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濤
摘要: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肩負著國家基本建設的重任,農民工作為建筑產業工人的主要力量,在基礎建設和城市改造中,承擔著建筑施工一線繁重的建設任務,是城市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群體。
關鍵詞:農民工;建筑業;勞動保障
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注重對農民工的人文關懷,提高勞動報酬以及福利待遇的各項措施落實,如何讓農民工體面勞動、有尊嚴地生活成為社會和企業關注的焦點,下面筆者就如何改善建筑施工領域勞動保護問題使農民工體面勞動談幾點意見供大家參考。
一、建筑行業農民工勞動保護的現狀
農民工作為城市中一個特殊群體,遠離家鄉,用勤勞和汗水構筑繁華,為城市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卻因收入水平低,疾病預防能力差,生活和健康缺乏保障等各種原因沒有享受城市發展帶來的幸福感。雖然一些企業開始注重對農民工權益的維護,提高相應的勞動報酬和福利待遇,但在勞動保護方面還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對勞動保護、安全環境對施工生產和人體傷害上的認識不足
近年來,隨著國家基礎建設的高速發展,建筑業企業對農民工的需求逐年大幅增加,肩負著農民和產業工人雙重身份的農民工為城市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個別用人單位只重視生產,對生產作業中的勞動保護、工作環境對農民工健康的影響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投入勞動保護資金不足,影響到農民工在城市中的醫療、勞動安全衛生狀況。
(二)勞動保護制度不完善,監督檢查力量有待加強
傳統勞動保護監督檢查網絡不能覆蓋目前快速增長的分包協作隊伍需要,而有限的勞動保護監督檢查人員也與日益龐大的農民工隊伍不相適應。個別用人單位對生產作業中的勞動保護、工作環境對農民工健康的影響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三)農民工普遍素質低,自我保護能力不強,維權意識差
建筑市場的農民工主要來自偏遠的農村,他們勤勞、善良、能吃苦, 但多數文化程度低,不具備應有的崗位知識,缺乏必要的安全技能和防范意識,在思想上不重視安全,圖省事,走捷徑,有章不循,上崗前沒進行必要的安全培訓,致使事故頻發,造成農民工傷亡事故比例高,受侵害人數多的現象。
缺乏維權意識,農民工沒有認識到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及其環境對本身存在的安全隱患及對健康的影響,對規避的方法和必要的防范措施等不知情,對應該享受到的勞動保護用品配備情況不能主動提出要求,在遭受因勞動保護配備不完善造成的傷害之后,由于不懂法,不懂如何去維權,使個別缺乏社會責任感的企業鉆空子少投入。
二、對農民工勞動保護現狀的認識和分析
國家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城鄉之間的巨大落差,使從農村逐漸脫離出來的富余勞動力逐步走向城市,成為勞動力供給的主要來源。由于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使他們在就業市場上處于先天的弱勢地位,其勞動權益容易受到侵害。
建筑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的行業,對工人勞動技能要求不高,具有就業容量大,流動性強的特點,成為農民工集中的領域,在用人單位特別是雇主用人行為不規范和追求超額利潤的情況下,不可避免地在勞動保護方面出現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農民工受教育層次不高,不善于學習。多數農民工高、初中畢業就到城市找工作,健康知識水平有限,安全意識、健康意識低;出來打工的農民工一般都是家庭收入的頂梁柱,如果出現意外,則可能會使他們整個家庭崩潰,心理負擔較重,極易產生各種身心疾病。農民工收入水平低、經濟條件有限,“小病磨,大病推”,也是職業健康危害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關于改善建筑業農民工勞動保護權益的幾點思考
(一)思想觀念上重視農民工,做到平等對待,一視同仁
在全社會營造關愛農民工氛圍,動員農民工加入工會組織,借助工會載體提高他們對自身合法權益的了解,增強維權意識,實現其利益訴求與維護的合法化、制度化。
隨著企業加強對農民工的人文關懷,提高勞動報酬以及福利待遇的逐步落實,改善農民工勞動環境和勞動條件,保障他們的安全和健康,體面勞動,才能使企業具有長期穩定的勞動力來源和持久發展的動力,是一項需要企業和全社會大力支持的多贏工作。
(二)加強勞動保護制度建設,保障農民工施工生產中勞動保護的合法權益
用人單位依法管理、誠信待人,把善待農民工的理念貫穿于企業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之中,形成切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的良好環境。
1.發揮工會集體協商制度作用
進一步貫徹《集體合同規定》,通過集體合同或勞動安全衛生專項協議的形式,讓農民工選舉代表參與其中,認真聽取農民工對安全生產、勞動保護、環境衛生等職業健康安全方面的意見,納入協商范圍,真正使農民工獲得平等對話的權利,從制度上保證農民工在施工生產中獲得勞動保護的合法權益。擴大集體協商范圍,在工程招、投標和進行勞務承包時協商勞動保護需要投入的資金比例,簽訂合同(含勞務承包合同等)時關于勞動保護方面的內容,改善施工現場生產環境;分包協作隊伍農民工合同的簽約率等關系到農民工權益、勞動保護內容都納入到集體協商的范圍內,從而改善部分企業注重施工生產,而勞動保護投入資金不足的現象。
2.完善勞動保護監督檢查網絡
建立健全勞動保護安全監督檢查網絡是工會組織加強安全和勞動保護強有力的手段。完善勞動保護監督檢查網絡,建立對分包單位的兩級勞動保護體系,將管理觸角延伸到分包協作隊伍中,在分包隊伍內部建立勞動保護監督網絡,設立勞動保護監督檢查員,督促勞動保護用品的購買、使用,提出改善生產環境的意見和建議,共同做好安全和勞動保護工作。形成勞動保護監督檢查的兩級管理,對及時掌握農民工職業健康狀況、勞動保護情況、改善農民工生產環境起到促進作用。
建筑業工人流動性大,對因新開工項目、勞動保護人員調動等情況造成勞動保護監督檢查人員缺失的,要及時調整和補充勞動保護監督檢查員,避免因人員配備不到位造成監督不力,出現安全隱患和事故現象。
3.建立農民工勞動保護監督檢查員定期培訓制度
重點加強對農民工隊伍勞動保護監督檢查員的培訓教育工作,講解國家政策、法律法規,灌輸安全生產理念和勞動保護的重要意義,逐步提高他們的安全意識、監督技能和整體素質
(三)加大教育培訓力度,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地開展農民工培訓工作,增強農民工整體素質
1.社會教育資源綜合利用
有效利用社會教育機構、街道社區等場所進行大力宣傳,營造農民工學習氛圍,組織開展農民工基本權益保護、安全生產、法律知識、職業道德等內容的公共教育培訓,提高農民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自我保護意識和保護能力。結合全總實施“千萬農民工援助行動”,出版的“農民工技能培訓教材”等切實幫助農民工提高技術技能素質。
2.開展企業新市民(農民工)夜校活動
在企業中大力推廣新市民(農民工)夜校活動,強制安全教育培訓、技能培訓,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將農民工技能培訓與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相銜接,既能提高他們的就業競爭能力和從業水平,又能增強農民工的自覺學習熱情。改善農民工整體素質低,學習熱情不高的局面。
(四)關愛農民工,提高建筑業農民工幸福指數
將分包協作隊伍的農民工作為企業管理的一部分,灌輸企業文化理念,將“安康杯”活動、過生日送禮物,當安全員,提合理化建議等活動滲透到分包協作隊伍中,讓農民工真正融入企業,感受企業文化氛圍。
開展暖心工程,為農民工送去關愛和健康,幫助農民工解決困難,改善生活、子女上學問題,將農民工納入每年的健康查體范圍,改善工作環境,節假日幫助農民工平安返鄉,從心理健康、緩解壓力入手提高建筑業農民工在城市建設中的幸福指數,形成熱愛城市,建設城市,融入城市,和諧共榮的新市民群體。
改善建筑業農民工職業健康安全衛生環境,使他們生活的更充實、更美好。在他們享受城市發展、體面勞動的同時,也實現了與企業的共同發展,和諧共贏,也必將為我們國家的騰飛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