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米是我國第三大糧食作物,種植規模僅次于水稻、小麥,而在東北地區,玉米種植面積遠遠大于水稻和小麥。在糧食生產戰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伴隨著我國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和生物能源利用的蓬勃興起,玉米又是理想的飼料、能源兼用型的作物,因此防治玉米螟對于保障糧食生產和增加農民收入作用十分重大。
關鍵詞:寒地;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中圖分類號: S476;S435.13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10.038
玉米蟲害是影響玉米生產持續穩定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別是玉米螟發生范圍廣、危害重,因此科學防治玉米螟是保證玉米生產安全的重要環節,通過及時有效的防治,每年可以挽回玉米產量幾百億噸。
近年來,在國家、省、市各部門的項目支持下,縣鄉各級農業植保技術推廣部門積極配合,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牢固樹立“公共植?!焙汀熬G色植?!钡睦砟?,不斷開發、示范和推廣玉米螟生物防治和綜合防治的新技術,積極開展并實施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術,對有效防治玉米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1赤眼蜂
赤眼蜂分布很廣,屬于廣寄性昆蟲,無論在山區、平原、沼澤、森林、果樹、農田均有分布,全世界有記載的赤眼蜂約有100余種,約寄生鱗翅目、膜翅目、鞘翅目、脈翅目等24個科300多種昆蟲卵。我國有記載的赤眼蜂有14種,赤眼蜂的研究與應用始于20世紀60年代初,目前被繁殖利用的有松毛蟲赤眼蜂、螟黃赤眼蜂、廣赤眼蜂等10余種?,F在赤眼蜂生產繁育工藝已經實現了工廠化、商品化和規范化管理,田間防治玉米螟技術實現了標準化、規范化,已經成為寒地北方防治玉米螟的主要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2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機理
赤眼蜂雌蜂將卵產在害蟲卵內,蜂卵在害蟲卵內孵化為幼蟲,并以害蟲卵液為營養,來完成自己的卵、幼蟲、蛹、成蟲4個生長發育階段。由于蜂的幼蟲發育與害蟲卵的發育是相互制約的,害蟲卵被赤眼蜂產卵寄生后,害蟲卵因卵黃受到破壞變質和缺乏營養,使害蟲卵胚胎停止發育,在卵期死亡不能孵化出幼蟲。而赤眼蜂卻以害蟲的卵液作為養料,在其卵內生長,發育到成蜂后破殼羽化而出,又繼續去尋找新的害蟲卵寄生,如此循環不斷,將害蟲消滅在卵期,達到防治害蟲的目的。
3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術
3.1釋放時間
在玉米螟產卵初期至盛期,或在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達20%時,后推10天為第一次放蜂時期。1代區7月10日左右,2~3代區6月20日左右,間隔5~7天放第二次,共放2~3次。
3.2釋放蜂量
每667平方米放1.5萬頭,分2~3次釋放。分二次放,第一次放0.7萬頭,第二次放0.8萬頭;分三次放,第一次放0.4萬頭,第二次放0.6萬頭,第三次放0.5萬頭。
3.3釋放點數
每667平方米設置1~3個釋放點。即從邊壟數分別20、15、10條壟為第一放蜂壟,之后分別每隔40、28、20條壟設一個放蜂壟,每個放蜂壟第一個釋放點距地頭20步,之后每隔40步為1個釋放點。
3.4釋放方法
在放蜂點選擇1棵玉米,將蜂卡別或掛在中部葉片背面的葉脈上。
3.5注意事項
蜂卡送到后要及時釋放到田間,遇小雨時可以釋放,遇大雨時應將蜂卡存放在冷涼的地方,切勿與農藥放在一起。
4防治效果調查
4.1玉米螟卵寄生率調查
在最后一次放蜂10天后,每塊地隨機采集玉米螟卵20~25塊,放置培養皿內發育3天后,檢查記載卵寄生情況,卵全部變黑的為寄生卵;要選擇在放蜂區的上風頭250米遠的玉米田做對照,調查方法同放蜂區。
4.2防治效果及測產調查
在玉米收獲前進行剖稈調查。按照棋盤式法,每塊地取5點,每點調查20株,共調查100株。記載被害株數、活蟲數量、蟲孔數量,雌穗上部折稈、雌穗下部折稈、穗柄受害、稈受害株數。
5結語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玉米螟天敵技術的利用與推廣逐漸走向正規,盡管如此,我國玉米蟲害生物防治技術的普及率和到位率還較低,不能完全滿足實際生產需求。因此,宣傳、普及和推廣先進的、實用的、生物的玉米螟防治技術乃當務之急。所以要利用一切可以宣傳的機會,大力推廣赤眼蜂玉米螟防治技術,以便早日將這項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中,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豐收。
作者簡介:石會波,大專學歷,研究方向:農業技術試驗示范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