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珍

[摘要]目的 探討自粘性彈力繃帶在中醫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治療前臂骨折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門診采用手法復位位置良好后用小夾板外固定治療的骨折患者200例,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00例,觀察組聯合應用手法復位小夾板繃帶包扎固定外加用自粘性彈力繃帶包扎,對照組僅行手法復位小夾板繃帶包扎固定。觀察兩患者治療1d的舒適感及治療3d皮膚瘀斑、皮下積液、張力性水泡等情況。記錄兩組患者恢復時間及治療滿意度,并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1d的舒適感明顯高于對照組,而治療3d皮膚瘀斑、皮下積液、張力性水泡等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恢復時間(6.2±1.1)周,對照組患者恢復時間(8.7±0.4)周,觀察組患者恢復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且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209,P<0.05);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3.0%,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為77.0%,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自粘性彈力繃帶在中醫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治療前臂骨折臨床對位良好,臨床癥狀恢復迅速,并能明顯提高患者滿意率,減少臨床并發癥。
[關鍵詞]自粘性彈力繃帶;中醫手法復42;小夾板;外固定;前臂骨折
[中圖分類號]R68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7)04-102-04
肱骨干骨折是臨床較為常見的損傷,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及生活節奏的加快,創傷不斷增加,骨折類型更加復雜Ⅲ。目前保守治療在臨床上廣為應用,然而由于其具有固定不牢的缺點,早期常常需要反復調整,會引起患者各種不適感,并且會犧牲患者一部分肩肘的功能,因此對醫師的相關治療要求較高。單純手術治療,雖然優點顯而易見,但是創傷大,需要二次手術,并且在治療過程中往往會破壞髓內以及骨膜周圍血供來源,從而引起骨不連的發生。目前采用保守治療骨不連發生率為2%~5%,手術開放復位內固定治療初次手術的骨不連發生率則高達25%。另外一個重要問題是橈神經損傷,在肱骨干閉合骨折中可能有18%的患者發生橈神經神經麻痹,但這些麻痹的患者絕大部分是神經性肌肉運動不良,90%的患者通過保守治療會在傷后的4個月內恢復。然而由于手術暴露以及固定骨折時對橈神經的損傷,發生率也占很大部分。我院近年來聯合應用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和自粘性彈力繃帶輕加壓包扎的方法治療橈骨遠端骨折,骨折2周內骨折移位率明顯下降,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均為新鮮閉合骨折,且均經X線片或(和)CT檢查明確診斷,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0例,觀察組男61例,女39例;年齡3~80歲,平均(373±46)歲;病程05~8h,平均(435±1.68)h。左側骨折46例,右側54例;對照組男60例,女40例,年齡1~88歲,平均(38.8±5.3)歲;病程0.8~10h,平均(4.63±1.88)h。左側骨折45例,右側55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致傷原因以及骨折類型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本研究。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均行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治療:患者取仰臥位,以橈骨遠端骨折為例:醫生與另一位助手通過手法復位后先外敷院內自制藥后用6cm×8cm的繃帶先螺旋包扎好,然后以先掌側后背側最后放兩側的順序依次放置小夾板固定骨折端后繃帶先作兩圈環形固定,然后作螺旋形纏繞,到漸粗處,左手拇指按住繃帶上面,右手將繃帶自此點反折向下拉緊纏繞夾板,并蓋住前一圈的1/3或1/2。一般是以放好四塊夾板后再依上述方法適當加壓包扎兩圈,松緊適宜,最后用三條邊帶依次在夾板前后各2~3cm及中間扎束打結,結打在背側夾板的中線上,方向統一,結頭留1.5~2cm,結頭結實,松緊以能前后移動1cm為宜。最后用吊帶將前臂呈90°懸吊于胸前。
觀察組手法復位方法及繃帶包扎方法均與對照組相同,但在用繃帶包扎好小夾板后加用自粘彈性繃帶輕加壓螺旋形包扎一圈,松緊度以術后20~30min內末梢血運良好為宜。要求患者術后第3天來院復查調整夾板的松緊度,之后7天來院復查調整一次,療程為4~6周。
1.3術后血運觀察
兩組均術后密切觀察傷肢血液循環的情況,特別在受傷后的1~5d內,注意傷肢的腫脹程度有無加劇,皮膚的溫度、顏色、感覺變化和肢體活動功能等。如傷肢的腫脹加劇、疼痛加重、患肢膚溫變冷、甲床或肢端顏色變紫,感覺麻木或消失、動脈搏動減弱甚至觸摸不到,肢體活動功能障礙等癥狀,提示有血液循環障礙,必須立即解開小夾板,及時來院對癥處理。
1.4功能鍛煉
術后指導患者功能鍛煉,并向患者說明功能鍛煉的目的、重要性。功能鍛煉的原則是以主動運動為主,被動運動為副,堅持鍛煉,由輕到重,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并交代術后防止斷端移位的注意事項。
1.5觀察指標
觀察兩患者治療1d的舒適感及治療3d皮膚瘀斑、皮下積液、張力性水泡等發生情況。記錄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并進行統計學分析。
1.6療效評價標準
顯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恢復正常,骨愈合良好,功能恢復正常;有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改善,骨組織較大程度愈合,功能有所提高;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沒有改善,甚至加重,則相關治療無效??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7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結果數據均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1d的舒適感明顯高于對照組,而治療3d皮膚瘀斑、皮下積液、張力性水泡等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且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說明自粘性彈力繃帶能夠明顯改善前臂骨折患者的臨床癥狀。見表1。
2.2兩組患者恢復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恢復時間(6.2±1.1)周,對照組患者恢復時間(8.7±0.4)周,觀察組患者恢復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且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209,P<0.05)。提示粘性彈力繃帶能夠明顯減少前臂骨折患者的恢復時間。
2.3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3.0%,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為77.0%,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橈骨遠端骨折是上肢骨折中最常見最易發的骨折之一,各個年齡段均可發生,而中老年人由于骨質疏松更易發生。因此特別提醒中老年人,平常生活起居不要急躁,盡量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避免跌倒導致骨折。另外一旦跌倒導致上臂損傷疼痛,要及時就醫,特別是出現前臂及虎口處麻木,此即是橈神經損傷的表現,更要及時就醫,不要自己或家人擅自處理,如果路途較遠,可使用薄的書本或木板臨時包扎固定,不要擅自復位,避免造成橈神經進一步的損傷。手法復位外固定是臨床中治療穩定性骨折患者的常用治療方法,但是術后腫脹減輕易致包扎松弛導致骨折端移位。為了得到更好的治療,我院近年來聯合應用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和自粘性彈力繃帶輕加壓包扎的方法治療橈骨遠端骨折,能有效的保持夾板固定的松緊度,維持有效包扎,骨折2周內骨折移位率明顯下降,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加自粘性彈力繃帶輕加壓包扎的方法和僅行手法復位小夾板繃帶外固定包扎的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療1d的舒適感明顯高于對照組,而治療3d皮膚瘀斑、皮下積液、張力性水泡等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且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恢復時間較對照組短,且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3.0%,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為77.0%,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自粘性彈力繃帶在中醫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治療前臂骨折臨床對位良好,臨床癥狀恢復迅速,并能明顯提高患者滿意率,減少臨床并發癥。另外,由于手術暴露以及固定骨折時對橈神經的損傷,醫源性橈神經損傷的發生率也較高。我院在繼承傳統手法復位的基礎上,采用小夾板外固定,同時對患者進行自粘性彈力繃帶手法復位,結合骨折三期用藥原則,采用內服外用及功能鍛煉等多種治療法進行治療,降低了骨不連及橈神經損傷的發生率,確保了治療效果。綜上所述,聯合應用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和自粘性彈力繃帶輕加壓包扎的方法橈骨遠端骨折患者能有效維持骨折端的有效包扎從而降低前兩周因腫脹消退引起的骨折端移位,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