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完善高效控量施肥技術體系,進一步探索新型緩控釋肥料應用模式與控氮施肥技術,開展了水稻的田間試驗,總結出氮素合理配比方式。
關鍵詞:水稻;施肥;高效控量
中圖分類號: S147.3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10.023
1試驗地點基本情況
試驗地塊位于桓仁縣桓仁鎮六道河村,土地平整,土壤類型為壤土,pH值為6,中等肥力,前茬水稻,施肥情況N:15.5公斤/畝,P2O5:3.75公斤/畝,K2O:3.75公斤/畝,產量為655公斤/畝。
2 供試作物及品種
供試作物:水稻;品種:鐵粳7。
3 試驗肥料
氮肥:選用含N46%的普通尿素;養分配比為(32∶0∶0)的緩釋氮肥
磷肥:重過磷酸鈣(0-44-0)
鉀肥:氯化鉀(0-0-60)
4 試驗方法
4.1試驗處理和田間設計
4.1.1試驗處理 施肥方法:處理1不施氮肥;處理2保持測土配方施肥推薦施肥方式;處理3~處理7所選緩氮肥種類一致,緩控釋氮肥在底肥一次施入,追施氮肥為速效氮肥,磷鉀肥全部在底施中一次施入(見表1)。
4.1.2田間設計 試驗設7個處理,3次重復,隨機排列,共21個小區,小區面積達30平方米,小區間土埂阻隔,每個小區做到單排單灌。
4.2施肥量確定
處理2測土配方施肥處理肥料施用量:N14公斤/畝、P2O5 6公斤/畝、K2O 5公斤/畝。試驗各處理施肥量見表2。
5 試驗田栽培管理情況
2016年5月24日整地,5月29日插秧,種植密度為17.4穴/ 平方米,6月10日噴施除草劑丙草胺、馬歇特,灌溉方式為河水自流灌溉,本田期采用淺、濕、干間歇灌溉;病蟲害防治,7月11日用阿維三唑磷防水稻二化螟及稻水象甲,7月25日用“三環唑”防治稻瘟病1次。
6 試驗結果與分析
6.1生物性狀調查與結果分析(見表3)
從表3各性狀分析可知,試驗各處理中各生育性狀表現最好的是處理5,其次是處理4,第三是處理2。
6.2產量調查與結果分析
試驗田于2016年9月28日測產,2016年10月1日采收,試驗的7個處理均采取單采單收的測產方法,以處理2為對照,各處理產量情況調查見表4。
由以上分析可見:試驗各處理中產量表現最好的是處理5,其次是處理4,第三是處理2,其他處理與測土配方施肥處理相比,均表現出減產現象。
6.3經濟效益分析
對各處理經濟效益進行分析,處理1總成本664元,產值1460元,畝效益796元;處理2總成本745元,產值1988元,畝效益1243元;處理3總成本741元,產值1921元,畝效益1180元;處理4總成本773元,產值2010元,畝效益1237元;處理5總成本704元,產值2113元,畝效益1409元;處理6總成本763元,產值1951元,畝效益1188元;處理7總成本751元,產值1892元,畝效益1141元。
無論是產投比還是畝收益,表現最好的是處理5,其次是處理4,第三是處理2,其余四處理與測土配方施肥處理相比,畝收益和產投比均表現稍差。
7 試驗結論
7.1從生育性狀調查顯示
氮素配比方式為氮由30%緩控釋氮肥和70%速效氮肥組成,氮素的施肥方式為底加追、一次施肥處理,對水稻生育期間的有效分蘗,穗粒數,千粒重等生育性狀具有促進作用,與測土配方施配方和施肥方式相比,畝增產分別為41.16公斤、7.47公斤,增產率為6.31%、1.12%。
7.2從經濟效益分析顯示
氮素配比方式由30%緩控釋氮肥和70%速效氮肥組成,氮素的施肥方式無論是底加追,還是一次施肥處理,畝收益和產投比都比測土配方施肥處理要高。
作者簡介:于永梅,大專學歷,農藝師,研究方向:水稻、玉米等農作物試驗、示范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