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首先介紹了工業4.0、“互聯網+”、生產性服務業等相關概念,然后介紹了生產性服務業創新模式,其中包括“互聯網+”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影響、基于“互聯網+”的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路徑、生產性服務業創新新特性、生產性服務業創新模式應用,讓我們大概了解了關于生產性服務業創新的新內容;隨后,根據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現狀提出了一些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并就其問題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工業4.0 “互聯網+” 生產性服務業
中圖分類號:F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05-027-02
一、有關概念
1.工業4.0。“工業4.0”是2013年3月德國提出的,其描繪的是智能制造的宏偉藍圖,這是繼蒸汽機的應用、規模化生產和電子信息技術等三次工業革命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4.0就是把工廠中的所有制造資源和加工設備形成網絡,半成品和原材料連成物流網,在這個虛擬的網絡中形成的決策運用到現實生產中,從而達到智能生產甚至是大規模生產的目的。由于在生產中所有的環節聯網物理系統都能掌握,因此我們可以預知各個環節中半成品的健康狀況。建立合理的維修和保養的方式,確保盡可能節約成本,延長使用壽命。在產品報廢以后,我們還可以檢測到還具備價值的零件,重復使用,避免大量浪費,達到綠色生產的目的,實現可持續生產。
2.“互聯網+”。“互聯網+”代表了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是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提出的,即創新2.0時代,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如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各行業跨界融合,從設計、生產、銷售到售后的全流程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促進產品和服務的融合,催生出各種基于互聯網的新型服務業態,發展壯大新興業態。
3.生產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是從制造業內部的服務部門分離出來的新型產業,是制造業的配套服務業,它依賴于制造業,存在企業的產前、產中和產后的各個環節中。生產性服務業是第三產業,主要為其他產業提供市場化的中間服務,即不向消費者提供直接的產品和服務,主要依靠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促進二、三產業的快速融合,因此具有知識和技術密集度高、專業化程度高和與產業融合度高等特點。
二、生產性服務業創新模式
“工業4.0”和“互聯網+”要求傳統制造業和服務業必須進行革命創新,否則我國經濟不會得到實質提高,因此生產性服務業作為新興產業應運而生。
1.“互聯網+”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影響。互聯網系統改變了生產性服務業的商業模式,傳統服務業融合互聯網技術形成了全新的供應鏈管理水平。如滴滴打車,用戶可直接通過互聯網進行打車,不論用戶在哪里,互聯網用戶通過發出的打車信息,位于距離用戶最近的出租車司機接收后會在第一時間為用戶提供服務,這樣不僅節省了用戶的時間還節省了提供服務的另一方的時間,總的來說是社會最優的。互聯網系統還可以實現差異化服務,滿足個性化定制。如個性化定制創新業務和移動O2O營銷創新模式,線上線下結合,現在全國性的互聯網系統比較成功,而“互聯網+”可以使地區性的商家資源面向地區的市場,為每一個地區的消費者提供個性化差異的服務。不僅如此,由于“互聯網+”本身的配置功能,互聯網系統可以改善生產性服務的資源配置,打造全流程服務,促進二、三產業的進一步融合。
2.“互聯網+”的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路徑。通過新型網絡技術如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與生產性服務業的融合,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技術創新如大數據技術、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移動互聯網、智能技術等,以技術創新牽引商業模式創新如互聯網金融服務、物聯網服務業、信息技術服務業、云服務等,以商業模式拉動管理創新如遠程監控、智能決策,最終實現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深度融合,完成生產性服務業的轉型升級。
3.生產性服務業創新新特性。生產性服務業創新具有更加復雜的顧客交互過程和顧客參與行為,在網絡環境中,顧客可直接登錄網站執行相關操作活動,縮短了顧客參與的時間成本,并且在虛擬的互聯網環境中,顧客可以享受到更加真實的服務體驗。生產性服務業創新受到信譽和企業形象的影響較大,由于顧客是在虛擬的環境中進行體驗,因此顧客會對這些服務持觀望狀態,而如果是一個具有高大形象的企業提供的服務時,顧客會更有可能選擇這個服務。互聯網下的生產性服務業創新受到顧客與顧客之間交互行為的影響,并且創新周期明顯縮短,因為新服務從概念生成到服務產品傳遞的過程越來越短,顧客的個性化需求也促使企業縮短服務創新周期。
4.生產性服務業創新模式應用。就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現狀而言,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已成為北京市重要的支柱產業,是北京市現代服務業的核心,結構相對均衡,應運而生的生產性服務業聚集區初步形成,如中關村科技園區、金融街、中央商務區等是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生產性服務業聚集區。生產性服務業的聚集有利于將資源聚集在一起,形成范圍經濟,有利于使北京的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更有利產生規模經濟。
生產性服務業屬于第三產業,而在“工業4.0”和“互聯網+”下的生產性服務業創新,“互聯網+”物流則要首當其沖。“互聯網+”物流是在物流中運用互聯網思維對物流全局進行重新審視,對現有物流運行方式及物流思維的全面改革。例如,馬云擁有的阿里巴巴公司。阿里巴巴公司擁有電子商務集團、智能物流骨干網和螞蟻金融服務集團三大支柱,并以大數據和阿里云網絡平臺為支撐,成功的營造出了融“三流”于一體的產業生態。
傳統的生產性服務業的商業模式是“先制造、后銷售、再消費”,消費者被動地去接受企業所提供的產品,而在工業4.0背景下不僅可以使企業進行大規模生產,而且還可以實現個性化定制,真正做到“以用戶為中心”,企業將用戶接入產品設計、制造、交付的全流程中,通過規模化的模塊實現定制生產,用戶只需將不同模塊進行選擇與組合,就能構建成千上萬不同種類的個性化產品,進而企業根據其需求進行制造生產進而銷售,實現“先個性化定制、再制造、后消費”新型商業模式的轉型升級。
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現狀及創新建議
1.生產服務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1)社會化和市場化程度偏低。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市場化、社會化程度較低,體制改革需要進一步深化。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市場發展尚處于較低水平,市場不完善,布局分散。除了少數的傳統的服務業外,其他剛新興的生產性服務業社會化程度普遍較低,壟斷過度,行政色彩濃重,造成一些生產性服務業需求不能得到實現。
(2)個性化定制發展受限。現階段是工業4.0的起步階段,企業沒有形成比較規模的生產系統,生產設備不達標,因此在產品生產的質量上會出現些許問題,有可能滿足不了個性化定制的要求。并且由于現在是互聯網時代,信息傳遞速度較快,個性化定制的提出可能會被他人共享和盜用,因此需要使用知識產權在分享和保護中做一個權衡,從而影響個性化定制的發展。
(3)高科技含量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較低。生產性服務業是近期新興行業,目前處于萌芽期,在各方面都不成熟,生產性服務業的比重仍然偏低,目前可以看到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科研投入的比例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并且以政府投入為主,而政府投入又主要集中在計算機、郵電通信、金融服務等少數行業,因此造成生產性服務業中高科技含量低。同時,我國國內市場對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不足,中國經濟長期是粗放型發展的模式,造成服務業占比偏低,不注重中間服務需求,高端服務需求市場也跟不上發展的步伐。
(4)高層次服務人才匱乏。服務行業當前從業人員數量比較多,但生產服務業未來的發展趨勢是技術和知識含量高的行業,尤其在工業4.0和“互聯網+”深度融合的時代,在很大程度上,許多非技能員工將會被新技術所替代,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人才,生產性服務業是建立在技術和知識基礎上的產業,而目前的從業人員素質不能適應未來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要求,更不要提生產性服務業的創新問題了。在一些特殊的領域,如金融、財會、研發等高級管理部門,這些對人才有很大的需求,而我國對這些人才的供給顯然不足,低端的金融、財會、研發人員處處可見,可這些不足以彌補我國對高層次服務人員的需求,這將會成為制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瓶頸。
(5)整體創新能力、創新強度和創新動力不足。我們現在一直在講創新,可是很少有企業能夠做到這一點,先不用說高層次人才的缺乏,大多數企業注意不到創新的重要性,企業資源創新投入能力不足,或者是企業普遍缺乏足夠的資金和設備投入。現在大多數企業所倡導的創新主要為模仿性創新和漸進性創新,缺乏根本性創新,缺乏自主創性能力。并且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創新動力不足,生產性服務業企業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設嚴重滯后,并沒有形成一個成熟的創新發展理念。
2.生產性服務業創新的發展建議。
(1)提升生產性服務業的社會化信息化水平。生產性服務業是新興行業,目前正處于成長期,因此社會化信息化水平不高,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從宏觀方面考慮,政府應完善市場結構,對現有的生產性服務業進行體制改革,對現有的生產性服務業進行調整,防止過度壟斷,不良競爭,降低生產性服務業進入門檻,考慮到政府方面,同時也要考慮到市場方面,發揮出市場的調節作用。微觀方面,企業可制定詳細的企業創新交易模式的發展規劃,引進較先進的新興技術,運用“互聯網+”的技術優勢,將企業的研發、生產、銷售、售后等方面集成起來,實現對企業的全方位監控,為企業決策和制定戰略提供數據信息。
(2)建立特色生產性服務業聚集區。集聚是現代各行各業發展的最終趨勢,通過集聚、擴大企業規模,從而形成規模經濟。不同的地區根據各自地區不同的優勢,集聚成生產性服務業聚集區,合理規劃和有效開發管理,形成規模優勢及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地域優勢。充分利用工業4.0和互聯網+大環境背景下的技術優勢,如大數據、現代物流、研發設計、云計算、移動互聯網,虛擬與實體充分結合,建立特色的生產性服務業聚集區。
(3)引進和培養高層次服務業人才,強化人才支撐。企業的核心是人才,沒有人才的企業就不具有競爭力,生產性服務業未來的發展趨勢是技術、知識密集型行業,因此需要高素質的人才。企業獲得人才的途徑有很多,可以向國內外市場招納優秀人才,引進世界上先進的生產理念和管理經驗,做到技術標準、行業法規與國際接軌。企業也可以選擇自己內部員工,讓他們接受專業化培訓,真正成為企業的有用之才。
結論
工業4.0和“互聯網+”大背景下給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帶來了機遇,同樣也有挑戰。面對機遇,我們要好好把握,在把握機遇的同時,我們也要對其存在的風險進行相關控制。生產性服務業的創新點在于將虛擬的互聯網與我國相關的服務業進行融合,充分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從而達到我國傳統生產性服務業的轉型升級,這一設想相當完美,但應用到具體實際中去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轉型升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實踐中慢慢摸索而成,所以我們需要在實踐中慢慢探索出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創新之路。
參考文獻:
[1] 賈瑩,王鐵山,徐玲.基于“互聯網+”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路徑[J].西安郵電大學學報,2015,20(5):97-99
[2] 韋福祥,宋琳曦,李金鳳.互聯網環境下中國服務業創新模式研究[J].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11(7):101-107
[3] 張春霞,彭東華.環首都經濟圈新規劃下廊坊生產性服務業模式創新研究[J].職業時空,2014(10):112-114
[4] 陶金澤亞,吳鳳羽.工業4.0背景下的個性化定制探討[J].改革與開放,2015(21):17-18
[5] 孫浩.工業4.0時代的生產性服務研究[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5(10):87
(作者單位:南京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 江蘇南京 210046)
[作者簡介:陸娜娜(1992—),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南京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產業經濟學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產業經濟與區域發展。]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