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秀金 范志美


[摘要]目的 探討分析無縫隙導向型急診科急危重癥患者護理模式的構建及其應用效果。方法 將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1月期間急診科收治的急危重癥患者900例作為研究對象并實施分組研究,對照組450例均實施常規護理,研究組450例均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予以無縫隙導向型護理。結果 實施相應干預后,兩組SAS評分均明顯下降,研究組下降幅度超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搶救成功率為95.56%,超過對照組的8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科室間詢問率、責任推諉率以及危急值漏交率等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急診科急危重癥患者積極實施無縫隙導向型護理模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及其家屬的緊張和焦慮情緒,對于提升急危重癥搶救成功率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無縫隙導向型模式;急危重癥;急診科;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7)04-148-04
醫院急診科屬于重點科室之一。針對醫院急診科而言,其醫療服務供給需求量大、急危重癥接診量多、護理服務內容涉及多學科交叉,同時還具有極高的護理安全風險。該科室所關注的重點對象為急危重癥患者,在患者的整個治療過程中,將歷經分診、搶救、住院觀察、監護等多個環節,將涉及到較多的糾正區域以及部門。一旦中間的交接不完善或者交接過程中存在問題,則會對患者的持續性治療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嚴重情況下,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現實條件下,十分需要安全高效的護理模式,以有效為患者提供安全與質量并重的急診就診環境。無縫隙管理屬于一種高效的現代化新型管理模式,目前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保障護理服務完整性以及連續性的重要基礎,應用該方式實施護理,可以確保更高的安全性。我院積極開展該項研究,探索分析無縫隙導向型急診科急危重癥患者護理模式的構建及其應用效果,取得了有價值的經驗?,F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所納入對象均為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1月期間急診科收治的急危重癥患者,共計900例。男500例、女400例;年齡(46.3±15.4)歲;在具體疾病類型中,含腦血管系統120例、呼吸系統260例、創傷80例、心血管系統210例、消化系統110例、其他20例。所有患者均原意納入本研究,經同意,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隨機分組,各450例。研究組中男204例,女246例,年齡(46.1±13.5)歲,其中腦血管系統疾病患者62例,呼吸系統疾病患者126例,創傷患者39例,心血管系統疾病109例,消化系統疾病患者66例,其他48例;對照組中男221例,女229例,年齡(46.0±15.7)歲,其中腦血管系統疾病患者65例,呼吸系統疾病患者129例,創傷患者45例,心血管系統疾病患者122例,消化系統疾病患者56例,其他3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組建由急診科護士長任組長、護理組長為副組長的急診科無縫隙導向型護理小組,科室全體護理人員為成員。小組共同制定無縫隙導向型護理模式相關制度、護理流程、服務指引以及各類急危重癥評估表。(2)由護理骨干人員參照無縫隙導向性護理流程實施實地模擬演練,其他成員現場觀摩,研究學習演練過程中可能影響護理安全以及護理質量的縫隙性環節,不斷予以修訂和完善。組長引導小組成員進行集體討論交流。然后修訂相關制度、流程、指引、評估表等,形成最終版本。(3)急診分診室護理人員在接診患者后,應用急危重癥患者評估表評估患者病情,準確識別出急危重癥護理對象,監測其生命體征,為其提供適宜的車、床等相關服務,引導患者接受進一步診療流程。(4)分診室護理人員立即將急危重癥患者安全送入急診搶救室實施進一步搶救處理,交接過程中,要注意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前期處置等相關資料準確無誤。(5)在急診搶救室完成對初步搶救任務后,對患者實時病情進行再次評估,按照其病情進展以及治療護理需求,按照急救醫生安排,將其安全轉運至留觀室、急診病房、監護室、手術室等相關科室接受后續治療區域,搶救室護理人員與相關后續治療區域護理人員就患者信息、病情、已實施診療護理措施以及進一步診療護理需求等相關內容進行詳盡交接。(6)有效落實無縫隙導向型護理模式保障機制,每班次設護理協調員1名,由年資最高、經驗最豐富、協調能力最好的護理人員擔任,其主要工作是,在本班次過程中,按照急危重癥接診患者在各區域、各環節的實時護理服務需求量動態變化,靈活調配各治療區域的人力、物資以及器械的分配。同時,相關護理人員并不固定在某一治療區域,區域間護理人員每3個月進行一次輪崗服務,從而實現所有護理人員熟知各區域、各崗位工作內容以及職責等,同時也可以有效促進急診科護理團隊成員間的溝通與交流,以便所有護理人員均有能力在協調員的安排下隨時勝任調劑后的崗位工作任務。
1.3觀察指標
(1)焦慮程度:應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對患者及其家屬實施評價,由評價對象按照自己的焦慮程度對該量表的20個評分項目分別進行1~4分的評價,分數越高,表示焦慮情況越嚴重。(2)搶救成功率:將搶救脫險標準作為搶救成功的標準,患者在接受相關搶救后,其生命體征得以好轉并維持平穩狀態,得以安全轉運并接受后續相關治療。(3)護理人員轉運交接情況,主要包含科室間詢問次數、責任推諉次數以及危急值漏交次數等,對發生率進行比較。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研究對象SAS評分變化情況比較
兩組干預前焦慮量表(SAS)評分均相對較高且相互接近(P>0.05),實施相應干預后,兩組SAS評分均明顯下降,研究組下降幅度超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搶救成功率比較
研究組450例患者中,搶救成功430例,搶救成功率為95.56%,對照組450例患者中,搶救成功396例,搶救成功率為88.0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7.02,P<0.05)。
2.3兩組護理人員交接情況比較
研究組的科室間詢問率、責任推諉率以及危急值漏交率等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一直以來,急危重癥患者屬于臨床護理服務工作中的重點關注對象,該類患者病情危重、需要接受較為復雜的診療救治過程,需要輾轉于急診科多個治療區域并接受多個醫護人員的處置和協助。因此,各治療區域間、各護理人員間、各護理環節間的護理連續性,已經成為決定護理質量以及護理安全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須建立科學、高效而規范的護理模式,有效消除影響急診科急危重癥患者診療救護通道順暢的相關縫隙因素,從而提升護理安全性以及搶救成功率。
無縫隙導向型護理模式的成功構建及應用,可有效緩解患者及其家屬的焦慮情緒。導致急危重癥急診患者及其家屬嚴重焦慮的原因主要有:臨床不適癥狀、環境以及治療流程陌生、支持感缺乏等。持續存在的高焦慮狀態將造成患者生命體征劇烈波動,從而加重病情,還可能導致家屬由于對醫護救治行為及語言的高敏狀態而發生不必要的沖突。常規模式就診流程中,各治療區域分而治之,這實際上經常導致患者在各救治區域間的流動過程中,產生照護短暫性中斷及脫節,易導致患者及其家屬認為醫護人員沒有給予足夠重視,從而覺得恐懼無助,錯誤地認為醫護人員不負責任,造成其焦慮情緒升級,對醫護人員產生誤解,抵觸醫護囑咐,導致其治療護理依從性受到嚴重影響,甚至產生嚴重的護患沖突,影響救治工作的正常開展。而無縫隙導向型護理運行模式,其工作重點是為急危重癥患者構建自分診開始至最終安全轉運至后續治療區域為止的連續性照護環境,使得患者在急診科各治療區域的流動中,各區域間護理人員實施無縫隙專業化交接,確保患者及其家屬始終在無斷層、無脫節的照護通道中,有效地為護理對象提供連續性情感以及心理安全支持,有效緩解患者及其家屬的焦慮狀態。
本研究中,對照組450例均實施常規護理,研究組450例均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予以無縫隙導向型護理。實施相應干預后,兩組患者及其家屬的焦慮評分均明顯下降,研究組下降幅度顯著超過對照組。這表明,積極實施無縫隙導向型護理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及家屬的焦慮和抑郁狀況,有利于患者順利接受相關治療,對于提升其治療依從性具有積極價值。干預后,研究組搶救成功率高達95.56%,超過對照組的88.00%,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積極實施無縫隙導向型護理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對于確?;颊甙踩约疤嵘颊哳A后具有積極價值。干預后,研究組的科室間詢問率、責任推諉率以及危急值漏交率等均少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積極實施無縫隙導向型護理可以有效促進科室間的順利交接溝通,不會留下疑問,不會產生較多的責任推諉,能夠有效控制盒降低危急值的漏交接率,有助于促進溝通效果??傮w結果證實,針對急診科急危重癥患者積極實施無縫隙導向型護理模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及其家屬的緊張和焦慮情緒,有助于提升急危重癥搶救成功率,具有極大的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