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娟
摘 要:草原是我國的重要戰略資源,對草地生態系統破壞經濟損失進行評價,是促進草地資源合理利用的一種有效措施。因此,從評價模式的主要內容入手對草地生態系統破壞經濟損失進行了分析,可提出相關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遙感技術;草地生態系統;經濟損失
中圖分類號:F329.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1-0098-02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環境問題的涌現,使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成為了黨和國家角度關注的問題。從我國的國情現狀來看,草原所發揮出來的水土保持和涵養水源的作用,對國家的生態安全有著積極的意義。在城鎮化的發展進程中,草地資源的保護問題成為了社會較為關注的一個問題。
一、草地生態系統破壞經濟損失評價的主要內容
從我國生態問題的表現來看,草地生態破壞損失主要指的是在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作用下所導致的草地生態系統自身質量退化的問題。隨著環境問題的不斷發展,草地資源的破壞會成為加劇我國環境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從國內學者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情況來看,借助生態技術與遙感技術共同作用的草地破壞實物量數據機制的構建,已經可以讓研究者對草地的生態破壞經濟損失進行估算。從這一評價機制的主要內容來看,對草地生態破壞問題的實物量和價值量的計算,是這一體系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的主要評價內容[1]。在對與之有關的數據內容進行探究的過程中,國家氣象局所提供的國內氣象數據可以為弄清生產力和植被覆蓋度問題提供一定的參考數據。中國農業科學院所提供的遙感數據可以為生態系統植被覆蓋度等生態問題的計算提供一定的幫助。國家價格監測中心所提供的經濟統計調查數據可以為生態破壞損失價值量的核算提供一定的幫助。從生態系統破壞經濟損失評價體系的內容來看,相關數據的真實性可以被看做評價內容的實效性的主要保證。
二、草地生態系統破壞經濟損失評價的主要方法分析
在對這一評價模型進行應用的過程中,學者首先需要通過遙感分析技術的應用,對草地覆蓋類型的空間分布問題進行判斷,進而對遙感數據、氣象數據相關內容入手,對草地生態系統的復古功能實物量進行計算。在對草地的人為破壞情況進行探究的過程中,基于過度放牧率的人為破壞系數問題是研究過程中無法忽視的一個問題。為此,在構建相關研究方法的過程中,我們首先需要對草地的生態破壞實物量問題進行探究,進而借助它和人為破壞系數對草地生態破壞實物量問題進行計算。也就是說,核算方法的構建是這一評價體系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所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對草地生態系統的經濟損失評價問題進行探究的過程中,除了草原生態系統中的有機物質生產問題、營養物質在草原生態系統中的循環問題和二氧化碳的吸收問題等與草原生態系統自身的凈初級生產力有關的問題以外,在構建計算模型的過程中,草原生態系統的下墊面問題也是我們無法忽視的一個問題。從我國草地資源的現狀來看,土壤、水域、水稻田和沼澤可以被看做草地下墊面的主要組成部分,紅軍長征期間所途徑的草地,就可以被看做是下墊面為水的一種草原。針對下墊面為土壤的草原,在對人為破壞問題進行探究的過程中,研究人員需要從土壤的蓄水能力入手,對草原水源涵養的損失量問題進行探究。針對下墊面為水的草地,降水轉換率是計算水源涵養問題的過程中所需的主要參考要素[2]。除此以外,在構建損失評價體系的過程中,草原生態系統所面臨的水蝕問題和風蝕問題也是研究人員所關注的問題。這兩大問題與草原的表土損失問題和土壤肥力的損失問題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在對與之有關的表土損失量問題進行探究的過程中,與土壤可視性因子和地形因子有關的USLE模型已經得到了應用,因而,在對草地的凈初級生產力問題進行精確計算以后,草地生態破壞實物量向與之有關的價值量問題之間的轉換,就可以被看做是對研究機制的科學性進行提升的有效措施。
三、草地生態系統破壞經濟損失評價的參考要素分析
人為因素是我們在對草地生態系統破壞現象所帶來的經濟損失進行探究的過程中所不可忽視的一種要素。從這一現象的表現形式來看,在城鎮化進程中表現出來的違法占用草地問題和過度放牧問題,以及對草原中野生資源進行盜挖亂采的行為,都可以被看做是對草地生態系統進行破壞的表現。對草地植被覆蓋度問題可以被看做經濟損失評價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參考要素。從我國科技水平來看,地表實測法和遙感測量法是對草地植被覆蓋度問題進行測量的有效方式。在對此進行計算的過程中,我們也需要從草原的人為破壞率和牲畜超限率等問題入手,對損失評價體系進行完善。針對與之有關的土壤肥力問題,替代價值法是一種較為常用的計算機制。利用化肥的平均零售價和化肥經銷商的利潤值(化肥零售價與化肥批發價之間的差價)入手,對草原的土壤肥力損失進行衡量,是這一機制在實際應用中的主要作用機理[3]。為了保證計算結果的科學性,在對這一模式進行應用的過程中,相關人員需要嚴格從化肥材料的市場行情入手來對肥力損失問題進行計算。
四、草地生態系統破壞經濟損失評價的結果分析
從草原生態系統破壞問題所引發的損失來看,牧區的過度放牧問題是草地生態系統破壞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一問題的出現與我國草地的分布情況存在著一定的關系。我國的草地資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受到當地氣候環境問題的影響,畜牧業在西部地區的農業經濟中發揮著較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對經濟損失評價結果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西部地區的草地生態損失問題要大于我國的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因此,對于以畜牧業為主的地區而言,畜牧業生產方式的變革,是促進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有效措施。
從這一系統的應用過程來看,草原地區的土壤侵蝕量等有關要素是建立在某一地區的具體情況基礎上的。在將其中的一些計算方法進行推廣的過程中,有關部門也需要從地區的實際情況入手,對這一評價體系進行應用。
遙感技術在草地破壞及經濟損失評價中的應用,可以為評價體系提供一些具有真實性的數據支撐。在對遙感技術進行應用的同時,從草原所在地區的實際環境入手,對初級生產力等問題的計算方法科學性進行提升。
參考文獻:
[1] 曹東,於方,朱文泉,謝光軒,宋存義.遙感技術支持下的草地生態系統破壞經濟損失評價[J].環境科學學報,2011,(8):1799-1807.
[2] 崔霞.甘南牧區草地遙感監測與分類經營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1.
[3] 阿依古麗.吉林西部草地動態變化分析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價[D].長春:吉林大學,2009.
[責任編輯 興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