聊,每天像混日子。
二、轉變新生代農民工弱勢心態的對策建議
1.完善新生代農民工再教育機制,因需制宜地開展培訓項目
新生代農民工在深入社會的闖蕩過程中逐漸感受到自身先天條件的限制,尤其是文化水平帶來的制約。在如今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態勢下,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意識到文化的重要性、學習的重要性,有主動參與繼續教育的意識,但是真正實踐的較少。因此,完善新生代農民工的再教育機制,從源頭上滿足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需求,讓新生代農民工有途徑且更便利地進入再教育環節。同時,因需制宜地開展培訓項目,通過真正解決新生代農民工急需關注和提升的方面,才能更好地利于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的建設。
2.加強新生代農民工對職業的認可度
從新生代農民工主要從事的職業行業來看,技術性、服務性的居多。相較老一代農民工,他們仍然具備老一代農民工勤勞堅韌的品質,但是他們有著更高的職業追求和期望。因此,在現實面前,多數新生代農民工對自己的職業不滿意,甚至有的覺得自己從事的行業難以啟齒。雖然國家已在重視技術性行業、服務性行業的建設,但仍然難以改變新生代農民工心中的職業分類。因此,加強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認可度顯得尤為重要。從國家層面來說,應該加強保障新生代農民工的基本工作權益,建立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自信心。從企業來說,加強企業軟實力建設,重視員工的身心健康,加強員工之間的凝聚力和積極性。從新生代農民工自身來說,要轉變傳統的職業分類印記帶來的自我暗示,制定職業規劃,逐步建立自信心和成就感。
3.加強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感建設
城市和農村的概念對于新生代農民工來說與老一代不一樣,老一代的自我期望和社會比較沒有那么強烈,同時社會接觸也沒有那么充分。老一代農民工多將城市當做賺錢的地方,農村才是自己真正的歸屬,農村和城市在他們心目中的功能和地位區分較明確。對于新生代農民工來說,農村和城市給他們帶來了較大的矛盾壓力,與城市居民之間的社會距離強化了互動的壁壘,始終難以融入也導致在城市的生活難以自在。因此,要從軟件、硬件方面實現新生代農民工的融入建設,消除制度壁壘,同時加強城市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建設,積極推進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
注釋:
① 2013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R].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5/t20140512_551585.html,2014-5-12.
② 王春光.新生代農村流動人口的社會認同與城鄉融合的關系[J].社會學研究,2001(3):66.
③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Z].2010-01-31.
④ 新生代農民工的數量、結構和特點[G]. 國家統計局住戶調查辦公室,http://www.stats.gov.cn/ztjc/ztfx/fxbg/201103/t20110310_16148.html,2011-03-11.
⑤ 魏榮,靳美玲.《道德經》哲學思想疏導“弱勢心態”價值論[J].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1.
⑥ 魏榮,徐文靜.貧困大學生的弱勢心態及其矯正[J].教育探索,2013(6):146.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