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芳芳
摘 要: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深層次,研究與經濟體制改革有著密切關聯的高等教育改革問題顯得尤為重要。從結構功能理論視角,透視遼寧省高等教育改革供給側失衡問題,探求遼寧省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制度路徑,進一步對改革做出理性的目標選擇。
關鍵詞:結構功能;供給側改革;目標選擇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1-0045-02
一、結構功能理論視角下遼寧省高等教育供給側失衡問題
(一)結構功能主義的基本理論視角
結構功能理論是社會科學理論研究的重要理論流派,是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理論。該理論受到生物學的直接影響。結構功能主義理論關注社會結構及其所需功能之間的聯系。帕森斯是結構功能理論的代表,他的理論主要以社會行動理論、社會系統理論、社會變遷與社會控制理論為基本的理論架構。從他的理論中,我們能夠看到他對于社會行動和社會系統這兩個部分更加的關注。結構功能主義者認為,社會是由各個組成部分有機結合組成的具有相互關聯的整合系統,各個組成部分對整體發揮著應有的功能。他們甚至強調社會的“穩定的社會秩序”。社會結構的失衡引起了社會系統內部的連鎖反應。高等教育供給側也表現為失衡狀態,這種結構失衡進一步聚合就會進一步影響社會系統其他因素,進而影響社會結構。
(二)結構功能視角下的遼寧省高等教育供給側失衡問題研究
從結構功能理論視角看來,社會系統的各個要素都可以從它們在維持更大的社會體系中發揮功能的角度進行解釋。社會學研究人文中國社會結構是一個倒丁字型社會結構轉變成土字型結構。社會結構的底部依然是基數龐大的農民。但是,從倒丁字型結構變成土字型結構,最大的影響因子就是農民,農民以“農民工”或以“市民化”的形式向上流動到了城市的其他階層。盡管如此,當前我國的社會結構仍然處于一種失衡狀態,沒有走到一個現代化的結構中來。
按照結構功能理論的理解,這是由于這種結構與功能配合的失衡,進一步引起了高等教育供給側的失衡。高等教育與產業演進是一種相互影響的關系。教育推動勞動者的進步,也就推動了整個社會結構的變化。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東北地區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的印發實施,進一步意味著東北振興新的全面啟動。影響社會結構最重要的因素是產業結構,而推動產業結構轉型社會結構才會隨之發生變化。
遼寧省是東北的重要區域之一,其產業結構也是較為典型的以重工業為主導產業,第三產業發展緩慢。遼寧省經濟發展模式面臨著資源和環境的雙重壓力,企業自主創新明顯動力不足,傳統產業經濟效益逐步回落,第二產業主體作用呈現弱化傾向。由于第二產業整體偏離度偏低,在高新技術產業研發方面進展緩慢,缺乏行業競爭力。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其中之一就是高新技術人才供給不足。因而遼寧省高等教育供給側失衡主要表現為:第一,遼寧省高等教育質量隨著擴招比例的增加,師資力量和教學資源的不足等原因造成了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下滑,人才供給質量失衡。第二,高等教育專業設置不合理。重工業專業有較高的優勢,人才培養多集中在理工類院校,但在資源勘查、生物工程、微電子等其他領域人才較少,造成人才供給專業分布失衡。以結構功能理論視角透視高等教育供給側失衡現象,不難看出產業結構的轉型與高等教育供給出現了相互契合的矛盾,也就出現了結構與功能的失衡。
二、結構功能理論視角下遼寧省高等教育供給側目標選擇
(一)明確遼寧省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戰略定位突破——著力優化教育結構
在這一理論視角下遼寧省的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由供給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供應不足,人力資源的供求關系也會發生類似的結構性變化。因而改革實質上是與社會系統整體結構功能的變化相適應。結構化的變遷對與之關聯的功能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轉型時期的經濟要素所帶來的社會結構的變遷,必將導致與之功能關聯的功能提出進一步重新建構的要求,然而在社會系統中的重要一環,高等教育無論從外部更新樣態和內部結構調整,都要能有效的契合社會結構功能訴求,最終能成為社會內生性發展重要的動力。進而發揮推動和完善東北新一輪振興的重要推動力和社會秩序的建構功能。而社會結構運行模式同時決定了與之關聯的系統的整體組織的運作方式。高等教育要想實現其功能全面優化遼寧省高等教育結構,就是要將人才培養結構與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的全面銜接。
(二)遼寧省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目標的重要著眼點——提高高等教育學科專業市場配置力
高等教育學科專業市場性是遼寧省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目標的重要著眼點之一。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的市場性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提高遼寧省高等教育學科專業市場配置力絕對不是將高等教育絕對市場化。高等教育主體絕不能只追求片面的學校效益而忽視人才培養和社會效益。不是一味的看到市場需要什么就設置什么專業,致使一些熱門專業重復設置。高等教育專業設置既要體現市場的適應性,同時也要體現政府的主導性;教育主管部門既要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同時也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不能一味地盲目的上馬一些熱門專業,使很多學生高分考入熱門專業,畢業時卻因專業人才過多而無法就業,造成教育資源和人力資源的雙重浪費。因而,高等教育主管部門的進位與退位的角色定位就成了改革的關鍵要素。
2.提高遼寧省高等教育學科專業市場的適應性不僅要適應當前的經濟發展還要具有前瞻性。社會經濟具有動態性,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具有滯后性的特點,因為人才培養有一個周期性的過程,不能僅僅因為目前經濟發展緊缺的專業就大力發展,而不考慮未來經濟發展對一些專業的可能需求,就會導致資源浪費和錯位。因而提高遼寧省高等教育專業市場的適應性,要從區域經濟發展為出發點,著眼于社會發展的前瞻性,做出科學的預測和規劃,對現有的專業做出動態的調整,積極使專業設置處于動態平衡中。
3.提高遼寧省高等教育學科市場的適應性同時加強學科的專業性內涵建設。高等教育主動適應市場,但人才是一種特殊的商品,不是靠基礎設施和規模化的生產就能夠完成的。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傾注很多很多情感的東西,高校在做好學科市場的適應性的同時要加強學科的專業性的內涵建設,這其中包括師資隊伍的建設,有的學校專業設置很合理可教師配置跟不上,很多課程沒人上或上不好,課程設置不合理等。因而,提高遼寧省高等教育學科市場的適應性要加強高等教育主體的主動適應性和監管力度。積極而不是被動的進行改革調整,加強協同創新的能動性,使各個高校流動起來,進一步適應經濟改革變遷。
(三)遼寧省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目標側重點——積極推進部分高等教育突破結構束縛向應用型本科轉變
高等教育部門在一定時期內為社會和個人提供的接受高等教育與科技服務的機會。從需求側改革向供給側改革體現了高等教育的內部結構的變遷。高等教育改革的這種轉變預示著社會結構的張力,有效供給不足與有效需求乏力是這種轉變的主要動因。從結構功能理論中我們看到經濟系統執行環境使用功能,看到中央對經濟形勢準確判斷為經濟新常態狀態并對經濟實行供給側改革,這些都對進一步促進遼寧省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升級、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提高我國經濟增長潛力具有深遠意義。
高等教育供給應將一部分教育資源轉向金融、互聯網、物流、文化等后工業時代的新型服務業。針對新型服務業進行專業和能力培養,積極推進部分高校向應用型本科轉變。
(四)遼寧省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現實目標——創新遼寧省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
從結構功能主義理論視角下我們看到,進行高等教育改革的現實目標是創新培養人才的模式,為了避免教育結構和功能的碎片化和分裂化,就要在改革中盡力避免利益分化及其引發的價值分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蘊涵著包容與均衡的價值訴求,意味著盡可能的促進結構調整,進一步使高等教育適應受教育主體的行為模式及其意愿。同時也可能促進受教育主體調試其行為主動的適應社會結構的新功能的訴求。這種邏輯推演是結構功能理論的闡釋,也是現實操作層面的目的導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從三個方面開始嘗試:首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動力方面。將高等教育創新人才培養的“內生需求”和外部“刺激”力量相結合。明晰讓高校內部衍生和讓企業外部介入的不同效果,讓人才培養從高校理性主導過度到企業理性、政府培育相結合的路徑聯系。分類有序的推進企業介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與成熟。其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進一步實施多元化發展的思路來迎合人才需求多樣化的形態。根據各高等個辦學主體的社會評估和反饋情況,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避免千校一面的狀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度設計和政策傾斜的同時要考慮教育公平和基礎學科的動態均衡發展,避免一刀切。最后,高等教育要結合遼寧經濟發展、文化傳統和學校的歷史傳統適度創新。一方面,必須警惕將“高校傳統全部扔掉的陷阱”而對于高等教育創新經驗盲目跟風,損壞很多優秀的教育資源和傳統;另一方面,必須注意“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對于當前處于劣勢的專業和學科要加以適當的保護,加之政策以及各種社會資源方面的適度傾斜,實現高等教育發展利益動態的均衡,達到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目標選擇到人才選拔的融通。
參考文獻:
[1] 劉易斯·A·科瑟爾.社會學思想名家[M].石人,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2] 帕特里克.二十世紀的社會理論[M].翟鐵鵬,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3] 曲貴卿,張海濤.帕森斯與默頓的結構功能主義比較分析[J].學術交流,2009,(2).
[4] 胡鞍鋼,周紹杰,任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
[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