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慶
昆山以地名命名的藝術品有兩個,一個是讓世人矚目的昆曲,一個是讓國人搶眼的昆石。而且昆石先于昆曲揚名,其出典說來話長。
昆山的命名靈感來自于城內馬鞍山白石的發現。當時,只看到馬鞍山“百里平疇,一峰獨秀”,并無特別之處。直到南朝時,一位僧侶偶然發現峰內蘊藏的石坯,經去沙、浸泡后,成為巧奪天工的玲瓏石。正在這時,民間盛傳《千字文》,其中“玉出昆崗”一句說的是昆侖山盛產美玉,但馬鞍山的玲瓏石比起昆侖山玉石毫不遜色,于是有識之士就將縣名“婁邑”改成了“昆山”,馬鞍山改稱玉峰山,山中的白石也就順理順章地稱為“昆石”了。
自古以來,奇石繁多,琳瑯滿目,但昆石竟能脫穎而出,與靈璧石、太湖石、英石并列為“中國四大名石”,還與太湖石、雨花石并列為“江蘇三大名石”,這個耀眼榮譽是歷代玩石者嘔心瀝血的結果。(圖為三塊昆石精品,劉建華提供)
沙里淘金
“沙里淘金”這句成語說明金子來之不易,但昆石也深藏不露。別的秀石都是凸顯在山面,裸露在崖壁,只要尋覓,就能得之。而昆石卻是深藏在巖洞中,隱蔽在沙泥里,就等慧眼識寶,巧手加工。
玉峰山雖然層巒疊嶂,巨石嶙峋,但昆石只躲藏在有限的幾個山洞中。歷史上曾經開山修路、挖洞備戰,留下了許多貌不驚人的石坯,也有迷石者下洞采挖石坯,但離真正的昆石還有遙遠的距離。有時“表面難看內中秀”,有時“繡花枕頭一包草”,全憑玩石者的經驗去獲取一塊“外丑內秀”的石坯,然后步步深入地得到一塊可心的昆石。
從石坯到石品需要經過數道工藝,應切忌,只能進行晾曬、浸潤、去泥的粗加工;應切忌,不能用鉆挖、鋸琢、敲打的精加工。充分追求昆石的自然美是玩石人必須遵循的古訓,所以,昆石加工工藝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項目。
在昆石的生成過程中,泥漿、沙渣灌滿了石中空洞,就應在不傷害石質的前提下,剝去石坯的“骯臟外衣”,讓其露出潔白如玉的真容。工序復雜,時間漫長,只有慢工細活,才能獲取美感,所以,玩石可以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如果心急意煩,會把好石挖斷、敲碎,將全功盡棄,抱怨終生。
加工昆石就好像把一只丑小鴨孕育成一只白天鵝,成功率較小,猶如沙里淘金那樣艱難,所以,昆石物稀為貴,成為石中珍品。
賞中識石
昆石與眾不同,不是千石一面,而是各領風騷,就是常說的“同山不同石”。昆石雖然都出自玉峰山,由于出處不同,而使石品迥然不同。淺山的拙樸、深山的含蓄;東山的晶瑩、西山的通透。而且形質千姿百態,如雪花峰、雞骨峰、海蜇峰、胡桃峰、楊梅峰……,很明顯,都按昆石的形態特征命名,只聽昆石類別,就能大致感知昆石的形象,如白如雪花的雪花峰,薄如雞骨的雞骨峰等。
昆石的審美特征,古來就有“皺、瘦、漏、透”的總結,似乎與太湖石、靈璧石的特點相似,其實,昆石還有獨具風采的“小巧、潔白、晶瑩、空靈”的品性,而使昆石在賞石行列中獨領風騷。
昆石大多只有二三十厘米的高度,甚至還有更“袖珍式”的小品,常放置案頭欣賞。“色、紋、形、質、神”是判別昆石品級的具體內容。一般認為,溫潤如玉,潔白如雪的昆石為上品;紋理細膩,石膚光澤的昆石為上品;形態生動、意象豐富的昆石為上品。大石不一定是好石,可能看上去呆板乏味;小石不一定是塊差石,可能看上去氣象萬千。
賞石就是審美,審美就要識石。懂昆石的人就要左看右看,前看后看,確定獨特的視角,看出獨特的亮點,一塊看似平常的昆石,可能會被石家挖掘出令人振奮的審美信息,而成為石中精品。所以在玩石過程中,還需提高審美技巧。
昆石靈秀、典雅,擁有一塊得意昆石是石人夢想,往往長期尋覓,才偶爾得之。一般先是愛石、后是賞石,最后才有興趣走上藏石的道路。
錦上添花
昆石大多潔白,少有色彩對比,容易產生審美疲勞;昆石大多凹凸不平,難以穩定,不易擺放。聰明的石家,就在許多方面給予有的放矢的彌補,為素雅的昆石錦上添花。
大多昆石需要與“門當戶對”的基座相匹配,才能充分地展現出昆石的美感。配置基座不能隨心所欲地“亂點鴛鴦譜”,而需要與昆石進行嚴絲密縫的吻合。首先要確定昆石的最佳擺放位置,然后對形配座。可以量身定制,也可選用合適。基座大多由紅木、榆木、紫檀木等硬質木料制成,約請專業人士雕刻成空靈、纏繞、曲折、寫意的木架,造型需美觀,重心需穩定,大小需適中,高低需協調,特別要給力于昆石的幾個支撐點,就能使昆石穩如磐石,不動不搖。
為了誘發引人入勝的審美情趣,藏家往往會在命名上別出心裁——常在形態上點明鬼斧神工的造型,如《猴子撈月》《東方醒獅》等;也在形質上表明栩栩如生的寫真,如《銀雞獨立》《滿天飛雪》等。應該說,這是昆山文人迸發的創新智慧,而使命名妙筆生花,妙趣橫生。由于好石名能營造出浮想聯翩的想象空間,可使本來平淡無奇的昆石產生出意料之外的吸引力。
為了保護昆石的長久潔凈,防止灰塵污染到昆石的孔洞中,現代人想出了加蓋玻璃罩的辦法,能使昆石永遠潔白無瑕。
物稀為貴
改革開放以來,為了提高昆石的知名度,藏家門經常攜帶昆石精品,去參加全國各地的賞石比賽。昆石果然不負眾望,以其造型生動、質地晶瑩而屢屢摘金奪銀,再次為昆石的好名聲擴大了影響。
昆石屬于“石中之秀”,因此成為亭林園“昆石、瓊花、并蒂蓮”三寶中的一寶,為了檢閱山中瑰寶,已在亭林園中建立了“昆石館”。每當游人進館欣賞,都會被玲瓏剔透的昆石所陶醉,然后感嘆這座高不過數丈的玉峰山,原來山中還蘊藏著這樣惹人喜愛的寶石呢!
由于昆石資源十分稀少,自然成為“物稀為貴”的賞品,簡直稀罕得一石難求。這么一個小山,無論如何也經不起持續不斷的開采,所以宋代以來,官方就發布禁令,不準挖山。當今已徹底封洞,實踐著“愛石更愛山”的歷史使命。
留在藏家手頭的昆石,已是昆山不可再生的寶貴財富,所以都在備加呵護。面對價值不菲的經濟利益,也不愿出手。如果讓昆石外流,若干年后,昆石只聽其大名,難見其美容,豈不讓昆山人尷尬、難堪?
隨著經濟形勢的不斷好轉,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昆石越來越受到普通百姓的青睞。但是,保護不可再生的昆石資源,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當務之急。所以,有關方面已經制定保護對策,既能滿足群眾的需求,又能保護昆石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