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銘潔 陳國華 林進愛

[摘要]目的 監測醫院感染傳播媒介,對菌落數和病原菌結構進行分析,掌握傳播媒介的特征,對醫院感染的防控提供參考。方法 根據我院感染實時監控系統報告,選擇呼吸內科、神經外科、ICU、新生兒科、感染科及普外科6個發生多藥耐藥菌感染的科室作為監測點,采集科室物體表面微生物菌落數,并進行培養鑒定。結果 ICU菌落數不合格率為51.67%,排第一位,其次是神經外科和呼吸內科,輸液泵按鍵與呼叫器按鍵菌落數不合格率最高,分別為52.63%、46.15%,其次為電話聽筒和床欄,分別為36.36%和36.28%,各科室、各樣本菌落數不合格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4.283、6.274,P=0.032、0.017)。共分離培養出病原菌62株,其中G-球菌占54.84%,G+球菌占38.71%,排列順位前三位的分別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結論 醫院各科室使用的物品、設備表面存在病原菌定植,并且病原菌構成與醫院近期細菌譜相近,說明各科室物品成為醫院感染的傳播媒介,應制定針對性的消毒措施,阻斷傳播鏈。
[關鍵詞]醫院感染;傳播媒介;監測;病原菌;結構分析
[中圖分類號]R197.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7)04-194-03
醫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NI)是全球的公共衛生問題,也是醫院管理的重點和難點之一,相關報道顯示,在美國,每年發生醫院感染的患者超過200萬,消耗的費用多達45億美元。衛計委已將醫院感染的控制作為評價醫療服務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目前對于醫院硬件設施及設備在醫院感染中的媒介作用研究較少,本研究擬通過橫斷面調查,選擇我院醫院感染實時監控系統發生多藥耐藥菌醫院感染的6個科室,采集不同物品、物體表面病原微生物標本,分析病原菌結構和分布,進一步加強防控,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于2016年10月1~5日對呼吸內科、神經外科、ICU、新生兒科、感染科及普外科6個發生多藥耐藥菌感染的科室作為監測點,采集醫務人員和患者接觸較多的物體、設備表面樣本,每個科室采集樣本60份,共360份,其中電話聽筒11份、鼠標42份、鍵盤42份、暖箱24份、監護儀按鍵83份、輸液泵按鍵19份、呼叫器按鍵26份、床欄113份。
1.2方法
1.2.1標本采集 按照《醫院消毒衛生標準》采樣,被檢物體表面用5cm×5cm標準滅菌規格板采樣,鍵盤選擇常用按鍵直接用棉試子橫豎往返涂抹表面,將棉試子投入無菌洗脫液試管內,立即送檢。
1.2.2培養和檢測方法 細菌培養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進行分離培養。將采樣管置于漩渦混合器上振蕩20s,將樣本接種于哥倫比亞血平板上放進35℃的CO2培養箱,培養18~24h后進行鑒定;同時用無菌移液器取0.5mL樣本注入空平皿內,加入16~18mL營養瓊脂,放人35℃孵箱培養48h,計數菌落數。
1.3判定標準
按《醫院消毒衛生標準》GBl5982-2012規定,Ⅱ類病區菌落數>5cfu/cm2為不合格;Ⅲ類病區菌落數>10cfu/cm2為不合格;Ⅳ類病區菌落數>10cfu/cm2為不合格;多藥耐藥菌的確定參照衛生部2011年頒布的《多藥耐藥菌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試行)》執行。菌落數(cfu/cm2)=平板菌落數×稀釋倍數/采樣面積(30cfu/cm2)。
1.4觀察指標
(1)比較呼吸內科、神經外科、ICU、新生兒科、感染科及普外科媒介監測合格率;(2)比較各種物體、設備監測合格率;(3)比較呼吸內科、神經外科、ICU、新生兒科、感染科及普外科傳播媒介病原菌檢出數和構成情況。
1.5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 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等級組間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各科室不同樣本監測情況
菌落數監測結果顯示,ICU菌落數排第一位,其次是神經外科和呼吸內科,輸液泵按鍵與呼叫器按鍵菌落數不合格率最高,其次為電話聽筒和床欄,經Wilcoxon秩和檢驗,各科室、各樣本菌落數不合格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4.283、6.274,P=0.032、0.017)。見表1~2。
2.2原菌構成情況
共分離培養出病原菌62株,其中G-球菌占54.84%,G+球菌占38.71%,排列順位前三位的分別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和銅綠假單胞菌。見表3。
3討論
醫院感染危害極大,倍受社會和民眾關注,特別是多藥耐藥菌引起的交叉感染,甚至可能導致暴發流行。目前國內外針對醫院感染的研究很多,美國在醫院感染的研究起步較早,于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著手,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在1970年建立了覆蓋全美的醫院感染監控網,以此指導全國感染的防控,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我國衛生部門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關注醫院感染,但報道顯示,2010年國內醫院感染的發生率從2001年的5.2%上升到8%,因醫院感染而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49.8億元,說明我國醫院感染的防控形式十分嚴峻,醫院感染的管控仍存在諸多不足。
醫院感染根據傳播途徑可分為直接接觸感染和間接接觸感染。直接接觸感染包括輸血、侵入性檢查、氣管插管及注射等,是指病原菌直接從傳染源傳播至易感者引起的感染;間接接觸感染是指易感者接觸了被病原菌污染的物品,如接觸被污染的監護儀、床欄、手套及輸液泵等。無論是直接接觸感染還是間接接觸感染,均可通過切斷傳播途徑以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率。近年來,醫院感染防控的研究主要是針對直接接觸感染,而對間接接觸感染的關注較少,因此監測醫院傳播媒介表面污染情況,結合醫院實際,對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本研究監測了我院發生醫院感染的6個科室,以ICU菌落數不合格率最高,達51.67%;其次是神經外科和呼吸內科,不合格率分別為31.67%和30%。樣本監測結果顯示,輸液泵按鍵與呼叫器按鍵菌落數不合格率最高,分別為52.63%、46.15%,其次為電話聽筒和床欄,分別為36.36%和36.28%。病原菌分離培養結果顯示,以G-球菌最多,占54.84%,其次是G+球菌,占38.71%。排列順位前三位的分別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和銅綠假單胞菌,說明輸液泵按鍵、呼叫器按鍵、鍵盤、鼠標等均可成為病原菌的載體,如果醫護人員接觸過上述物品,未洗手和消毒就進行治療操作,很容易發生醫院感染。特別是ICU患者,病情重,抵抗力和免疫力低下,留置的管道多,侵入性操作較多,條件致病菌引起的醫院感染率更高。
綜上所述,從本次監測結果顯示,醫院各科室使用的物品、設備表面存在病原菌定植,并且病原菌構成與醫院近期細菌譜相近,說明各科室物品成為醫院感染的傳播媒介,應制定針對性的消毒措施,阻斷傳播鏈。目前國內對醫院環境、物品的消毒方法很籠統,如《醫院消毒衛生標準》《醫院環境消毒技術規范》中僅有室內桌椅、床頭柜等物品表面、地面的消毒方法和標準,而對縫隙較多的特殊設備和帶電設備的消毒方法并未提及。特別是近年來,隨著醫院信息化建設的加快,電腦的應用已十分普及,而這些設備在醫院感控時很容易被忽略,因此,醫院除對地面、物品表面按規范消毒外,還應制定電腦等辦公用品的消毒規范,切斷間接傳播途徑,確?;颊呔歪t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