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黃橋鎮統籌協調,周密部署,打響了全鎮扶貧開發的“第一戰役”;緊盯目標,合力攻堅,有力推進脫貧攻堅民生工程;創新機制,狠抓落實,確保全鎮脫貧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扶貧;開發;脫貧
中圖分類號: D632.1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10.010
2016年10月以來,黃橋鎮黨委政府先后組織黨政負責人到朱徐、勤豐、合心等村就扶貧開發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2016年底,鎮結合百團千村萬企大走訪大落實活動,突出對各類貧困戶做了認真梳理和專題研究,明確了新時期我鎮扶貧開發工作目標、工作重點和具體措施。力爭用3年左右的時間,使全鎮低收入人口率先全部脫貧、經濟薄弱村(欠發達村)全部摘取“桂冠”。為此,黃橋鎮成立了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黃橋鎮“十三五”時期脫貧致富奔小康行動計劃》和黃橋鎮“大走訪大落實”活動分組方案。經過幾個月的不懈努力,目前扶貧開發首戰告捷,全鎮低收入建檔立卡農戶數3602戶、5604人,首次脫貧1580戶、2427人,脫貧率達43.86%。同時對省黃茅老區扶持的33個經濟薄弱村和20個欠發達村進行了科學認定。從2017年3月初動員部署到現在,全鎮上下已經形成了打好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的強烈共識,各部門、各局室思想認識統一、思想目標明確、辦法措施得力,具體做法是:
1在村級增收方面
一是大力發展物業經濟。對省扶持的經濟薄弱村,采取省級扶持、鎮級財政配套、村級自籌的籌款方式,利用市“整鎮推進”補助資金,在黃橋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內第三期、第四期標房中,落實村級標房產權分別為18200平方米,16950平方米,由園區按進園門檻對外招租,每平方米標房按100元的租金出租;對省道鹽靖高速沿線的12個薄弱村,充分利用所處的地理優勢,在高速路兩側開發了高炮廣告牌,由鎮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委員會統一對外招租。高炮廣告牌和標房的租賃收入全部用于薄弱村分檔扶持。此外,鼓勵村多渠道招商引資、引進能人投資項目,村招引的項目形成的稅收鎮提成部分,全部以獎代補到各村。
二是充分盤活存量資產。因村制宜,資源優勢明顯的村,通過盤活利用集體建筑物、廠房、店鋪、學校、水面、集體預留地等資產資源,增加村集體收入。同時鼓勵村領辦創辦農機、植保專業合作社、勞務服務公司等,提供全程社會化服務,增加村集體收入。
三是組建專業合作社。6家被列為省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試點的村中,有3個村“入社自原、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導村集體成員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折股入社,利用傳統產業的種植優勢,開展稻、麥兩熟糧食種植生產,3個村通過購置農業生產機械、建設烘干房、創辦農機服務綜合合作社,為本村農戶和家庭農場提供代耕代種代收、統防統治、烘干儲藏、集中運輸等綜合性服務獲得村集體增收。
四是搭乘“電商快車”壯大集體經濟。以搶抓成為第三批“江蘇省農村電子商務示范村”為契機,搭建平臺,完善服務。大力建設村級電商服務點,在社工、返鄉大學生、退伍軍人中鼓勵創業意愿較強、條件相對突出人員進行網絡創業,加強其管理、技能、產品質量培訓,打造一支懂管理、會經營、善開拓的電商團隊,為電商企業服務。另外,以黃橋現代農業園區、祁巷小南湖觀光園、諸馬、錢葛水果采摘園為龍頭引領加快建設村級電商創業園。為該項村電商和農村創業青年提供低成本的辦公用房、網絡通信、培訓、攝影、倉儲等電商公共服務。綜合施策,培育主體。努力拓展農產品電子商務覆蓋面。加培育農產品電子商務龍頭。強本地特色優勢農產品的電子商務應用。建立農產品追溯系統。總之,黃橋鎮當前在電商企業建設上下硬功夫,在電商基地建設上出形象,在電商人才培育上聚人氣,努力做全市農村電商發展的探索者、排頭兵,必將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的完美蛻變。
五是落實聯動幫扶機制。以“百企幫百村”活動為抓手,全面提升村級發展能力。鎮黨委政府牽線搭橋,探索泰州大市、泰興市、黃橋鎮村企結對幫扶新途徑。在泰州市級14個部門單位掛扶9個經濟薄弱村的基礎上,落實了17個市駐鎮單位、13個機關內設局室,43家鎮(園區)企業結對幫扶,其余25個經濟薄弱村,落實了不脫貧不脫鉤的工作機制。通過合作開發、產業培育、技能培訓、吸納就業等多種形式參與共建,鼓勵幫扶村發揮資源優勢,合作創辦特色種養殖、休閑觀光等產業;落實好各幫扶單位責任,要求真正拿出真金白銀,采取真招實招,扎實開展“一對一”幫扶任務;經濟薄弱村也要不等不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配合做好相關工作,精準輸入幫扶資源。
六是大力實施基礎建設扶貧。2107年農業農村工作會議要求把基礎設施作為扶貧的硬件支撐,以路、泵站、河道、房為重點,完成50%以上欠發達村標準化衛生室、居家養老休息室、文化室建設任務;全面完成貧困戶危房改造任務;優先支持薄弱村通組達戶硬化道路建設、新農村水環境、小泵站等水利工程建設。實施水、田、林、路、村、園綜合整治工程,在根治污染的同時,大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基本服務公共保障水平,徹底改變農村面貌。
2在民生扶貧方面
以“萬名黨員干部幫萬戶”活動為載體,全力扶持低收入農戶增收。一是全面推進“結對子”幫扶幫困。通過大走訪大落實活動,實行泰州市級機關工作人員、鎮黨政負責人、機關全體干部、教育衛生系統人員分組,覆蓋全鎮65個村居特殊人群、企業主、貧困戶困難問題走訪梳理。參加大走訪人共計667名,其中泰州市級機關人員195人,鎮機關335人,鎮教育、衛生人員137人,鎮機關、村居干部、黨員代表包保幫扶等措施,進行一對一幫扶。村民建立了貧困戶幫扶手冊,設到戶標識牌,一經確認脫貧即摘牌。二是全面建立“基金池”輸血造血。設立扶貧基金,來源為村級按上年集體經營性收入實績的10%籌資,鎮財政按村籌資的1∶1配套,并動員其他單位和社會個人捐助。扶貧基金專門用于扶持低收入戶發展設施農業、家庭養殖等,達到“集小錢辦大事”的目的。三是全面實現“家門口”創業就業。對有創業意愿和能力的低收入戶,幫助提供信息、落實項目;對有就業能力的,引導參加技能培訓,優先提供村莊保潔員等公益性崗位,牽線搭橋聯系就業單位。四是全面施行“兜底式”應保盡保。對于無勞動能力的低收入戶,幫助辦理低保,確保保障資金及時、足額撥付,并定期組織黨員干部走訪慰問。
作者簡介:毛琳,本科學歷,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農村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