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每況愈下的生態環境供給與日益增加的生態服務需求,本文論述了耕地生態效益補償的必要性,并指出將耕地本身外溢的生態效益納入耕地補償,以提高耕地比較收益,成為激勵農民保護耕地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耕地;保護耕地;生態效益補償
中圖分類號: F323.211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10.009
耕地是重要的生態系統組成部分,除具有為生產提供物質的經濟功能外,還具有諸多生態功能,如凈化空氣、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物種多樣性、提供開敞空間等。2009年《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成果顯示,全國耕地質量平均等別為9.80等,等別總體偏低,優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面積占全國耕地評定總面積的比例分別為2.67%、29.98%、50.64%、16.71%[1]。耕地資源后備儲量不足、質量欠佳,嚴重制約我國農業綜合生產力發展。將耕地生態效益補償納入現行耕地補償,內部化解決外部性,提高耕地的比較收益,從源頭激勵農民保護耕地尤為必要。
1耕地生態效益補償的必要性
1.1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要求
自1986 年 7 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土地管理、制止亂占耕地的通知”,下達之后,政府相繼出臺“基本農田保護條例”、“進一步加強土地管理,保護耕地的通知”、“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政策”等相關制度,強化對農田的管理和保護;2015年4月25日出臺的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對耕地生態效益的供給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適當增加濕地等生態空間;增加濕地碳匯手段,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切實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推進污染防治,優先保護耕地土壤環境,科學施用化肥、農藥。嚴守資源環境生態紅線,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健全法律法規,研究制定生態補償方面的法律法規;健全政績考核制度與完善責任追究制度,將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評價考核體系,并建立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并將“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建設取得決定性成果”作為主要目標之一。
《意見》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嚴格源頭預防、不欠新賬,加快治理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多還舊賬,讓人民群眾呼吸新鮮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根據經濟發展理論,生活質量的發展會經過貧困、起飛、高額物質消費幾個階段,此后,便進入對生活質量追求的階段。在追求生活質量階段之前,人們越是看重的基本物質消費,在此之后,人們對戶外消費、公共物品、服務消費的需求就越大。人民有需求,國家有要求,因此耕地生態效益補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要求。
1.2解決耕地外部性的重要手段
一是耕地生態服務具有很強的非排他性,農民保護耕地的正外部性后無法排斥他人獲利。二是耕地資源不僅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而且還承擔著國家糧食安全、保證社會穩定等功能[2]。《意見》指出要鼓勵完善經濟政策,推行市場化機制,所以筆者認為科斯產權的方法更甚一籌。PES(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是一種基于市場的角度,解決外部性的非市場環境服務工具,可以激勵提供者保護生態系統,而對其進行經濟激勵的一種方法。拉丁美洲在采用,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厄瓜多爾、薩爾瓦多等均在實施PES項目,世界銀行支助了包括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薩爾瓦多、墨西哥、尼加拉瓜和南非在內的多個國家的PES實施項目[3]。耕地補償基于此理,將受到忽視的外部性內部化解決,通過構建外部性市場補償任何因保護耕地資源,致使發展受到限制的利益相關者。
通過對耕地生態效益進行補償,可以提高耕地的比較效益,影響農民的最初決策。農民采用保護性的手段使用耕地,這將會改變由耕摘要:面對每況愈下的生態環境供給與日益增加的生態服務需求,本文論述了耕地生態效益補償的必要性,并指出將耕地本身外溢的生態效益納入耕地補償,以提高耕地比較收益,成為激勵農民保護耕地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耕地;保護耕地;生態效益補償
中圖分類號: F323.211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10.009地引起的經濟利益驅動機制的作用方向,使農民從源頭保護耕地成為可能。一定程度上保護耕地的質量。這也與《意見》中的“對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規模實行總量控制,確保耕地數量不下降、質量不降低”要求不謀而合;一定程度上減少農民貧困,進而激勵農民保持耕地生態效益的持續提供。
2結語
面臨每況愈下的生態環境供給與日益增加的生態服務需求,公眾應該意識到耕地生態服務的珍貴。本文論述耕地生態效益補償的必要性,并指出通過PES方法可將耕地本身外溢的生態效益納入耕地補償,以提高耕地比較收益,激勵農民保護耕地。
參考文獻
[1]http://sy.mca.gov.cn/article/ssxw/200912/20091200049678.
shtml
[2]霍雅勤,蔡運龍,王瑛.耕地對農民的效用考察及耕地功能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4,(03).
[3]Pagiola, Stefano & Rios, Ana R. & Arcenas, Agustin. Can the poor participate in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Lessons from the Silvopastoral Project in Nicaragua[J].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8,13(03):299-325.
作者簡介:蘇敏,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資源環境經濟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