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亞梅
摘要:近些年來,互聯網金融呈現出高速發展的態勢,很多公司開設了高校網絡信貸業務。網絡信貸猶如一把雙刃劍,為相關主體創造便利的同時也引發了許多問題。本文將就大學生網絡信貸問題展開研究,并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高校 大學生 網絡信貸 問題
中圖分類號:D922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8-0181-01
近幾年來,大學生群體的消費能力日趨提高,再加上各大高校的擴招,大學生群體日趨龐大。許多商家抓住此契機向在校大學生推銷網絡金融產品。憑借著受限少、門檻不高的優勢,網絡信貸等金融產品備受大學生的喜愛。但由于網絡信貸發展規范程度低,在校生缺少相關社會經驗,使大學生極易出現盲目消費、貸款的問題。所以,當前高校務必要重點關注并妥善處理好大學生網絡信貸問題。
一、網絡信貸的形成原因
(一)客觀原因
目前,網絡消費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由于網絡金融服務以及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理財與消費的形式也發生了重大變革,社會大眾愈來愈愿意接受網絡信貸方式。大學生對新興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強,當網絡信貸出現后,隨著使用范圍的擴大,逐漸被大學生接受并認可。目前,網絡信貸申請操作簡單、難度低。許多商家抓住此商機,不斷面向大學生群體開展網絡信貸業務。
(二)主觀原因
校園生活多姿多彩,再加上拜金主義與享樂主義等思想的影響,大學生消費觀愈來愈超前。相關研究表明,網絡信貸未出現時,大學生缺乏足夠的資金盲目消費。但是,由于網絡信貸的產生與發展,大學生更傾向于去消費購物,并通過分期的方式償還貸款。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使大學生的虛榮心與攀比心增強,又為大學生的超前消費觀提供了溫床。
二、網絡信貸引發的問題
(一)對家庭形成的影響
學生實施網絡信貸的主要目的是減輕家庭經濟負擔,然而當其一味信貸導致自身無足夠能力償還時,這些經濟負擔會轉嫁到家庭上,導致家庭面臨的經濟壓力增加。同時,網絡信貸在一定程度上默許并支持學生非理性過度消費,甚至使部分貧困家庭無法承擔經濟壓力。
(二)對大學生的影響
高校學生往往不是來自同一地區,由于各自的消費能力、家庭收入、消費水平相差較大,再加上大學生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尚處于相對不穩定的狀態,大學生極易產生盲目攀比心理。目前,大學生的大部分收入均來自父母,網絡信貸未出現時,消費得到了有效抑制。但隨著網絡信貸公司的發展及其推出的產品更加多元,許多大學生的享受心理與攀比心理會日趨增加,逐步傾向于采取借貸的方式滿足自身的欲望,產生惡性循環。
三、處理大學生信貸問題的對策
(一)家庭方面
大學生是成年人,盡管其生理年齡比較成熟,但心理并不成熟。當大學生實施網絡信貸時,其家庭要承擔相關的責任。目前,大學生的消費習慣極易受到家庭因素的影響,為此在日常生活當中家長應當積極培養孩子養成理性、健康、正確的消費觀,發揮自身的示范作用。同時,要對子女的校園生活進行全面重視與了解,知曉子女校園生活學習的具體情況,加大力度對子女進行校園借貸等的教育工作。同時,要增強子女的安全感,使子女在面臨困難時能夠在第一時間想到家庭,從家庭獲取支持。
(二)網絡信貸平臺方面
如今,我國網絡信貸的申請門檻不高、申請流程簡單方便。再加上部分公司為了在校園信貸領域占領更大的市場,紛紛下調申請要求,簡化操作流程,一些平臺甚至只需學生提供學生證與身份證即可辦理網絡信貸,這無疑會產生許多不良借貸。作為網絡信貸工作,應明確規定申請條件與門檻,加大力度對貸款審核程序進行控制,堅決防止出現貸款門檻太低以及冒名貸款的問題出現。
(三)學生方面
大學生尚處在人生起步階段,還沒有徹底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再加上父母監管有限,導致大學生容易受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想的影響。所以,一方面,高校在校生應積極培養理性的消費觀,積極學習辨識網絡信息,加大力度進行自身教育,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端正態度,養成正確、科學、健康的消費觀,在考慮到自身狀況的基礎上合理安排消費支出,進行理性消費,嚴禁出現隨意消費、盲目攀比的問題。另一方面,要積極學習網絡知識,對信息進行篩選,擇出不良信息,合理使用網絡信貸與網絡信息。
(四)政府方面
當前,我國尚未對網絡信貸確立準入門檻與規則,也沒有委派專門的監管部門實施監管,可以說其差不多處于真空狀態。在此情境下,政府部門需確立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強化力度監管網絡信貸平臺的建立與完善。比方說,制定市場準入政策、確保資金安全、規范業務。與此同時,要不斷構建健全的、統一的、系統的征信體系,以免出現同一人在不同平臺數次貸款的問題,一旦超過償還能力,極易引發悲劇。
參考文獻:
[1]崔璨.大學生網絡信貸問題及對策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6(37):141-142.
[2]譚祖誼.網絡信貸對大學生經濟活動的影響[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6(5):89-92.
[3]從麗娜.B2C網絡小額貸款公司運行機制研究——以大學生網絡信貸為例[J].時代金融,2011(18):144-182.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