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亮

[摘要]目的 探討早期給予鹽酸伐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對預防后遺神經痛的影響。方法 選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11月收入的帶狀皰疹患者共110例,依據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大量組和常量組,每組55例,常量組給予鹽酸伐昔洛韋300mg,2次,d,持續10d,大量組對患者給予鹽酸伐昔洛韋1000mg,3次/d,持續7d,統計分析所有患者的治療療效、不良反應、后遺神經痛發生情況。結果 大量組療效顯著優于常量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大量組止痛時間、止皰時間、結痂時間均明顯短于常量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大量組后遺神經痛的發生率低于常量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基本相同,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早期大劑量鹽酸伐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的療效確切,可有效預防后遺神經痛的發生,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臨床作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鹽酸伐昔洛韋;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
[中圖分類號]R75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7)04-93-03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一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膚病,主要臨床表現為單側神經分布的小水皰,其發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若治療不及時,常見伴有后遺神經痛的發生,其發生率隨著患者年齡升高而升高。后遺神經痛主要表現為局部陣發性或持續性的灼痛、刺痛、跳痛、刀割痛,嚴重影響了患者的休息、睡眠、精神狀態。鹽酸伐昔洛韋是目前常見的抗皰疹病毒藥,本研究通過早期給予帶狀皰疹患者大劑量鹽酸伐昔洛韋治療與常規治療方案對比,觀察在帶狀皰疹消退后1個月隨訪患者后遺神經痛的發生率,探討早期給予鹽酸伐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對預防后遺神經痛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1.1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11月收入的帶狀皰疹患者共110例,依據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大量組和常量組,每組55例,大量組:男29例,女26例,年齡20~74歲,平均(40.8±15.3)歲,帶狀皰疹發生在頭面部13例,胸背部22例,四肢11例,腰腹部9例,帶狀皰疹發病時間11~62h,平均(37.53±14.45)h,常量組:男32例,女23例,年齡18~71歲,平均(40.0±15.0)歲,帶狀皰疹發生在頭面部11例,胸背部18例,四肢13例,腰腹部13例,帶狀皰疹發病時間12~60h,平均(36.83±15.02)h,本研究已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且通過,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發病部位,病程等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
1.1.2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經臨床癥狀、病史、實驗室、血尿常規等檢查證實為帶狀皰疹;(2)急性發病,病程<5d,4周內未接受抗病毒藥物及免疫抑制劑;(3)患者或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伴有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嚴重性疾病;(2)孕期、哺乳期婦女;(3)對伐昔洛韋及其衍生物過敏者;(4)不遵醫囑用藥或未按照療程服藥患者。
1.2方法
常量組給予鹽酸伐昔洛韋300mg(山東羅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H20056674,0.15g*6片)每日2次口服,共服10d。大量組對患者給予鹽酸伐昔洛韋1000mg[西班牙:G|axo Welleome S.A.分包裝:葛蘭素史克(天津)有限公司,J20130175,0.5g*10片]每日3次口服,共服7d。統計分析治療后第5、8、11天療效,帶狀皰疹消退后1個月隨訪后遺神經痛的發生情況。
1.3評估標準
(1)療效觀察指標:痊愈:皮疹消退,疼痛完全消失,破損基本愈合;顯效:75%以上皰疹結痂、萎縮、脫落,疼痛明顯緩解,皮損愈合范圍≥60%;有效:皰疹消退50%左右,疼痛有所緩解,皮損愈合范圍≥30%;無效:皰疹消退低于30%,疼痛無緩解甚至加重。(2)癥狀體征改變:止痛時間:開始用藥到神經痛明顯減輕時間。止皰時間:開始用藥到皰疹停止增多時間。結痂時間:開始用藥到水皰干枯結痂時間。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對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對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大量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常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止痛時間、止皰時間、結痂時間比較
大量組止痛、止皰、結痂均明顯短于常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后遺神經痛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大量組后遺神經痛的發生率低于常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基本相同,且癥狀均為輕度并經休息后自行緩解,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帶狀皰疹是一種潛伏在感覺神經結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由于機體受到某種刺激(如創傷、疲勞、惡性腫瘤、病后虛弱等),機體抵抗力下降,病毒再激活后引起的皮膚感染。具有一定的自限性,愈后一般不會再發。有研究表明,臨床上抑制水痘一帶狀皰疹病毒的藥物主要為核苷類似物,如伐昔洛韋、阿昔洛韋等,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前體物質,水溶性高,口服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達阿昔洛韋的3~5倍,可選擇性抑制病毒DNA復制,進而改善癥狀和縮短病程的目的。也有研究表明,常規抗病毒治療雖可使水皰很快地消退,但臨床上9%~13%的帶狀皰疹患者治療后可發生后遺神經痛,危險l生隨年齡增大而增加,年齡越大,疼痛越難消除,尤其是50歲以上的患者更為明顯,故如何盡早對患者進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療和預防后遺神經痛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果提示,大量組療效顯著優于常量組,大量組止痛時間、止皰時間、結痂時間、后遺神經痛發生率低于常量組,表明早期大劑量鹽酸伐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的療效確切,可有效預防后遺神經痛的發生;這可能是由于早期給予伐昔洛韋可有效在人體內通過伐昔洛韋水解酶的作用幾乎全部快速轉化為阿昔洛韋,后者可特異性競爭性抑制帶狀皰疹病毒的DNA聚合酶,使DNA的專需鏈終止,進而有效中斷病毒DNA合成,從而發揮治療帶狀皰疹的作用;但可能由于部分患者對藥物的吸收存在差異,導致未能有效抑制病毒DNA的復制、增殖,從而導致療效欠佳,甚至導致后遺神經痛的發生。而在本研究適當增加藥物劑量治療中,可能由于有效增加了藥物在患者體內的濃度,使伐昔洛韋可在機體內轉化更多的阿昔洛韋,進而可更好、更快地發揮抗病毒的治療作用,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療療效,且可能更快地減輕帶狀皰疹所致的急性疼痛,從而降低后遺神經痛發生的風險。此外,本研究發現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基本相同,表明適當增加藥物劑量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這可能是由于藥代動力學顯示,單次口服不同劑量的伐昔洛韋。血漿阿昔洛韋峰值及藥時曲線下面積呈非線性相關,而每日口服1000~8000mg的伐昔洛韋6~8d,其血漿半衰期無明顯改變,且無明顯的藥物蓄積作用,除已經存在嚴重的肝、腎或其他臟器疾病外,故在一定范圍內(500~2000mg,3次,d)增加劑量并不引起不良反應的增加。
綜上所述,早期大劑量鹽酸伐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的療效確切,可有效預防后遺神經痛的發生,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臨床作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