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控編程與操作是高職機械制造專業群的核心技術技能。在當今專業改革和課程改革的大潮推動下,探索出適合高職學生學習的理實一體課程,筆者通過大量的教學實踐,做了較深入的嘗試,經過3個教學循環的實踐,已取得一定成效。
關鍵詞:數控編程與操作 理實一體 載體選擇
中圖分類號:TG65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7-0036-01
一、確定課程教學目標
“數控編程與操作”課程是根據職業分類大典中對機械類專業工種工作任務的要求、職業工種高級工國家鑒定標準中的基本要求和工種要求而開發的理實一體課程。
“數控編程與操作”課程涵蓋了原數控技術、數控加工技術、數控加工工藝與工裝課程內容,并將工裝及量具使用、加工操作中質量檢測、機床的維護與保養、制造行業的標準意識等內容融入到該課程中。內容的設置以培養學生工藝分析、工裝的選用、數控機床的編程、數控機床的零件加工、產品的質量檢測技能為主線,同時將相關的理論知識、人文素質內容融入到課程中。
二、構建課程內容
通過對企業的深度走訪、整合專業指導委員會專家的指導建議,對機械制造、數控加工、工裝設計、機床維護與保養等工作的基本技術技能要求的分析,確定數控編程與操作課程的工作任務:以典型機床編程、典型零件的加工為載體,完成典型數控機床的編程與操作技術技能、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藝與加工實施等過程。教學內容依托現行機械制造行業相關標準,貫徹標準化,經過反復篩選,確定各項目載體及知識點、技能點分配。
典型機床選擇數控車床、數控銑床、數控加工中心機床。數控編程方式選擇手工編程與自動編程。
(1)數控車床編程與操作部分主要選擇軸、套類零件。此模塊采取源自企業生產實際的零件,以從簡易到復雜的過程進行篩選載體,可選擇3—4個典型子模塊,如:“階梯、螺紋、組合零件、表面輪廓軸套類零件”。
(2)數控銑床部分主要選擇機體、叉架類零件。此模塊可選擇4個典型子模塊、平面體、輪廓、曲面表面、孔體零件加工。
(3)數控加工中心部分主要選擇箱體、孔系類。此模塊可選擇4個典型子模塊、平面體、輪廓、曲面表面、孔系零件。
三、實施教學過程
本課程主要采用項目教學法,配合采用任務載體驅動法、行動導向法、小組學習法、現場教學法等。項目教學法強調“學中做”“做中學”,體現完整工作過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團隊協作、解決實際問題等能力。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幫助者、促進者,而不再是學生學習控制者和單純知識與技術的講授者。
(1)劃分學習小組。小組教學有利于自主學習、團隊協作,有利于開展競爭性學習。為保證每個小組的理實一體課程順利開展,分組前應事先摸底考查,將每個學組的學生按學習與操作能力的情況進行搭配分組。同時,安排小組負責人組織本小組學生進行有關文明生產、機床維護、人員考核等方面的具體工作。
(2)指導教師。理實一體課程的教學指導教師,應有別于傳統理論或實踐教學的教師,在整個理實一體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應是一個組織者、幫助者、促進者、觀察者、教學環節的掌控者。
(3)學時的確定。理實一體理論的教學應采用每4學時一個(或兩個)教學任務的方式開展,數控編程與操作課程的每個子模塊由若干個教學任務構成,而每個教學任務都應該是集理論與實踐為一體的教學過程。
實施教學過程中每個子模塊教學按“基本知識”“加工工藝”“數控編程”“數控加工操作”四部分內容有機結合、分層遞進,知識以適應夠用為宜,工藝與編程由簡到深開展,加工操作技術由基本與復雜進行。
四、確立考核方式
“數控編程與操作”行動導向課程的成績考核,采用過程考核方式的方式。通過教學實施過程中每個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以及個人能力的展現,按照學生個人評分、小組評分、班級評分、教師評分來確定。
通過全體學生的“數控編程與操作”課程的編程與操作兩大項目的量化考核,最終將過程考核與量化考核兩種方式的結果按一定比例,匯總得到每位同學的“數控編程與操作”學習領域學生行動能力提高的情況分析總結材料。
五、經驗總結
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是理實一體課程的深入探索,教學實施場所選擇在數控實訓基地完成教學任務,通過相應的項目訓練提高技術技能,同時以強化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為目標,經過幾個學期的實施探索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經驗。但數控編程與操作課程的建設仍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提高的過程,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創新與改進。
參考文獻:
[1]范培珍等.基于工作過程的數控編程與操作課程學習情境設計[J].價值工程,2015(1).
[2]陳秀萍.“機械圖樣的繪制與識讀”課程開發與實施[J].技術與教育,2014(2).
[3]邵永錄.“數控特種加工技術”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與實施[J].高教學刊,2015(1).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