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樂



摘 要:基于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以重點國有林區四大森工集團的602戶職工家庭為調查對象,通過實地調研的方式獲取數據,分析了重點國有林區職工家庭生計資本現狀,研究了重點國有林區職工家庭生計資本對其生計策略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重點國有林區;職工家庭;生計資本;生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F362.2;X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1-0153-03
引言
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國重要的天然林木材生產基地。作為東北亞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重點國有林區是中國東北、華北生態的重要屏障,對維護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的生態安全,保障農業和糧食生產起到關鍵作用。自2014年4月1日起,國家開始實施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政策(以下簡稱“停伐”),重點國有林區發展目標也由“向森林要木材”到“向森林要生態”轉變。然而,基于目前“停伐”政策實施情況的分析,學者們認為政策實施會導致林區職工家庭生計模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朱震鋒等(2014)認為,全面停伐政策在一定時期內對森工企業和林區職工具有不利影響,林區基本生產生活受到沖擊[1]。袁少青等(2015)提出了黑龍江省國有林區進行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會使林區就業再就業承受巨大壓力[2]。本文基于英國國際發展署(DFID)的可持續生計框架[3],研究重點國有林區職工家庭在“停伐”政策實施的背景下,生計資本對生計策略產生的影響,為分析和解決林區職工生計問題提供新思路,為改善林區職工家庭生計模式提出針對性政策建議。
一、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一)研究方法
文獻分析法:文獻研讀是撰寫論文的重要前提,它可以為具體研究工作提供方法參考和研究思路。本文的研究基于DFID可持續生計框架,所以更離不開對國內外學者,尤其是國外學者有關生計框架的研究。
問卷調查法:問卷的內容涉及家庭基本情況、家庭社會關系、物質資本情況、地塊信息、家庭收入情況、家庭支出情況等有關林區職工家庭生計狀況的多個方面。通過實地訪談方式進行調研,對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數據支持。
描述性分析:通過研讀文獻,結合國有林區的實際情況構建生計資本評價體系,并通過描述性分析對指標存量評價結果進行系統描述。
實證分析法:本文運用無序多分類Logistic計量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將5種生計資本作為自變量,將純國有單位職工家庭、兼業家庭及非國有單位職工家庭的3種生計策略作為因變量,研究林區職工家庭生計資本和生計策略之間的關系。
(二)數據來源
本文研究使用的數據是基于龍江森工集團、黑龍江大興安嶺森工集團、內蒙古森工集團以及吉林森工集團內的12個林業局的調研數據,通過采取問卷調查和半結構訪談相結合的方法,收集718戶職工家庭問卷信息,剔除無效樣本后的有效樣本共計602份,樣本分布具體情況如表1。
二、生計資本對生計策略影響的計量經濟分析
(一)生計資本變量及定義
基于英國國際發展部(DFID)的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結合重點國有林區實際情況,選擇以下指標來衡量重點國有林區職工家庭生計資本,并采用極差標準化法對變量進行量化處理。
1.自然資本:林區職工家庭最重要的自然資本是經營的耕地、承包或管護的林地,因此,選取家庭人均經營耕地面積、家庭人均承包或管護的林地面積2項指標來衡量自然資本。
2.物質資本:選取家庭房屋價值、家庭住房面積、家庭耐用消費品價值和家庭農林業生產性固定資產價值4項指標來衡量重點國有林區職工家庭的物質資本。
3.人力資本:用家庭勞動力數量、家庭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家庭成員是否參加職業技術培訓3項指標來衡量重點國有林區職工家庭的人力資本。
4.社會資本:以家庭是否有干部或管理人員、家庭年隨禮支出、家庭月均電話費、親戚中干部或公職人員數、親戚中自辦企業或做生意人員數、親戚中在外地打工人員數等6項指標來衡量社會資本。
5.金融資本:金融資本具體化為家庭人均年收入、家庭銀行存款金額、家庭有無獲得現金援助的機會和家庭有無獲得貸款的機會等4項指標來衡量重點國有林區職工家庭的金融資本。
(二)模型結果及分析
為分析5種生計資本對生計策略選擇的影響,將重點國有林區職工家庭擁有的5種生計資本作為自變量,將純國有單位職工家庭、兼業家庭和非國有單位職工家庭這3種生計策略作為因變量,分別賦值為1,2,3,以非國有單位職工家庭作為參照組,利用Stata13.1軟件進行無序多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在估計模型之前,需要對“無關選擇的獨立性”假設進行檢驗。Small-Hsiao檢驗結果表明,該假設成立。模型估計結果如表3所示。由檢驗統計量可知,模型擬合良好,有較好的解釋力。
由表3可知,職工家庭的物質資本是決定其生計策略選擇的關鍵因素,并在5%的水平上顯著,即物質資本越豐富,職工家庭越傾向于選擇非國有單位職工家庭策略,越不傾向于選擇純國有單位職工家庭策略。這與現實情況相符,職工家庭物質資本越豐富,意味著其有更多機會從事農林業生產經營活動,從而其家庭更可能為非國有單位職工家庭。
職工家庭的人力資本對其生計策略選擇影響顯著。具體而言,人力資本每增加1個標準化單位,職工家庭選擇純國有單位職工家庭策略與非國有單位職工家庭策略的概率比為原來的106.406倍,兼業家庭策略與非國有單位職工家庭策略的概率比為原來的3 963.759倍,即人力資本越豐富,職工家庭越傾向于選擇純國有單位職工家庭和兼業家庭策略,越不傾向于選擇非國有單位職工家庭策略。這同林區的現實情況也是一致的。職工家庭的人力資本豐富表明勞動力的數量較多和質量較好,因此,同等條件下家庭勞動力進入森工林業局、機關事業單位等對勞動力素質(特別是文化素質)要求較高的國有單位的概率就越大。
職工家庭的自然資本對其生計策略選擇的影響不顯著,這可能是因為擁有耕地或承包管護林地的職工家庭僅占少數。職工家庭的金融資本對其生計策略選擇的影響不顯著,這可能是因為該區金融事業發展比較落后。職工家庭的社會資本對其生計策略選擇的影響也不顯著,原因可能在于該區地理位置相對封閉、職工家庭社會關系網絡同質性較強。
三、政策建議
基于以上分析及結論,提出如下政策建議:首先,要引導林區職工家庭有效利用自然資本。一方面,對于已經占用的林地必須要求合理利用,重點發展林下經營,提高對家庭收入的貢獻度;另一方面,對林下生產經營的具體內容要嚴格把控,一切生產經營行為必須保證在不破壞林地結構、肥力和質量的前提下進行,引導林區職工家庭進行可以維持甚至提高林地質量的林下經營活動,盡可能發展林區特色種養殖業。其次,要提高基礎教育和職業培訓水平。由于重點國有林區勞務市場發育不完善、就業信息平臺建設比較滯后、勞動力供求信息網絡不健全,而造成人力資本因素短期內很難實現快速提升,因此,社會網絡渠道成為現階段重點國有林區職工家庭就業的最主要途徑[4]。政府應重視提升職工家庭人力資本水平,關注并著手解決林區勞動力轉移和再就業問題,從林區實際出發,提高基礎教育和職業培訓水平,為林區儲備更多優質勞動力,幫助職工家庭實現更多生計策略選擇,發展多樣化生計方式,從而提升抵御政策變化帶來的生計風險能力。再次,要建立廣泛的社會關系網絡。以血緣和地緣為主的社會資本作為拓寬職工再就業渠道的潛在資源,因其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所以要繼續保持和維護,充分發揮其在職工家庭整個社會資本體系中的積極作用。構建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的社會化服務組織,特別是林產品生產、林產品營銷、林業生產經營勞動互助等領域的組織和團體,為林區職工提供可以融入不同類型社交圈的機會。最后,通過政府扶持,提升林區金融資本。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支持銀行加大向國有林區職工家庭發放低息甚至零息小額貸款的力度,各銀行對職工家庭生計情況和生產經營能力進行評估,優先為林區職工開通綠色通道;同時,政府設立林下經濟發展專業保證基金庫,為林區職工發展自主經營活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朱震鋒,曹玉昆,王雪東,等. SSP范式下黑龍江省森工林區全面停伐試點政策的影響分析[J].林業經濟問題,2014,34(5):402-408.
[2] 袁少青,沈慶宇,田健,等.黑龍江森工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試點調研報告[J].林業經濟,2015,(2):47-51.
[3] DFID:Sustainable Livelihoods Guidance Sheets,London:DFID,1999.
[4] 胡士磊.重點國有林區職工家庭雙重分化及其微觀影響因素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16.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