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楠

摘 要:黃金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在歷史上具有獨一無二的內在價值和穩定性。現如今,黃金雖然已不再擔任貨幣的角色,但是仍然有助于緩解金融危機、穩定匯率,仍然是行使國際支付的最終手段。文章通過描述黃金儲備的歷史變遷過程和優劣勢,分析了我國中央銀行黃金儲備的發展現狀以及適度規模,探討了我國增加黃金儲備的意義和實現途徑。
關鍵詞:國際貨幣體系 黃金儲備 適度規模 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F840.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05-152-02
一、黃金儲備的歷史變遷
黃金儲備問題歸根結底是國際貨幣制度產生、發展、變革的歷史產物。國際貨幣體系先后大約經歷了三個階段:金本位制、布雷頓森林體系和牙買加體系。由于不同貨幣體系下所實行的匯率制度不同,黃金所發揮的作用亦不同,所以隨著國際貨幣制度的發展,黃金在國際儲備中的地位也不斷發生著變化。
在國際金本位制度下,黃金是各國主要的儲備資產。但是,隨著世界經濟快速發展,國際貿易不斷擴大,作為一種稀有貴金屬,黃金逐漸不能完全滿足商品流通的需要。同時,黃金作為一種礦產資源,不同國家存量差距較大,這種根本性質上的不公平不但影響了金幣的自由鑄造,也影響了金幣的自由流通。一戰時期,由于參戰國大都使用黃金購置軍火,導致黃金自由輸出與銀行券兌現業務的停止,最終使得金本位制崩潰。
與金本位制相比,布雷頓森林體系有了一定的改進。在該體系下,美元幾乎擁有與黃金同等的地位,成為一種全球性的支付手段和儲備手段。但是,該體系要求美國要通過在國際收支中長期保持順差來增加其黃金儲備,從而使得美元幣值的穩定,讓其他國家能夠接受美元,將美元作為國際支付的手段;同時,美國又要通過長期保持國際收支逆差,來避免全球面臨外匯儲備短缺的風險、國際流通渠道出現國際支付手段短缺的現象。這種自身存在的無法化解的矛盾性讓該體系的崩潰成為必然結果。后來,美元危機與美國經濟危機頻繁爆發,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宣告結束。
1976年4月,牙買加體系正式形成。在該體系下,增加了清償貨幣的數量,出現了雙匯率制度并存的局面,使得各國經濟愈發獨立、靈活。但是,該體系仍然不夠健全,需要進行改革。
二、黃金儲備的優劣勢分析
長期以來,黃金作為各國國際儲備中的重要儲備資產,有優于其他儲備之處,也有一定劣勢所在。
黃金作為儲備資產,其優勢在于:第一,可靠性。當國際上出現局勢動蕩時,黃金是最可靠的保值手段。第二,獨立性。一國黃金儲備的多少完全受控于該國自身,其他任何國家無權干涉。第三,代表性。一國黃金儲備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該國的經濟實力。
黃金作為儲備資產,也有其劣勢所在:第一,流動性較差。在現有體系下,黃金不能直接用于支付,而在變現過程中,較高的成本會降低黃金儲備的吸引力。第二,收益率不穩定。波動的黃金價格與大量的保管費用,導致國家持有黃金的收益率不夠穩定。第三,增持難度較大。受到產金成本和其他用金需求的影響,一國央行增持黃金儲備難度較大。
三、我國中央銀行黃金儲備的歷史發展及現狀
從有關圖表中可以看出,1975—2014年,我國外匯儲備量總體呈不斷上升態勢。自2015年起,受到對外投資、資本外流、藏匯于民等多方面影響,外匯儲備量開始下降。而與此相比,我國的黃金儲備在2015年之前變動較少,平均增長速度較為緩慢。2015—2016年,黃金儲備逐年增加。但整體看來黃金儲備在外匯儲備中所占比重仍為一個不斷下降、趨于平穩的態勢。根據表格中的數據統計,1975—2014年,我國黃金儲備量變化次數只有4次。1975年,我國黃金儲備量達到1280萬盎司,在隨后的七年時間里,黃金儲備量基本維持在這一水平。在這段時期,國際上大多數對外結算開始使用黃金,黃金的貨幣功能明顯體現。同時,10%左右的黃金產量年增速也為我國增加黃金儲備奠定了基礎。1981年到2000年,在這20年時間里,我國黃金儲備量一直維持在1267萬盎司這一水平。這段時間正好是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黃金朝著非貨幣化方向演變的過程,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實物界,都紛紛開始質疑黃金在國際儲備中的地位。因此,許多國家開始減持黃金儲備,我國央行也調整了黃金儲備量,只是減持規模相對較小,整體變化不大。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黃金儲備的重要性在抵御危機中得以體現,我國的黃金儲備發生了第二次較大規模的變動。2001年,我國央行將黃金儲備調整為1608萬盎司。2002年繼續增加到1929萬盎司,之后7年當中,基本一致維持在該水平。但是,美國量化寬松政策的實施使美元一直處于疲軟狀態,這加大了我國外匯儲備的縮水風險。為降低這一風險,進一步優化國際儲備資產結構,我國央行于2008年適時增加了1460萬盎司的黃金儲備,直到2014年一直維持在3389萬盎司。2015年起,由于人民幣匯率變動、全球金融市場不穩定等原因,我國黃金儲備量開始逐年增加。
2016年,我國黃金儲備量達到5924萬盎司,較2015年增長258萬盎司。就目前來看,世界黃金儲備主要集中在美國、德國、意大利等發達國家,中國位居世界第六。如果僅僅從黃金儲備規模來看,我國央行黃金儲備似乎不少,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并不是很大,至少排在前十名。但是,我國央行的黃金儲備在外匯儲備中的占比,無論是從與發達國家相比的角度來看,還是從適度規模的角度來看,均是偏低的。
四、我國中央銀行黃金儲備適度規模的探討
一個國家究竟儲備多少黃金適宜,或者說黃金儲備在國家外匯儲備中的占比為多少恰當,這在理論和實踐中均沒有明確的規定。各國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適時調整其黃金儲備量。我國央行黃金儲備的規模應滿足幾個需求:一是償還外債,穩定本國匯率。二是分散外匯儲備風險,優化國際儲備結構。三是維護國家貨幣信用,支持國家主權貨幣國際化。四是維護國家金融安全和政治安全。基于以上條件,筆者認為,由于美國和歐元區國家受歷史因素的影響,央行黃金儲備量大而外匯儲備量相對較少,所以我國央行的黃金儲備規模不能完全按照美國或歐元區國家的標準來增持,其標準只能作為參考。通過查看世界各國官方黃金儲備在該國外匯儲備中的占比,考慮我國政治、經濟等多方面因素,借助相關理論知識進行分析,筆者得出結論:我國央行黃金儲備規模應為外匯儲備總量的6%~8%比較適宜。截至2017年1月,我國央行黃金儲備占比只有2.2%。2016年末,我國外匯儲備額為30105.17億美元。2016年黃金平均價格為1200美元/盎司。根據適度規模占比分析,我國央行黃金儲備價值應不少于1806億美元,即我國央行黃金儲備規模至少應達到4267公噸,扣除現有的黃金儲備1842.6公噸,我國央行仍需增持2424.4公噸的黃金,這樣才能進一步優化我國外匯儲備資產結構,提高我國外匯儲備收益水平。但是,就目前的國際金融形勢來看,黃金價格并不十分穩定,未來的走勢難以預測。所以,我國央行在增持黃金儲備的同時,仍然要關注適度性問題。即使在上述分析中,得出了筆者所認為的我國央行黃金儲備適度規模的黃金儲備量,但也只是一個理論狀態下的理想值,存在著誤差。因此,就現階段而言,我國央行應適當增持黃金儲備。
五、我國增加黃金儲備規模的實現路徑
黃金儲備作為國際儲備形式之一,有其自身獨特的優勢,但也存在無法避免的劣勢。因此,在增加黃金儲備時,需要謹慎行事,要將其作為一個長期戰略規劃進行,不能急于求成。
(一)適時適量購入黃金
若在國際金價較高時,通過大量購買黃金來增加我國黃金儲備,會推動金價持續上漲,提高國際儲備成本。而當國際金價較低時,雖然購買黃金可以減少國際儲備成本,但過低的金價會降低我國黃金儲備的實際價值。如果金價持續下跌,大量購買黃金可能不但不能增加我國的國際儲備,還有可能出現儲備資產的損失。因此,運用這種方式增加黃金儲備,需要選擇恰當的時機,在能夠減少購買成本的同時,降低儲備風險,實現保值增值。
(二)“藏金于民”
國家可以通過吸引社會資金購買黃金的方式,來使得黃金在官方儲備增加的同時,民間儲備得以同步增長。“藏金于民”政策的實施,不僅能夠增加一國的黃金儲備,而且不占用國家資金,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策略。我國應進一步發展和完善黃金市場,擴大黃金投資范圍,增加黃金投資品種,確保民間投資黃金渠道的暢通,從而更好地推動“藏金于民”政策的實施。
(三)完善黃金市場
黃金市場的完善有利于增加黃金的流動性,實現黃金儲備的經濟效益最大化。我國應通過完善黃金市場,加大國庫黃金在市場上的出租量,憑借收取租借利息等方式,實現黃金儲備的保值增值,彌補持有黃金的機會成本。此外,國家還可以運用收到的利息等資金,購買更多的黃金,從而實現黃金儲備規模的增加。
參考文獻:
[1] 陳帥立.中國黃金儲備的適度規模研究[D].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2] 張國君.我國黃金儲備量適度規模研究[D].內蒙古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3] 吳書新.人民幣國際化下我國黃金儲備適度規模的研究[D].河北經貿大學碩士論文,2011
[4] 張華忠.淺議黃金儲備與金融安全[J].上海金融,2008(9)
[5] 呂偉.關于我國黃金儲備的思考[J].法制與社會,2007(08)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紅古支行 甘肅蘭州 730084)
(責編:紀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