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縣是吉林省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1市、8縣申報創建主體之一的縣份,該縣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調優種養結構,提高產業效益。針對玉米價格下調、農民增產不增收的現狀,今年該縣計劃調減玉米種植4萬畝、落實訂單農業總面積15.5萬畝。引導全縣土地流轉率逐步達到60%以上。加快三棵榆樹鎮萬通藥業萬畝平地人參項目、四棚鄉萬畝貝母項目、石湖鎮4000畝苗木項目、光華鎮5000畝藍莓項目建設,成為引導土地流轉、促進農民增收的生動范本。加快推進上海同濟大學“千村百鎮創新聯動工程”,建立秸稈養牛、沼氣使用等生物質循環利用新模式。繼續加大脫貧攻堅工作力度,實現每個行政村都有產業項目的目標,努力實現脫貧攻堅與壯大村集體經濟共贏發展。
做強特色產業,培育發展優勢。該縣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發展思路,把綠色發展、生態化理念、標準化要求貫穿農業發展的全過程。以建設全省園藝特色產業大縣為目標,依托現有資源優勢,將中小藥材、食用菌、棚膜蔬菜、特種經濟作物、經濟動物養殖作為全縣農業特色支柱產業。今年該縣園藝特產產值預計達到18.1億元,園藝特產面積穩定在16.9萬畝。
提升農業發展層次,實現集群發展。圍繞創新發展、轉型發展、集群發展這“三個路徑”做文章,以創建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為抓手,重點推動現代農業產業項目建設,突出現代化、集約化、集群發展,進一步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讓農業和工業一樣有競爭力。加快總投資20億元的快大人參市場建設,推動“通化林下參”國家地理標志認證,建設總投資5億元的正道地人參現貨交易平臺,輻射全國各大藥材市場,把通化林下參和相關衍生產品推向全國零售終端市場。在休閑農業方面,依托英額布振國養生谷、蛄河國家濕地公園、轉水湖休閑農業開發等項目建設,打造較具地方特色、設施齊全、標準較高的集醫療、康復、休閑、度假、旅游、會議為一體的多功能健康產業代表。
轉變農業經營理念,積極構建現代營銷平臺。2016年,該縣利用電子商務進農村國家試點縣的契機,建成覆蓋縣鄉村三級的農村電子商務服務平臺,建立縣級服務中心1個、鄉鎮級服務中心4個、各類服務站145家,逐步完善物流配送,實現蜂產品、松子、木耳、榛子、人參等農產品網上交易,“互聯網+農特產品”的模式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下一步,該縣還要加大電商服務平臺的運營管理和培訓,引導更多的農民參與進來,鼓勵農民入網經營,全力鋪開營銷網絡,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力爭今年打造20個農村電商示范點。
(來源:通化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