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要:當前,P2P網貸平臺作為一種互聯網金融新型業態蓬勃發展。與此同時,問題平臺不斷涌現,來自民間和學界的質疑聲也此起彼伏。本文從P2P平臺的規范形態出發,逐一展現P2P平臺在我國不斷衍化的變異形態,揭示了其不斷脫離信息中介平臺的本質,實質演變成為“網絡銀行”、“網上資產交易中心”、“自融資平臺”,風險不斷集聚后最終淪為“非法集資互聯網化”的犯罪工具。隨后,作者對當前國內P2P問題平臺及浙江省利用P2P平臺非法集資犯罪形勢進行了研究,并從案件發案特點、平臺基本情況、平臺經營模式三個方面歸納了涉案平臺的特點。
關鍵詞:P2P網貸平臺;模式變異;犯罪特點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蓬勃發展,P2P網貸作為一種新型的金融業態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高速發展的另一面卻是P2P網貸平臺良莠不齊,亂象叢生,隱患重重。我國的P2P網貸問題平臺已突破3000家,這些問題平臺有的已經被立案偵查;有的已經關停跑路;有的已經資金鏈斷裂,無法提現。因此,對該領域的研究亟需得到加強,以期規范行業發展,維護金融穩定。
一、規范的P2P網貸業務模式
P2P,是英文“peer to peer”或“person to person”的縮寫,是一種個人對個人的小額借貸平臺,主要從事為借貸雙方提供第三方信息平臺的服務。2015年7月,央行等十部委對個體網絡借貸(即P2P網貸平臺)的定義和業務模式作了明確規范,明確指出“ 個體網絡借貸要堅持平臺功能,為投資方和融資方提供信息交互、撮合、資信評估等中介服務。個體網絡借貸機構要明確信息中介性質,主要為借貸雙方的直接借貸提供信息服務,不得提供增信服務,不得非法集資”。[1]令人遺憾的是,當前這種純信息中介的平臺在我國鳳毛麟角,特別稀少。
二、P2P平臺的衍生業務模式及法律風險
P2P這種互聯網金融在歐美發軔后很快傳播至我國,但是早期的平臺設立者立即就遇到了棘手問題,就是如何解決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于是就演化出若干種具有中國特色的P2P平臺,開創了“P2P平臺中國化”的進程。當P2P平臺自身提供擔保并承諾剛性兌付時,平臺本身已經提供了事實上的信用中介功能,再加上大多數平臺沒有落實資金托管,平臺歸集資金較為普遍,這時的平臺事實上已經演變成為一個沒有牌照的“網絡銀行”,也脫離了信息中介的本質。嚴格說來,這時的平臺P2P網貸平臺。為了敘述簡便,本文仍然稱他們為“P2P平臺”。擔保和剛性兌付雖然推動了平臺的快速發展,但是蘊含的風險也給平臺造成巨大壓力,成為最初壓垮平臺的主要原因。現在的P2P衍生業務模式及其風險主要有如下五種。
(一) P2B模式及其風險
P2B英文解釋為“person-to-business”,即個人對企業的借款,這是眾多網貸平臺最為常用的模式,也是最先衍生出的模式。同純P2P平臺相比,這種平臺要求借款企業必須要有第三方擔保機構或者個人與企業的擔保才能進行網上貸款,基本上不提供純粹的信用無抵押借款,有時還需要加上類似擔保模式的借款保證金賬戶。
規范的P2B平臺是作為一種投融資信息中介收取一定服務費,本身不融資不放貸。在這種交易模式中,P2B平臺負責審核借款企業融資信息的真實性、抵質押物的有效性、 評估借款風險、通過從借款資金中提取還款保證金的方式確保將還款風險降到最低。
P2B平臺面臨的風險就是這種平臺的企業借款規模較大,如果企業資金鏈出現問題,逾期風險依然很大,而且對企業來說,需要抵押擔保,可能會增加的負擔,加劇其資金鏈風險。另外,放棄到銀行融資、支付動輒20%的P2P平臺利率的企業多是高風險企業,不合格借款人風險突出。
另外,這種平臺還存在法律風險:(1)民事權益風險。這種借款屬于企業一對多的借款模式,其提供給投資人的抵押和擔保權益登記也難以實現,往往面臨一物多抵押的情況。例如我省杭州發案的“傳奇投資”就屬于這種經營模式的平臺,其資產抵押在平臺上聲稱抵押財產,在平臺融資同時還抵押給銀行,作為企業貸款的抵押財產。(2)刑事法律風險。因為在這種平臺上公開發布的企業債,事實上符合非法集資的“非法性、公開性、利誘性、社會性”特征,企業涉嫌非法集資犯罪,平臺明知企業不具備集資的資格,公開幫助其發布融資信息,也涉嫌非法集資。
(二) P2C模式及其風險
P2C模式存在兩種英文解釋,即一種是“person to company”,及“個人對公司借貸”;另一種是“person to credit assignment”,即“個人對債權轉讓”的模式,是平臺將平臺對企業的債權包拆分轉讓給個人。第一種模式與P2B相一致,這里提的P2C主要是指后一種模式,同時這種模式也區別于后面提到的P2F模式轉讓的類金融企業的資產包,這里轉讓的主要是平臺對公司的債權包。
P2C平臺本身進行了一個非標資產的證券化操作,在金融監管上本身存在合規性風險,也容易釀成較大的法律風險,因為平臺自身存在資金歸集行為,本身就可能涉嫌非法集資犯罪。另外債權是否能夠實現,也同P2B一樣面臨相似的風險,風險仍然較為集中,一旦出現壞賬,平臺承諾的兌付同樣會使平臺崩潰。
(三) P2F模式及其風險
P2F的英文解釋就是“person to financial”,其實這里的“financial”是“similar financial”,即類金融企業,這種模式就是個人對類金融企業資產包的投資。在這種模式內,平臺主要通過與融資租賃公司、融資擔保公司、小貸公司、商業保理公司、車貸房貸公司等合作,將這些類金融企業的資產包進行類似P2C的操作,吸引投資人投資。這種模式的衍生主要是類金融企業受到P2C的啟發,發現了一條直接融資的快捷通道,而 P2P平臺又看重類金融企業的牌照,便于宣傳,吸引融資,兩者一拍即合,此類平臺得到迅速發展。
當P2P平臺平臺演變到這一步,實質已經完全脫離的P2P平臺的本質,不再是信息中介平臺,其模式完全演變成了一個“類資產證券化”交易模式,平臺也成為了一個“線上交易所”。借款人也不在是借款人,更類似于一個投資理財產品的投資人。部分平臺也開始以銷售理財產品的宣傳走向線上線下結合,甚至以獎勵返點等誘惑為主的線下模式。
這種平臺的風險在于投資者并非借款給類金融企業,僅僅是以某個價格受讓了類金融企業的債權或資產收益權,其資產權益能否延伸至類金融企業所有資產缺乏法律支持。平臺本身也容易受到類金融企業的捆綁,受其風險牽連而陷入困境。經營中,平臺在壯大的同時,幫助類金融企業突破了直接融資的監管界限,容易放大金融風險,甚至違反刑事法律。
(四) P2G模式及其風險
P2G 模式的英文解釋就是“person to government”,即個人政府項目的借貸,這種平臺由于政府信用的介入,為平臺投資注入了較大的可靠性。此類“政府項目”多屬于政府授權的國企直接融資或其供應商應收賬款的質押擔保融資、國有擔保公司擔保的項目融資。
這種模式引導了民間資本進入政府投資領域,為化解地方債務注入了活力,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由于各地政府及國企作業能力、產業結構及平臺對風險的識別能力不同,這種項目也不是不具備風險。
(五) P2M模式及其法律風險
P2M模式的英文解釋就是“person to me”,也就是平臺自融資。這種模式是筆者結合工作中遇到的大量問題平臺涉嫌自融資,總結出的平臺模式。類金融企業直接跳過P2F的模式,甩掉中間的P2P平臺,自己直接創建一個P2P平臺進行融資,平臺與類金融企業發生了混同。當平臺演變到這一步,已經失去了原有的金融意義,完全成為非法集資的互聯網化。此類平臺就成了“爸爸借款、媽媽擔保、哥哥引薦、弟弟回購”的圈錢游戲,而且此類平臺因吸收資金脫離監管,資金使用隨意性極大。部分平臺從事證券期貨配資活動,利用子賬戶軟件系統提供開戶及證券期貨經營服務,涉嫌非法經營。部分平臺因無法控制風險最終走上借新還舊的“龐氏騙局”犯罪之路。
參考文獻:
[1]《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銀發〔2015〕221號