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幾年我國對高等教育不斷深化改革,根據《報告》的數據統計,中國高等教育“井噴式”飛速發展。以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為例,2016年與新中國成立時相比,高等教育的規模增長已超過310倍,目前位居世界第一名。平均合算全世界每5個在校大學生中至少有1個是在中國高校參加學習的。雖大學生數目日漸增多,但學習興趣缺失的情況愈演愈烈,提高課堂興趣是我們目前教育最緊迫的思考。
關鍵詞:課堂 教學 興趣
大學的不斷擴招,意味著90%的高中學生都能進入大學或者大專院校進行學習。尤其是如今的高職院校,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基礎,提高職業技能、提升職業素養,使學生能夠盡早適應崗位需求。但目前的學生大部分呈現出對課堂沒有興趣,自主學習欲望不強的狀態。
每次談論到現在的學生不喜歡學習、好像對什么事情都不以為然時,我不由的在思考一個問題,也許我應該轉換一下角色,認真思考一下怎樣才能讓學生對課程感興趣呢,顯然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的答案,也很難找到答案,但是我還是想嘗試一下,經過幾個學期的嘗試沒想到效果還是很明顯的,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按時的完成了授課任務。使整個上課過程變得輕松了許多。
若想提高學生對課程的興趣,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一、跨齡了解
如今在校的大學生已不是為了有份好工作的70后,為了能買房子的80后,而是崇尚自我,我行我素,只要自由的90后,三個年代的學生思想上也發生了一個轉折性的變化。90后的人生好似對什么都無所謂,又好似對什么要求都比較高,他們既要快樂的生活,又不曾有過太多艱辛的付出,所以,他們把學習這回事,看做他們世界里一件較為痛苦的事情,我曾問過幾個學生,他們都認為從小就被家長安排學這個、學那個,尤其是高中時光最為煎熬,終于來到了大學,遠離了父母,可以自己做主了,所以難免會有一絲放松了的想法,然而有的學生沒有很好的自控力,由原本的放松想法,演變成了一種放縱的狀態。
網絡中流行一句話“了解一個人從他的朋友圈開始!”學生的生活相對比較簡單,即使日常的三點一線生活他們也想要活出一個不一樣的自己,所以會把發現的新鮮事物、感興趣的人或者事推送到朋友圈,而且好朋友之間還會評論一翻。通過這些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的行為及心理動態。
如:我們班上一位女生在上我課的時候突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大哭起來,當時我并沒有問她原因,只是觀察了一下她周圍的同學并無異常,便知道此事和本班同學無關,于是我走到她身邊問她:“要是身體不舒服可回去休息一下。”她還有些愧疚的說:“老師,我沒事,我可以。”一節課她便堅持了下來,當天晚上發現她在朋友圈發了一條有關感情的內容。我便回復了:“人生中有很多事情是我們努力了,但是結果卻沒有期望的那么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也許還有一件你現在可以做的更好的事情——學習,用學習去沖淡你心靈的傷痛吧,加油”。第二天,和預想的一樣她沒有請假,而且每次我們眼神交匯的時候她還會勉強的回我一個微笑,努力著,或者說是強迫自己一定要聽課不胡思亂想的狀態在堅持著,我想也許此時這是她最好的自我調整方法,也是比較有效的。
二、投其所好
雖然我身為80后的教師,但是和學生的代溝還是有好幾層的。為了能夠拉近我與學生的距離,有時我會隨了他們的喜好。
如今的大學生課堂上已經淡忘了課前要集體向老師說:“老師好!”這個的環節,反倒是上課時老師要反復說上幾遍:“上課啦,同學們往前看,把手機收起來”,這樣的內容。而我在上課前也會看一下手機上的新聞,然后問學生:“今天又什么大事發生嗎?今天天氣怎么樣”之類的話題,很輕松的就會參與到他們討論的話題中去,讓他們不經意間視線就落到了我的身上,而放下了手機。課余時間我會和他們聊聊最近都在追哪部電視劇,哪部電影要上映啦,里邊哪個角色較為吸引人。有時會把最先完成任務的同學定為本次課的“大咖”,有時我會和他們聊聊“皮皮蝦”的故事……不斷的拉近與學生的共同喜好,記得有一次無意間被學生聽到我的手機鈴聲,那是一首當時最火的一個電視劇的主題曲,便聽到他們小聲再說這個老師“好潮哦”,“好喜歡聽呀”,有的學生后來還咨詢哪里下載的,怎么制作的。很多高中生偏科的原因往往是喜歡上哪個老師的課,哪課成績就好,如今他們已經是大學生了,但是還會用同樣的標尺去衡量學習哪門課程。作為教師不能保證讓每個同學都喜歡自己,但是我會盡量讓他們不抵觸我的課程,或許通過我的課程還可以了解一些生活的常識、一些人生的道理。也許他會好奇想聽一聽上課老師都講些什么內容呢?
三、精心準備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作為職業教育的老師,將新教法從試行到實行已有近十年的時間,從一開始的探索、學習,到現在的設計,不能說成功,但是可以很好的讓不以為然的90后學生知道本節課的任務是要做什么,要什么樣的結果,最后怎么做由學生來做主,充分發揮他們的想像,在任務的選取上我盡量用一些他們感興趣的素材,例如微營銷課程中訂閱號推廣任務,我會帶學生分析近期比較火的一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電視劇,幕后花絮中推廣訂閱號植入的視頻廣告,分析制作思想和方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起引導、組織的作用,一定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培養他們主動學習意識,挖掘他們學習的潛力,讓學生主動融入到學習活動中,并且還要有強烈的求知欲,并做任務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且解決問題。網絡的不斷發展如今素材內容也是各種形式,我們可以引用新聞、消息、視頻、圖片哪怕是一個廣告我們都可以與課程內容項結合,但是一定要注意找最適合的。準備的過程雖是辛苦,但是當授課任務達到預期效果時,也許這是最值得的。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無論我們嘗試哪種方法,都要考慮到目的性、啟發性、趣味性、知識性、藝術性的原則。我們除了要本著“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原則,還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主動學習的氣氛,從而激發他的學習興趣,找到課堂的切入點讓我們的教學變得更有意義。
參考文獻:
[1]黃希庭、徐鳳妹.大學生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李寶富,周昕,王海燕.大學生學習動力變化的心理因素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
[3]陳平.論學習動力[J].2001
作者簡介:
張萍(1983—)牡丹江,講師,碩士研究生學位,主要研究電子商務與計算機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