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我國職業教育也呈現了較為良好的發展趨勢,各院校學生數量不斷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我國職業教育教材出版要想更好地滿足各院校的需求,就一定要積極更新教材。當前,職業教材教材出版行業機遇與挑戰是并行的。
關鍵詞:職業教育教材出版 機遇 挑戰
中圖分類號:G7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7-0186-01
職業教育出版主要指的是職業教育教材的編輯、出版以及發行,其作為教育出版中較為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對于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有著非常顯著的作用和價值,也有著自身較為顯著的靈活性、實踐性以及地域性等特征。在教育水平不斷提升過程中,職業教育也得到了顯著的發展,可是相對而言,職業教育教材出版卻較為落后,缺乏職業教育特色,不能很好地滿足職業教育發展的需求,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針對這一現象,本文主要對職業教育教材出版進行了以下的分析。
一、職業教育教材出版存在的挑戰
(一)教材內容不符合時代發展需求
現如今職業教育事業發展是十分迅速的,而職業教育教材的編輯以及出版卻沒有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在很大程度上落后于職業教育發展需求,也沒有及時將新興的理論知識、工藝方法納入教材中,這就很難有效地提高學生技能。而在這種教材內容下所培育出來的學生,也很難滿足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教材定位不夠準確,適用性較差
職業教育所培育的人才,應該是技能型應用人才以及專業技術型人才。所以說,在編制教材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其實用性和實踐性。但是,就目前實際情況來看,有很多職業教育教材沒有進行準確的定位,致使專業針對性不強,教材內容適用性較差,這種情況下就很難滿足職業教育人才培育的需求。[1]
(三)教材沒有加強對實踐的重視
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性,其在教育過程中更加注重實踐性,所以在人才培育過程中大多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以及就業能力的培養。但是,現如今職業教育教材的出版還是過分注重理論,對于實踐這一方面顯著忽視,這就很難實現“強能力、重實踐、顯特色”這一職業教學的目的。
二、職業教育教材出版發展機遇
(一)構建職業教育教材編寫出版聯合機制
在職業教育教材出版過程中,為了確保教材的規范化,還需要構建起相應的職業教育教材編寫出版聯合機制。在構建過程中,可以將學校、出版社教材專家、企業資深技術骨干等組合在一起,以此構建出版聯合機構。然后在教材編制過程中,由這一組織機構將傳統的“精而深、大而全”的知識理論結構進行適當的改變,認識到職業教育的地域性、實用性、實踐性等特征,然后將其作為教材編制的原則,以此來確保職業教育教材出版的合理性。
(二)確保職業教育教材的時代性
在教育事業不斷發展過程中,我國職業教育也有了較大的發展和改變。在這種時代背景下,職業教育教學內容也需要不斷更新,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市場以及企業的需求。因此,職業教育教材出版過程中,一定要確保其教材的時效性,讓其處在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中,從而才能適應企業發展的需求。針對這一點,在對教材進行編寫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技術創新以及產業發展等因素,然后對教材內容進行調整。另外,還需要在編寫過程中樹立起較為良好的超前意識,以此來對教材發展方向進行預測,這樣就能減少教材編寫的盲目性,這樣也能在很大限度上保證其教材編寫的合理性。[2]
(三)確保教材編寫的針對性
職業教育教材編寫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地域性以及個性化,所以在對職業教育教材進行編寫的過程中,一定要確保其針對性。針對不同專業培養方向、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情況等方面,結合實際情況,編寫出相應的教學案例,將一些實訓方式靈活地編制到其中,這樣就能更好地滿足不同專業學生對于教材的需求,真正培育出實用性人才。
(四)以就業為導向來編寫教材
在職業教育教材編寫的過程中,還需要以就業作為導向,以此來實現教材的職業化。職業教育主要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生產實踐能力,讓學生職業水平以及職業素養都能在教學過程中得到提升,而以職業為導向對教材進行編寫就能促進這一目標的實現。因此,在教材編寫過程中,首先,一定要將職業性這一特點體現出來,確保教材內容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實踐技能,讓學生今后能夠更好地滿足職業崗位需求。其次,在編寫過程中,還需要將一些實踐經驗納入其中,也就是聯合企業技術骨干一同編寫教材。最后,在對教材內容進行編寫的過程中,還需要緊密地契合職業崗位資格考試要求,這樣也能突出教材的實用性。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不斷發展過程中,職業教育教材出版也受到了一定的挑戰,同時也迎來了更大的發展機遇,而為了更好地促進我國職業教育教材出版的發展,本文也對其面臨的機遇以及挑戰進行了具體的分析。
參考文獻:
[1]孫雁.職業教育教材出版:機遇與挑戰并行[J].職業,2012,25(14):7-11.
[2]歐成君.職業教育出版的機遇與挑戰[J].職業技術,2015,36(18):6-7.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