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榮
摘 要:構建“書香校園”要素有很多,外在的硬件設施,組織機構,以及各種活動安排,但真正的核心是人,如何喚醒讀者內心的“我”,成為一個有無窮動力、自我學習、自我超越、自我更新的人,意義重大。
關鍵詞:“書香校園” 美學 審美活動
中圖分類號:F270,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05-219-02
當今社會,隨著社會競爭加劇,就業環境對學生的要求在不斷地提高,因此,絕大多數學生在校的高等教育都是為就業做準備,很早就提前進入考研復習、考各種證書以及就業考試的準備當中。就業問題成為學習的主要動力,學生所應對的教學與學習大多是準備外在的被動學習,當目的一旦達到或實現,學習動力可能就消失了,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其學習的動力就是外在的目標和要求。同時,對學習本身也沒有樂趣可言,那么其發散性思維,以及對世界的整體把握就視而不見。生命美學的核心是審美活動,是以關注個體生命存在,它認為自我的誕生,不亞于宇宙在大爆炸中的誕生。自我的誕生就是世界的誕生,一個新的自我誕生,就是一個新世界的誕生。當讀者心中的這個“自我”誕生后,生命的存在是以超越自我為出發點,伴隨著每一次超越的體驗,讀者發自內心的學習需求被激活,這是學習的動力源泉。因此,“書香校園”的理念首要在于喚醒讀者心中的“我”,其次才是策略和方式。
一、“書香校園”的理念
“書香校園”最早由我國臺灣教育界提出,“新教育實驗”的倡導者朱永新教授認為,“書香校園”是指通過創設濃郁的讀書環境與氛圍,推薦優秀的閱讀書目,開展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培養師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使閱讀成為伴隨人終生的生活方式,從而為建設書香社會奠定基礎。書香校園是學校文化的集中顯現,創建書香校園是現代社會精神家園的呼喚,是學校內涵及校園文化發展,提高高校辦學特色的重要舉措,以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為載體,形成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1}。
“書香校園”的理念是個多維度的概念,首先是社會的維度,功能需要即社會功利性,創建書香校園是現代社會精神家園的呼喚,精神家園的構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長期努力的結果,包括中小學教育的起始培養和努力,以及高校教育的創建,以及后續社會的再教育等。其次,環境的創設以及活動的載體,要構建“書香校園”理念離不開環境的創設以及活動的安排,人在環境中養成閱讀習慣,在活動中激發和完善提高自己。最后,終極價值就是培養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前面所說的一切都是圍繞著這一主題,培養什么人是核心,是根本,要培養既有個性又和諧發展的人。什么樣的人是全面的,既有個性又和諧發展的人,筆者從生命美學這一視界進行探討。
二、生命美學的理念對“書香校園”的價值
生命美學區別傳統美學是對它的現代視界加以強調而已,它就是美學,之所以在美學前面加上生命,是因為其以生命活動作為視界的美學。它意味著:生命美學將不去追問作為實體或實體的某些屬性的美,更不去追問作為美的反映的美感,生命美學要追問的是審美活動與人類生存方式的關系,即生命的存在與超越如何可能這一根本問題。換言之,所謂“生命美學”,意味著一種以探索生命的存在與超越為旨歸的美學。{2}這一視角在于生命的意義并不僅僅在當下,它是一個生成的過程,有怎樣的夢想便生出怎樣的人生;它不再是社會給予我什么,我就是什么的現實性的存在,而是我想成為什么,便生成什么,重點在于超越,不斷地挑戰自我,獲得新生。因此這種學習將不再是為了達到某種外在目的的功利性的他者的存在,而是我想要成為什么,不斷挑戰自己、超越自己,成就更完美、更真實的自己。它不同于實踐,是主客體互動,而是世界以我的誕生而變得有意義,讓世界打上我的痕跡。區別以往功利性存在以及他者的存在。
1.傳統美學的研究對象。傳統美學是以美為研究對象,以美感為研究對象,以審美關系為研究對象,都是以一個外在于人的對象作為研究對象,都是以人類自身的生命活動的遮蔽和消解為代價。以理解物而非人的方式來理解美學,以與物而非人的方式與美學對話。它迷失在遠離人的暗無天日又聾又啞的對象世界里。如“歷史的規律”“必然性”“本質”“和規律性與目的性”。{3}將人變成對象世界的工具。因此,導致生命美學的研究內容也往往以對象世界為核心。往往局限在認識、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局限于對象的問題(如美、美感、審美主客體、審美關系以及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人體美),而忽略了內在的生命活動,忽略了體驗,忽略了有限與無限的關系,忽略了作為生命意義的秘密。
傳統美學視角注重知識的掌握,注重從結果為導向,主要從中國現有教育制度而來,從小接受競爭,接受篩選,而競爭和篩選的標準是教育部門規定,判定的標準就是考分,就是今天的應試教育,應試教育的本質就是爭奪社會資源,通過考試設立標準,層級化,越往頂端走,獲得優質社會資源的可能性就越大。基于此在市場經濟尚未形成,產業尚不發達的社會結構里,優勢資源集中度高的地方就是一二線城市,普通民眾只有通過教育改變自身的命運,因此競爭的趨勢越趨低齡化,以至于小學幼兒園就開始分班教學。如此一來,就形成教育競爭的外部社會環境,教育變成一項下一代投資行為,而非培養人的行為,培養人也是為了獲得更優質的社會資源。在這個過程中,人的屬性完全被社會外化、功利化,培養真正意義上的“人”的教育被屏蔽,人屏蔽的同時讀者心中的“我”更是消失。
由此可見,今天讀者大都像傳統美學一樣為了學知識而學知識,為了升學,為了工作,為了通過考試,平時不努力,臨近考試時,圖書館人滿為患,填鴨式學習不斷地背誦概念,掌握規律,理性認知,不斷痛苦地吃下一本本書,以為掌握了世界的規律,掌握了世界的本質,將自身的感受忽略,這時候的人是一種工具性的存在,為了得到而努力的功利性的存在。讀書本是愉悅的審美活動,帶著自身的好奇與疑問與前人對話,與大師對話,愉悅地站在巨人的肩上學習進步,因此學習是每天一點點,愉悅一整天,在每天的愉悅當中成長壯大。
2.生命美學的研究對象。生命美學的研究對象以審美活動為核心,區別于以往美學以美、美感、審美關系作為美學的核心。因為美、美感是審美活動的靜態呈現,是作為審美活動的次生現象,因此,其對象是作為本源現象的審美活動。與一般將人的理想本性規定為自然存在、社會存在或理性存在相反,生命美學將理想本性規定為:超越存在,以及不斷向意義的生成。這意味著從超驗的角度而非從經驗的角度,從未來而不是從過去,從自我的角度而不是從對象的角度去規定人。因此作為本源現象的審美活動是最為內在、最為原初的,是自我規定、自我說明、自我創設、自我闡釋。{4}傳統意義的美、美感、審美關系不過是審美活動的外化或轉化。因此,生命美學的研究對象——審美活動,是將主體從對象轉移至人的身上,不再否定人的主體感受,傳統美學是以規律為對象,個體人在規律面前太渺小,更別提個體感受。
這一觀點在現實中必須有依托,在現實中,讀者是抱著目標和目的來的,閱讀的心態是他者的心態,而非自我的心態,是理性的存在,而非超越的存在。在此,進入高校后,首先必須從觀念和現實兩個維度改變讀者,樹立正確的閱讀觀念和方式,讀者在經歷了功利化的人才選擇——高考之后,都有如釋重負的心態。此時,進入高校的學生心中對大學生活有著向往,同時也非常迷茫,尤其在大學一年級階段,此時應當正確引導,從讀者自身出發,樹立人生的目標和方向,方向與現實是分不開的,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產業的完善,市場發揮吸納人才的機制,應當讓新生了解本專業的發展方向,學生有了發展方向,才有努力的方向,當方向確立了之后,學生不再是無的放矢,最后為了完成學分死記硬背,而是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可以根據方向一點一滴地進步,形成一種長效健康的成長方式。在每一門功課的學習過程中,老師應當布置自學任務,開列本門課程的書單,甚至可以讓學生準備課堂教學,形成師生互動。讓學生自主學習,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在自主中獲得快樂和成長。
當個體對事物有了興趣和體驗之后,不能停留在表面,機械地重復、裹足不前很容易導致讀者學習興趣的喪失,這時應當引導學生不斷深入發現事物的新的層面,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全身心參與,自己動手找資料,自己突破,期間獲得的成就感和體驗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要將整個過程視作審美活動過程,學生主體的體驗是重點,有了體驗之后就會有挑戰和超越。所以,夢想就是在這一次次體驗挑戰和超越的過程中實現,這個過程將持續到讀者畢業乃至于一生。
夢想應該是一個慢慢生成的過程,從誕生那一刻起,開始不斷努力,期間會遇到各種艱難險阻,如現實的生存問題,事物本身的復雜性,讓讀者產生疑惑和彷徨,這時要理清現實與夢想的關系,兩者各自的問題,將問題一一解決。審美活動作為一種超驗的存在,同時,也是立足于現實的,靠否定現實趨近現實,是人類有限生命的挑戰者和揭露者,又是真實生命的顯現。夢想依賴現實,夢想是站在未來的高度存在,具有超越性,因此夢想與現實應當是互動關系,離開現實,夢想沒有土壤,離開夢想,現實永遠還是現實,因此現實和夢想互為依托,夢想才能照進現實,生活的愉悅才包含“詩和遠方”。
三、結束語
“書香校園”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社會外部環境評價體系對個人的影響,學校層面的價值導向,以及讀者的價值觀,還有一系列的策略措施,但核心是讀者如何在社會環境評價體系中找尋方向,在這一方向上尋找“自我”,自我與環境的互動,在這互動的過程中形成一種長效機制。這是“書香校園”賴以存在的人文環境。
注釋:
{1}閆震普.“書香校園”概念解讀.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J].2013(2):1
{2}{3}{4}潘知常.生命美學論稿——在闡釋中理解當代生命美學.鄭州大學出版社,2002.10,P40、33、37
(作者單位:臺州學院 浙江臨海 317000)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