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坦+何林+闕芳芳
摘要:通過野外調查、標本采集、室內鑒定和數據分析等方法,調查結果表明:飛龍湖(花山區域)消落帶蘚類植物共9科24屬43種。其中青蘚科(Brachytheciaceae)、叢蘚科(Pottiaceae)及羽蘚科(Thuidiaceae)為優勢科。蘚類植物的生境類型有土生、石生及腐木生三種,土生種類占該區域蘚類植物總數的74.4%,分為矮叢型、平鋪型和交織型三種生活型,其中以矮叢型為主要生活型。
關鍵詞:飛龍湖;苔蘚植物;種類;消落帶
基金項目:貴州省自然科學基金(黔科合J字[2012]2337號);貴州省自然科學基金(黔科合J字[2011]2187號);貴州省科技創新人才團隊建設項目[黔科合人才團隊(2012)4004] ;貴州省“125計劃”重大科技專項(黔教合重大專項字[2014]036)
中圖分類號: Q949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10.030
飛龍湖是烏江干流梯級電站之一的構皮灘水電站蓄水形成的人工湖,位于貴州省余慶縣中西部,地理中心位置(N27°39'42",E107°63'50"),湖內有34個孤島和眾多半島,總面積23平方公里。涉及大烏江鎮、構皮灘鎮、龍家鎮,敖溪鎮和花山苗族鄉[1]。水庫消落帶是指水庫正常低水位和最高水位線之間的區域,是水位反復周期性漲落形成的干濕交替區,由水陸系統交錯構成的邊緣生態系統。由于周期性的反季節水淹、地表徑流和波浪淘蝕、人為干擾等因素的影響,水庫消落帶生態環境十分脆弱[2]。消落帶是一種新生的生物地理帶,它處于水生生態系統和陸生生態系統交替控制的過渡地帶[3-5],在此區域生長的植物多會直接或間接以自身的某些生命活動影響到該消落地帶的生態功能發揮。由于大部分苔蘚植物體表具有很強的吸水能力,可在消落帶起到減緩水流的作用,從而減少沉積物的流失,實現水土保持和環境保護。除此之外,還具有環境指示和景觀綠化等重要功能[6]。郭泉水及龐志研等對消落帶適生植物進行了調查研究,消落帶適生植物多為草本植物和灌木[7-8];目前,針對構皮灘電站庫區消落帶植物資源調查的相關研究未見報道,因此有必要對這一新生的生物地理帶區域內的苔蘚植物分布及其多樣性進行研究,由于飛龍湖內有34個孤島和眾多半島,總面積23平方公里,本次調查選取了飛龍湖花山鄉區域(N27°39'27",E107°49'29",簡稱花山區域,下同)作為調查點進行調查,為該區域補充更多苔蘚植物資源信息,也為將來該區域乃至苔蘚植物研究、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提供資料。
1 材料與方法
1.1材料來源
2014年7月采用經典路線法,在花山區域消落帶的不同生境中進行標本采集,采樣時主要以庫區沿岸消落帶100米范圍具有周期性水淹沒的岸壁,流水底壁、濕地等生境進行蘚類植物標本的采集,采集時將所采標本的生境、基質、采集地、海拔,苔蘚植物生活型以及日期等作詳細記錄,共采集標本188號。
1.2材料處理
將標本帶回實驗室,選取完整的蘚植株,用清水浸泡2分鐘左右,將苔蘚植株,葉片,孢蒴,橫切的莖、葉等制作成臨時裝片,在顯微鏡(OLYMPUS CX21)和解剖鏡(OLYMPUS SZ61)下進行觀察,根據蘚植物標本植株、擬葉(邊緣、葉尖、葉基、中肋等部位細胞形態)、擬莖(橫切結構)、孢蒴等的形態等,通過查閱文獻[9-17]比較,對其進行鑒定,最后整理統計出飛龍湖花山區域消落帶蘚類植物名錄,憑證標本保存于遵義師范學院植物標本館(ZY)。
2 結果與分析
2.1 苔蘚植物種類統計分析
對采自花山區域消落帶的188份標本進行鑒定整理后,初步統計得到蘚類植物9科24屬43種,其中叢蘚科(Pottiaceae)有7屬12種,占總屬數的29.2%,總種數的27.9%;青蘚科(Brachytheciaceae)有4屬9種,占總屬數的16.7%,總種數的20.9%;羽蘚科有(Thuidiaceae)4屬8種,占總屬數的16.7%,總種數的18.6%; 3個科共有15屬29種,占總屬數的62.5%和總種數的67.4%(見表1)。屬數和種數排前三,為該地域苔蘚植物優勢科。
由表2可知,飛龍湖花山區域的苔蘚植物中種數大于4的僅1屬(青蘚屬Brachythecium),占該區域苔蘚植物物種總數的9.3%。含3個種的屬有5個,有6個屬含2種, 12個屬含1種。表明該區域沒有明顯優勢的屬,單種屬是數量最多的屬,合計占了總屬數的50%,單種屬物種極大地豐富了該區域蘚類植物物種的多樣性。
2.2 不同生境和生活類型苔蘚植物種類組成
苔蘚植物生境大多無專一特性,花山區域消落帶苔蘚植物主要生境類型有土生、石生和腐木生三種。土生生境的苔蘚植物種類最多,一共有32種,占總種數的74.4%。石生9種占總種數的20.9%,腐木生2種,占總種數的4.7%。生活型是指不同種的生物個體由于環境的限制作用,而長期生活在相同的自然生態條件和人為培育條件下發生了趨同適應,經過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形成的具有類似形態、生理和生態特性的物種類群[18]。苔蘚植物的生活型是它們的生境和群集方式等的組成反應。矮叢型在這次野外采集的苔蘚植物標本中占據了大部分,且有49%為土生生境類型,在這一生活類型中最多的是叢蘚科(Pottiacea)。次之以交織型居多,交織型苔蘚廣泛的以土壤、石面和腐木為基質著生生長,如狹葉小羽蘚 H. angustifolium(Hampe et C. Muell) Broth.既有土生也有石生和腐木生,但更多的仍是土生生境類型。平鋪型和交織型苔蘚植物物種在土壤的分布均為27%,但石生生境中交織型占12%,平鋪型僅有5%,這可能是因為與石生生境相比,湖邊土壤濕度和空氣濕度等條件更加適合平鋪型苔蘚的生長[19]。總體來看,土生生境是飛龍湖花山區域苔蘚植物的主要生境,矮叢型則是土壤生境中的優勢生活類型。
3結論與討論
經過對飛龍湖花山區域消落帶所采集的蘚類植物標本進行鑒定和整理統計,共得出該區域蘚類植物9科24屬43種,優勢科有叢蘚科、青蘚科、羽蘚科3科,該區域蘚類植物物種中分布我國特有種四個,即延葉平蘚(Neckera decurrens Broth.)、平齒平蘚(Neckera laevidens Broth. ex Wu et M.-Z. Wang.)、短葉小石蘚(Weisia semipallida C.Muell.)、芒尖毛口蘚(Trichostomum zanderi Redf. & B. C. Tan)。其中短葉小石蘚為我國廣泛分布的特有種,延葉平蘚此前在貴州省內已有發現,有土生、石生、腐木生三種生境和矮叢、平鋪、交織三類生活型,土生矮叢型是當地蘚類植物最主要的生境生活型。該區域蘚類植物主要有矮叢型和生活型,也是多數苔蘚植物為能夠長期適應消落帶的特殊環境而形成的獨特形態結構,以便在干旱時盡量減少水分流失,水淹時防止隨水漂流等。
參考文獻
[1]官加杰,周靜.貴州省飛龍湖國家濕地公園規劃構想[J].現代農業科技,2015(12):188+191.
[2]夏品華,林陶,鄧河霞,等.貴州紅楓湖水庫消落帶類型劃分及其生態修復試驗[J].中國水土保持,2011(06):58-60.
[3]R E Sparks,John C Nelson,YaoYin.Naturalization of the flood regime inregulated rivers[J].BioScience,1998,48(09):706-72.
[4]Sunil Narumalari,Yingchunzhou,John R Jensen.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to the delineation and analysis of riparian buffer zones [J].Aquatic Botarry,1997,58(3/4):393-409.
[5]袁輝,王里奧,詹艷慧,等.三峽庫區消落帶健康評價指標體系[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06,15(02):249-253.
[6]陳兵紅,李秋萍,毛可紅,等.苔蘚植物功能分析及其園林產品開發[J].北方園藝,2013,(08):90-93.
[7]郭泉水,洪明,康義,等.消落帶適生植物研究進展[J].世界林業研究,2010,23(04):15-20.
[8]龐志研,葉瑞興,高強,等.國內水庫消落帶水土保持適用植物研究進展[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19:144.
[9]熊源新.貴州苔蘚植物志:第1卷[M].貴州:貴州科技出版社,2014.
[10]熊源新.貴州苔蘚植物志:第2卷[M].貴州:貴州科技出版社,2014.
[11]高謙.中國苔蘚志:第2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
[12]吳鵬程,賈渝.中國苔蘚志:第5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13]吳鵬程,賈渝.中國苔蘚志:第6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14]胡人亮,王幼芳.中國苔蘚志:第7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15]吳鵬程,賈渝.中國苔蘚志:第8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16]黎興江.云南植物志:第18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17]黎興江.云南植物志:第19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18]戈峰.現代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19]衣艷君,劉家堯,郎奎昌.嶗山苔蘚植物的生活型[J].山東師大學報,1995,10(03):322-323.
作者簡介:鄧坦,碩士,高級實驗師,研究方向:植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