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莉莉
摘要: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七十二條明確規定了單位證人制度,將單位納入了證人主體的范圍。然而,對于單位證人資格的合理性問題,學界還沒有統一的觀點。因而,分析單位證人制度在我國存在的合理性,對于完善我國民事訴訟制度具有必要性與重要意義。
關鍵詞:民事訴訟法 單位證人 證人資格
中圖分類號:D9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8-0049-01
證人證言是民事訴訟法中一種重要的證據種類,在訴訟過程中有其獨特的意義和作用。然而,與其他國家的民事訴訟法僅規定了自然人證人不同的是,在證人的主體范圍上,我國民事訴訟法將單位納入了證人主體的范圍。
一、單位證人制度概述
對于“單位證人”的概念,我國的民事訴訟法并沒有作出規定,但結合我國訴訟法學界對于“證人”及“單位”概念的定義,可知“單位證人”是指知道案件情況而以單位身份提供證據,并能夠獨立承擔一定法律責任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在實踐中,單位證人作證的方式主要是證人證言,包括單位負責人或代表出庭提供的證言與書面證人證言。
二、單位證人資格問題分析
單位證人制度是我國民事訴訟法中的一項傳統制度,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廣泛存在。然而,在學理上,單位證人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卻亟待探究。因而,下文從證人證言的特性等不同方面來對單位證人的資格問題進行分析。
(一)證人的感知能力
這是指單位是否具備對證人所要求的感知能力問題。首先,單位作為依法成立的社會團體,具有為開展活動而由法律所擬制的表達器官和活動器官。其次,由于單位主體獨立的單位意志支配和控制著單位的整體活動,單位中的個體成員在從事職務活動時,體現的是單位自身的意志。因此,單位證人通過自然人體現單位意志,形成單位的認知,從而可以實現證人的感知能力,具備證人的基本屬性。
(二)證人證言的本質特征
這是指對于單位的作證方式是否符合證人證言的本質特征問題。在單位負責人或代表出庭和單位出具書面證人證言的作證方式上,單位主體的行為都是通過單位內部自然人的行為來實現的,所以單位證人的作證在形式上仍然符合證人證言的行為模式。在實質上,由于單位主體的負責人或相關工作人員是以單位名義提供證人證言,所以單位證人的作證行為由單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而不同于自然人證人。因而,單位證人的出庭作證行為及出具書面證言的行為符合證人證言本質特征并區別于自然人意義上的作證行為。
(三)證人出庭作證義務
指對于單位證人是否能按照庭審直接和言詞原則的要求,履行出庭作證義務。就單位委派單位負責人或代表提供證言的方式而言,該義務顯然可以由代表單位意志的人員承擔。就單位提供書面證人證言的作證方式而言,《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一十五規定①,單位證人提供的書面證言可以通過“向單位及制作證明材料的人員進行調查核實”的方式被采納,或通過“要求制作證明材料的人員出庭作證”的方式履行出庭作證義務。可知,單位證人仍然可以出庭陳述證詞、接受質詢,依法履行證人的出庭作證義務。
(四)偽證罪的主體
對于《刑法》未將單位規定為偽證罪主體而難以追究其刑事責任的問題。首先,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和《民訴法解釋》的相關規定,對于民事偽證行為,除對作偽證的證人證言不予采納之外,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這里所指的刑事責任應該依據單位證人的具體行為具體分析判斷罪名,并不當然構成偽證罪。因而,民事訴訟法與刑法仍然可以規范單位證人的作證行為,形成邏輯完整的單位證人制度體系。其次,由于立法工作的繁瑣與復雜,各個法律條文之間難免存在銜接不暢的問題,然而這并不能表明立法者對于相關制度的否定態度。
綜上所述,由于單位證人制度與典型的自然人證人制度存在諸多不同,容易引發學界對于該制度的質疑與爭論,但這不能否認單位證人制度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特定證據制度,是我國法律規定對當今社會現實生活的客觀狀況的反映,與我國的社會生產生活實踐的實際需要相契合。與此同時,我們應當不斷評估單位證人制度在我國司法實踐中的實施情況,立足我國民事訴訟實情,推動單位證人制度的完善,促進我國民事訴訟制度的發展。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