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足于武陵山片區經濟發展,以縣域金融發展為切入點,選取武陵山片區湘西州吉首市2005-2014年的相關數據,實證研究了該地方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表明,金融發展能有效促進地方經濟的增長,且銀行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要高于保險業。其中,地方保費收入與存貸款余額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顯著因素,金融從業人員數與經濟發展并無顯著相關關系。文章最后還就研究結論為武陵山區通過金融發展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武陵山片區 縣域金融 地方經濟發展 吉首市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05-142-03
一、引言
早在20世紀40年代,以哈德羅、多馬、索洛、斯旺等人為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就將儲蓄、利率等因素納入到經濟增長模型當中,為研究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提供了理論基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金融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關于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和完善。雖然目前國內外對于二者的關系始終存在著不同的意見,但不可否認的是研究二者的關系對于國家經濟發展依然具備重大現實意義。目前,關于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大多著眼于發達地區,因為在落后地區,金融業往往發展相對滯后,似乎對當地經濟增長并無太大作用。實際上,越是貧困的地方,越應該盡一切可能促進地方經濟的增長,金融作為其中一種手段理當得到重視,加上近年來國家將金融作為扶貧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一系列政策的頒布肯定了金融發展對于貧困地區經濟增長的作用。因此,研究貧困地區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對于貧困地區脫貧致富以及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有著重要意義,于是,本文選取連片特困區之一的武陵山片區為研究對象,將以湘西州吉首市為例,選取吉首市近10年相關數據,建立時間序列模型,試圖通過實證的方法分析縣域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為武陵山片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一些經驗與啟示。
二、文獻綜述
縣域金融的發展與地區經濟增長的關系一直以來是學者們討論的焦點,目前國內外都尚未有一個統一的意見,一派觀點認為縣域金融的發展對地區經濟的增長有顯著促進作用,另一派觀點則是認為縣域金融的發展與地區的經濟增長并沒有直接的聯系。支持金融發展能夠促進經濟增長觀點的學者大多采用的是實證的方法,通過建立計量模型來驗證其相關促進作用,如工具變量法(Evine,1999)、動態面板數據模型(Levine,2000)、廣義矩法估計(GMM)(Beck,2000)、隨機前沿模型(郭艷玲,2013)、向量自回歸模型(劉凱,2014)等,這些研究在肯定了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同時,也分別從存、貸款總量、金融密度、貸款質量、制度環境等方面分析了其原因。而支持金融發展與地區經濟增長并無直接關系觀點的學者也分別從各自的角度闡述了理由。如韓廷春(2001)認為影響經濟增長最關鍵的因素是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而金融深化理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卻是存在時間上的差異,即在改革開放初期,實際理論與經濟增長是呈正相關關系的,但進入90年代,實際利率卻與經濟增長呈負相關關系。因此金融的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并不是固定的,有時是正向作用,有時是負向作用,取決于當時的經濟發展特征以及制度環境。羅文波和王貓(2010)也同意此觀點,認為金融深化程度能否適應經濟發展需求是金融發展能否促進經濟增長的關鍵。如果金融發展程度低于經濟發展的需求,即金融深化不足,則會提高經濟體系中的資金獲取成本,如果金融發展的程度超過了經濟發展的需求,即金融深化過度,則會導致生產型資本在實體經濟中被擠出。同時,羅文波還指出,即便金融發展程度能夠匹配經濟增長所求,但若是金融市場過度繁榮,則會出現“資本錯配”現象,即大量生產型資本被虛擬的金融資本所取代,導致實體經濟的萎縮。因此,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可能表現為先促進,后抑制的關系。
縱觀前人研究,可以發現目前國內外對于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還未達成共識,同時越來越多的學者也將研究的對象放在了縣級區域。武陵山片區作為中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區之一,經濟發展相對緩慢,人民生活水平偏低,急需找出一條促進該地區經濟發展、人民脫貧致富之路。研究該地區縣域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則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也是眾多關于武陵山片區經濟發展研究中新的思路。本文即以武陵山片區湘西州吉首市為例,希望通過實證檢驗的方法找出分析縣域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以期為武陵山片區經濟發展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三、模型建立與檢驗
(一)模型建立
金融的發展一般表現為“量”的增長和“質”的提升,所謂“量”的增長指的是金融資產和金融機構數量的增長,而“質”的提高則表示的是金融體系自身運行效率的提高和金融對實際經濟運行效率的促進。本文中所講的縣域金融發展主要指的是縣域金融“量”的增長,即該地區銀行、證券、保險和信托等金融機構數量和從業人員數量的增長以及存、貸款金額、投保金額、保險賠付金額等金融產品數額的增長,而經濟增長方面則主要用該地當年國民生產總值來衡量。回歸方程如下:
LNY=β0+β1LNX+μ
其中,Y表示吉首市歷年國民生產總值,X分別表示吉首歷年金融業從業人口(x1)、保費收入(x2)和存貸款余額(x3)。β0度量了截距項,它表示在沒有其他因素影響的時候,吉首市國民生產總值。μ表示隨機擾動項。
(二)模型檢驗
本文所用數據來源于《湖南省統計年鑒2006-2014》和《吉首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5-2014》。由于模型中建立的是一個時間序列數據,所以要對模型中的四個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
1.單位根檢驗。采用Eviews6.0對各變量進行單位跟檢驗,發現四個變量都不能拒絕原假設,于是對其進行一階差分,檢驗結果如下:
從表1中可以看出,lnx1(表示的是金融業從業人口),lnx2(保費收入)的t-Statistic要小于在10%的置信水平下的臨界值,即在10%的置信水平下拒絕了原假設,說明這兩個變量都為一階單整序列。而另外兩個變量lny、lnx3(分別表示的是吉首市GDP和存貸款余額)都接受了原假設,為不平穩序列。從對四個變量的單位根檢驗結果來看,序列間很可能存在協整關系,于是接下來對其進行協整檢驗。
2.協整檢驗。用Eviews6.0對殘差序列進行協整檢驗,得到表達式如下:
可知EG=2.02543,查協整檢驗的EG臨界值表,N=4,α=0.05,T=50的臨界值為-4.32,而EG=2.02543>-4.32,說明模型中變量不存在協整關系。
四、模型回歸結果分析
通過Eviews6.0對模型進行檢驗后,發現各變量為不平穩序列,但并不存在協整關系,無需建立誤差修正模型,可以直接對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從模型各自變量回歸結果可以確定,吉首市金融發展能有效促進經濟的增長。模型回歸結果如下:
從模型回歸結果(表2)可以看出,模型整體回歸效果較好,其中,R2=0.9785,顯著性P值為0.0000,表明模型擬合效果較好,模型的建立是有意義的,且D-W值為1.856885,在樣本容量為10,3個解釋變量,給定顯著性水平為0.1的情況下查D-W表得dl=0.340,du=1.733,則有D-W值大于du值,說明模型中各自變量不存在自相關。從各自變量顯著性和估計值來看,吉首市保費收入與存貸款余額與吉首市生產總值呈顯著正相關,其中存貸款余額對GDP的貢獻要高于保費收入,即銀行業對GDP 的貢獻要高于保險業,而吉首金融業從業人數與國民生產總值無顯著相關關系。具體分析如下:
首先,金融業從業人數與吉首市國民生產總值不相關。從表2中可以看出,吉首市金融業從業人數的P值為0.8038,t統計量為-0.259636,說明吉首市金融業從業人數與GDP并無統計學意義上的相關關系。但這并不能說明吉首市金融業發展與經濟增長不相關。金融業相對其他行業,其發展對人口數量與經濟繁榮程度的依賴更強,而吉首市屬于貧困縣市,貧困地區的大多是居民對金融相關行業及產品相對陌生,從而導致了金融機構數量的稀少。從吉首市歷年金融業從業人口數量來看,吉首國有經濟經融業年末在崗人數固定在1000人左右,城鎮集體經濟金融業年末在崗人數在300人以下,且近十年無太大波動,波動范圍在20人以下,足以說明吉首市近十年來金融相關機構數量并無較大變化,單以金融機構數量并不足以分析吉首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其次,吉首市保險費用總收入能顯著促進經濟的增長。從表2中可以看出,吉首市保險費用總收入的P值為0.0390,小于0.05,說明該變量在5%顯著水平下顯著,且參數估計值0.156524為正,說明保費收入與吉首市GDP呈正相關。這也與邵全權(2013)、黃英君、陳曄婷(2012)、趙尚梅等(2009)等人的研究結論一致。這是因為,第一,保險業作為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通過金融深化來影響經濟增長。第二,保險業可以通過發揮其風險分散和經濟補償功能來影響經濟增長。第三,保險業特別是壽險業由于其經營的長期性等特點可以通過儲蓄替代來影響經濟增長。
第三,銀行存貸款余額與吉首市國民生產總值呈正相關。模型中銀行存貸款余額的P值為0.0164小于0.05,在5%顯著性水平下顯著,參數估計值0.8521為正,表明存貸款余額的增長能顯著促進GDP的增長(見表2)。這也與彭宇文、張美婷(2013)、許艷杰等(2011)、盧芹(2013)等人的研究結論一致。存、貸款作為銀行的融資手段,可以實現資金在不同經濟單位之間的融通,以及同一單位的資金在不同時點上的重新配置,同時提高了借出者與借入者的資金使用效率,達到各取所取的目的。
五、結論與建議
通過對吉首市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家關系的實證研究,本文認為縣域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其中銀行業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要大于保險業,而金融從業人員數與經濟發展并無相關關系,這也符合貧困地區金融發展的現狀,主要表現為金融機構數增長緩慢。因此,在地方金融機構增長緩慢的情況下,如何更好地發展縣域金融是解決縣域金融與經濟發展矛盾的關鍵,單純依靠金融資源數的擴張帶動地方經濟發展顯然是不夠的,金融效率的提高也應該成為金融發展的重點。所以,本文認為貧困地區發展金融業是促進地區經濟增長的有效手段之一,但目前由于此類地區金融業發展相對滯后,金融體系不夠完善,所以一味追求金融業“量”的增長來促進經濟的增長效率不高,應該在追求“量”增長的同時,注重“質”的提升。
首先,加強政策支持力度,保證金融業“量”的穩步增長。首先政府在支持貧困地區縣域金融發展時,應努力加強基礎建設以及積極運用財稅優惠政策,為新的金融機構成立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激勵各類金融機構的創建。其次,對已經建立的金融機構,應大力健全和完善縣域金融服務體系,為現有金融機構的成長保駕護航,發展壯大。
其次,發展金融創新機制,推進金融業“質”的有效提升。積極完善金融業監管體系,提升金融業服務質量。貧困地區大多以中小型企業以及第一產業相關企業,資金實力不強,貸款難度大,為滿足該類企業的融資需求,可以積極推出新的貸款或擔保方式,建立多種資金來源、多種組織形式參與、多層次結構的擔保體系,拓寬融資渠道,幫助中小型企業獲得貸款,探索建立新的擔保方式,如實行縣域小企業“聯保”模式,由若干個規模較小、產業相關的企業組成聯保小組,由小組成員互相承擔連帶責任。同時還應完善金融監管體系,確保各類民間金融機構的合法運行,保證地區金融業有序運行和發展的健康環境。
參考文獻:
[1] 陳高,張行.區域金融發展與經濟收斂的空間計量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4(23)
[2] 邵全權.保險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多重均衡[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3(2)
[3] 王元建.縣域金融對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及建議[J].中外企業家,2015(8)
[4] 刁月杰.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來自中國的經驗分析[J].商,2015(5)
[5] 厲李臻,杜金柱,劉佳.內蒙古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J].內蒙古統計,2015(4)
[6] 鐘曉姝.試析農村金融發展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J].商,2015(37)
[7] 田福.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村金融發展關系的實證分析——基于安徽省1990~2006年區間數據[J].安徽農業科學,2012(6)
[8] 邵全權.保險業結構、區域差異與經濟增長[J].經濟學(季刊),2012(2)
[9] 黃英君,陳曄婷.中國保險業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實證分析[J].保險研究,2012(1)
[10] 王叢蓮.關于縣域金融對縣域經濟發展支撐作用的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2(22)
(作者單位:湘西福彩中心 湖南吉首 416000)
(作者簡介:張小云,湘西福彩中心經濟師,從事區域經濟與人力資源方面的研究。)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