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玲 黃建蓮


[摘要]目的 探討分析陰道鏡下宮頸活檢及宮頸環形電切術(LEEP)術后的病理檢查在診斷宮頸病變中的效果差異。方法 選擇就診于我院門診的251例患者做為本次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為發現人乳頭狀瘤病毒(HPV)及(或)宮頸細胞學檢查(TCT)異常后,行陰道鏡下活檢及LEEP術,比較兩種診斷方法的符合率。結果 兩種診斷方法的總符合率為45.4%(114/251),陰道鏡下診斷為尖銳濕疣或濕疣樣改變經LEEP術后病理檢查后診斷升級為CIN的比例為6.6%(6/91),陰道鏡下診斷為CIN Ⅰ級經LEEP術后病理檢查后診斷升級為CINⅡ/Ⅲ級的比例是10.0%(2/20),鏡下診斷為原位癌及CINⅡ/Ⅲ級經LEEP術后病理檢查后診斷升級為微小浸潤癌的比例為33.3%(30/90);陰道鏡下活檢、LEEP術后病理檢查診斷與聯合診斷結果的總符合率分別為65.7%(165/251)、74.5%(187/251),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種診斷方法對尖銳濕疣或濕疣樣改變、CIN Ⅰ級和微小浸潤癌的診斷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陰道鏡下宮頸組織活檢及LEEP術后病理檢查在宮頸病變性質診斷上各有利弊,兩種診斷方法聯合可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關鍵詞]宮頸環形電切術;陰道鏡下宮頸活檢;宮頸病變;病理檢查;效果差異
[中圖分類號]R737.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7)04-125-04
宮頸病變是指由于宮頸的鱗狀上皮脫落,脫落面被柱狀上皮及不成熟化生的鱗狀上皮所覆蓋;因柱狀上皮很薄,其下間質可透出,故呈現出紅色的假性糜爛;可進一步發展為宮頸上皮內瘤變(CIN),或宮頸癌。宮頸癌是臨床較為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具有很高的病死率,及早發現、鑒別宮頸病變和預防宮頸病變進展,具有重要臨床意義。本文通過探析陰道鏡下宮頸活檢及LEEP術后的病理檢查在診斷宮頸病變中的效果差異,希望為提高CIN及宮頸原位癌的診斷率提供更多的臨床資料。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在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間就診于我院門診的251例患者做為本次研究對象,年齡25~68歲,平均(40.2±8.4)歲,平均體重為(62.3±7.1)kg;所有患者均為生育過但非妊娠期狀態;人HPV病毒檢測、宮頸細胞學檢查異常,均無嚴重心肺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無嚴重生殖道感染疾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后行陰道鏡下活檢及LEEP術病理活檢。
1.2方法
陰道鏡下宮頸活檢要求患者于檢查前3d開始禁止性生活,月經徹底結束后5~7d,在電子陰道鏡的引導下,在患者宮頸部的可疑病灶上行單點或多點活組織鉗除,如未發現典型的可疑病灶,則統一鉗取宮頸3、6、9及12點處的活組織,將取到的標本送病理檢查,病理結果由同一組病理醫師復審。
LEEP術后病理檢查LEEP手術需在患者月經結束后的5~7d后進行,患者取截石位,暴露宮頸,宮頸表面通過涂抹碘酒顯示病灶,采用利多卡因局部浸潤麻醉宮旁組織。采用LEEP環形電刀,根據患者的宮頸病變程度選擇不同尺寸的刀頭;針對CIN Ⅰ級的患者,切除包括不著色區外1mm的宮頸組織,深度需超過10mm;針對CINⅡ/CINⅢ級患者,切除包括不著色區外3mm的宮頸組織,深度需超過15mm;切除的組織標本送病理檢查,病理檢查結果由同一組的病理醫師復審。
比較陰道鏡下宮頸活檢結果與LEEP術后病檢結果差異,兩種診斷方法中的病理診斷級別高者被視為患者的最終診斷。
1.3病理學診斷標準
宮頸病變的診斷分為慢性宮頸炎、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LSIL,包括CIN Ⅰ級及尖銳濕疣)、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HSIL,包括CINⅡ/Ⅲ級及宮頸原位癌)和微小浸潤癌。
1.4統計學處理
對患者的數據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針對診斷符合率等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陰道鏡下宮頸活檢結果與LEEP術后病檢結果比較
兩種診斷結果的總符合率為45.4%(114/251),其中慢性宮頸炎的診斷符合率為6.0%(3/50),LEEP術后病理檢查后診斷升級為CIN的比例為56.0%(28/50);尖銳濕疣或濕疣樣改變的診斷符合率為49.5%(45/91),LEEP術后病理檢查后診斷升級的比例為6.6%(6/91);CIN Ⅰ級的診斷符合率為75.0%(15/20),經LEEP術后病理檢查后診斷升級為CINⅡ/Ⅲ級的比例是10.0%(2/20),診斷級別下降為慢性宮頸炎、尖銳濕疣或濕疣樣改變的比例為15.0%(3/20);原位癌及CINⅡ/Ⅲ級的診斷符合率為56.7%(51/90),經LEEP術后病理檢查后診斷升級為微小浸潤癌的比例為33.3%(30/90),下降的比例為10.0%(9/90)。具體見表1。
2.2兩種診斷方法與聯合診斷的結果比較
陰道鏡下活檢結果與聯合診斷結果的總符合率為65.7%(165/251),其中慢性宮頸炎的診斷符合率為100.0%(3/3),尖銳濕疣或濕疣樣改變的診斷符合率為81.7%(85/104),CIN Ⅰ級的診斷符合率為44.7%(17/38),CINⅡ/Ⅲ級及原位癌的診斷符合率為78.9%(60/76),漏診浸潤癌18例;LEEP術后病理檢查的診斷與聯合診斷的總符合率為74.5%(187/251),其中慢性宮頸炎的診斷符合率為100.0%(3/3),尖銳濕疣或濕疣樣改變的診斷符合率為61.5%(64/104),CIN Ⅰ級的診斷符合率為92.1%(35/38),CINⅡ/Ⅲ級及原位癌的診斷符合率為88.2%(67/76)。兩種診斷方法的總符合率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種診斷方法對尖銳濕疣或濕疣樣改變、CIN Ⅰ級和微小浸潤癌的診斷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2。
3討論
宮頸癌是婦科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其中原位癌好發于30~35歲,浸潤癌好發于45~55歲;隨著我國婦女生活方式的改變,宮頸病變患者越來越多,宮頸癌發病出現年輕化的趨勢。采用陰道鏡下宮頸活檢是目前臨床診斷宮頸疾病的普遍方法,通過陰道鏡引導可重點地觀察宮頸上皮交界處轉化區及癌前病變的好發區域,對可疑的病灶部位進行組織活檢,陰道鏡下宮頸活檢提高了宮頸癌前病變的陽性檢出率;但有文獻報道稱,陰道鏡下宮頸活檢診斷存在診斷不足或診斷過度的嫌疑;LEEP術作為診斷治療手段,可進一步提高宮頸病變的診斷率,且較傳統手術具有創傷小、痛苦少等優點。
本研究發現,陰道鏡下宮頸活檢結果與LEEP術后的病理檢查結果的總符合率為45.4%,陰道鏡下診斷為尖銳濕疣或濕疣樣改變、CIN Ⅰ級、原位癌及CINⅡ/Ⅲ經LEEP術后病理檢查后診斷升級為CIN、CINⅡ/Ⅲ級、微小浸潤癌者所占的比例分別為6.6%、10.0%、33.3%;且陰道鏡下活檢、LEEP術后病理檢查診斷與聯合診斷的最終病理結果的總符合率分別為65.7%和74.5%,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種診斷方法對尖銳濕疣或濕疣樣改變、CIN Ⅰ級和微小浸潤癌的診斷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陰道鏡下宮頸活檢對尖銳濕疣或濕疣樣改變及CINⅠ級診斷與聯合診斷的符合率高于LEEP術后的病理檢查,但對微小浸潤癌的診斷與聯合診斷的符合率明顯低于LEEP術后的病理檢查,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陰道鏡下病理活檢及LEEP術后病理檢查對宮頸病變的診斷準確率均較高,但陰道鏡下病理活檢可更為準確地診斷宮頸癌前病變,但其有較大的微小浸潤癌漏診率,而LEEP術后病理檢查對微小浸潤癌的準確性較高。
綜上所述,陰道鏡下宮頸組織活檢及LEEP術后病理檢查均可有效地診斷宮頸病變性質,且兩種方法各有利弊,若兩種診斷方法聯合,可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