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鳳霞+白婕妤+劉園園+劉寧
摘要:“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國之大計,其直接關系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潛力,特別是在當下中國社會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教育對促進這一轉型具有重大意義。由于歷史文化、地理因素和其他因素的綜合作用,中西方在教育理念上有很大的差異。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在手工教學的視角下對中西方教育理念進行了分析。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了解中西方教育的差異,進而取長補短促進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特別是對以實踐為基礎的高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手工教學 中西方 教育理念
中圖分類號:G6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7-0127-01
高職教育的發展對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文站在手工教學的角度,從實踐、理論;創新、繼承;自主、應試三方面分析了中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具體分析描述如下:
一、實踐教育vs理論教育
由于中西方傳統文化的不同,中國理論教育重于實踐的思想根深蒂固。這主要表現在高職院校招生難,這一教育理念的差別,使得學校教學和企業需求不匹配,最終導致我國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思維來源于實踐,因此實踐教學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在西方實踐教學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程度甚至高于理論。例如在西方重要的期刊論文的組成結構,所有的論文理論的研究約占文章的一半,而以實踐為基礎的計算機模擬和實例計算占剩下的一半,而且一般來說后半部分占的權重更大。同時在西方一篇實踐報告完全有可能被核心期刊收錄,但在中國這是不可想象的。在國內的論文研究當中,基本處于理論研究特別是本科,而研究生在實踐研究上也和西方有很大的差距。
中國的高等教育更加重視理論研究,這就產生了一個現象,即中國在數學等理論學科上成果顯著,但是在物理化學等實踐類學科相對較差。這對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弊端,特別是對工業2.0計劃的實施是極其不利的。在國內理論研究重于實踐,這已經深入人心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大弊端。因此在未來的教育改革當中,應該扭轉這一傳統思想,使得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協調發展,在這方面高職院校開設手工教學課,就是一種很好的嘗試有助于學生實踐意識的培養。
二、創新教學vs繼承教學
創新是基于對前人知識的繼承,但如果僅僅繼承則無法豐富知識。高職院校手工教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從創新源于實踐的思想來說,手工教學對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西方教學以實踐為主導,重在培養學生探索創新思維。而中國的教學則主要是進行理論學習,繼承前人的知識。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西方學生思維更加發散有更多的奇思妙想,關鍵還是他們往往會將這些奇思妙想進行實踐。而中國學生則往往具備十分深厚的理論功底,對各種理論知識了解很廣,即我們所說的知識淵博。但是這部分人大多活在前人的世界里,缺乏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創新。可以說西方培養的更多的是專一性的具備實創新思維的實踐性人才,而我國培養的大多是具備豐富知識,但缺乏創新和實踐的復合型理論人才。這兩種模式各有所長,西方模式可以大量培養具備創新思維的人才,但由于缺乏足夠的理論知識其很難出現復合型的精英。而中國模式經過長期的知識積累,很多人走不出前人的思維,但一旦走出前人思維其深厚的理論功底將使得這部分人成為復合型的精英人才。
高職院校的手工教學更加類似于西方的教育,其可以為我國高等教育培養大量的具備創新思維的實踐型人才。進而彌補中國普通高等教育重視理論的不足,使得中國的高等教育將更加協調的發展,也可以為促進中國社會經濟的轉型提供助力。
三、自主式學習vs應試式學習
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國的教育理念更加偏向應試教育。這一教育理念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天性的發揮,使得學生缺乏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而西方自主學習為主的理念,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學習,在興趣的導向下學習效率會更好。手工教學可以說是這種教育理念轉變的一個縮影。在手工教學的環節教師會為學生提供指導和建議,但學生有足夠的空間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手工教學是中西方教育理念最為相近的一個領域,在這里兩者都強調實踐的重要性,要求學生在學習和實踐當中充分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不同在于西方教學理念對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大膽思考更加重視,雖然中國傳統教育也重視學生的創造性。但是國內外對二者的重視程度是不同的,而且中國的手工教學當中的創造更多的是基于想象,而西方更多來自于廣泛實踐所帶來的靈感啟發,二者的靈感的來源有些很大的不同。而且國內手工教學雖然向著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方向發展,但是受國內教育大環境的影響,其應試式教的特點依然明顯。這種應試式教育固然可以使得使得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但是其是以犧牲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力為代價的。高職院校手工教學是一個很好的開端,其反映了中國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
四、結語
本文立足于手工教學,從實踐、理論,創新、繼承,自主、應試三方面分析了中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促進我國教育理念的轉變,使得我國的高教結構更加合理,為社會培養更多具有創新思維、自主學習和實踐能力的人才,為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助力。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